相关试卷

  • 1、 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D、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
  • 2、 蜜蜂采蜜时,会受到马蜂或者蚂蚁的攻击和干扰。研究发现茶花花蜜中含有微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因,通过茶多酚的干扰之后,蜜蜂对报警信息素反应的浓度阈值(引发报警的最低浓度)降低了;咖啡因可以使蜜蜂变得更“聪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采食茶花花蜜,可以提高其感知外界危险的敏感度 B、茶花释放的茶多酚使蜜蜂的基因发生突变,有利于躲避敌害 C、茶花释放的茶多酚作为一种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蜜蜂和茶花之间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协同进化
  • 3、 “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科学路径之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细胞呼吸等 D、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等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 4、 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 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水域所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C、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
  • 5、 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B、食物链、食物网及其作用的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C、若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则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就不会发生变化 D、生物的数量越多,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
  • 6、 如图中甲表示用某种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乙图表示生活在同一环境中A、B两种动物在120d(d表示天)内的种群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见,大草履虫的存在与否对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影响 B、图甲中大、小草履虫之间通过竞争关系而发生作用 C、图乙中A、B之间为捕食关系,且A为被捕食者 D、图乙中A、B之间为竞争关系,且A竞争力较强
  • 7、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种类少得多,群落结构不如前者复杂。随降水量的变化,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也常随之发生剧烈变化,该生态系统是(  )
    A、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冻原生态系统
  • 8、 “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调查不同退耕年限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调查结果如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上图是采用样方法调查三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物理模型 B、退耕后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明显,物种丰富度增加 C、退耕土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速度相对较快 D、若第2年人为在退耕农田中种植灌木,会使草本植物达到最大丰富度的时间提前
  • 9、 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 10、 景观破碎化是指人为干扰等导致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是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的原因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光照、地形变化的影响 B、景观破碎化的形成表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增大 D、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11、 下列诗句描述的群落种间关系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
    A、《紫藤》中“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B、《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诗经·小雅·小宛》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D、《凌霄花》中“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
  • 12、 某种果蝇(2n=8)体色有灰身和黑身,刚毛(头胸部以及复眼的周围具平直、先端略弯的长型粗黑硬毛)有直刚毛和卷刚毛。灰身、黑身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位于常染色体上;直刚毛、卷刚毛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研究人员用相关果蝇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XY同源区段):

    实验

    杂交组合

    子代

    灰身卷刚毛雄果蝇×黑身直刚毛雌果蝇

    灰身直刚毛

    实验一子代中的雄果蝇×黑身卷刚毛雌果蝇

    灰身直刚毛:灰身卷刚毛:黑身直刚毛:黑身卷刚毛=1:1:1:1

    (1)、果蝇是遗传学实验的理想材料,是因为果蝇具有多对易区分的;染色体数目少;繁殖快……等特点。果蝇黑身和直刚毛分别由基因控制。由实验二能判断A/a与B/b遵循定律。
    (2)、为了确定控制直刚毛和卷刚毛基因的位置,需要分析实验二中直刚毛和卷刚毛果蝇的性别,若 , 则B/b位于X染色体上;若直刚毛既有雌性又有雄性卷刚毛既有雌性又有雄性,则B/b位于常染色体上。
    (3)、若B/b位于X染色体上,写出实验一亲代果蝇的基因型 , 取实验一子代雌、雄个体杂交,后代雌果蝇中杂合灰身直刚毛的概率是
    (4)、根据上一题的设定,写出实验二的遗传图解
  •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A组

    35S噬菌体十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搅拌,a____→检测放射性

    放射性主要在b____

    B组

    含c____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搅拌,a____→检测放射性

    放射性主要在沉淀

    材料二: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核酸的分子结构》一文中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材料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由两条肽链构成,能够促进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生长发育。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下图为BDNF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其组成成分为。请将表格中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补充完整:a;b;c
    (2)、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基本骨架由磷酸和交替连接构成,排列在外侧,排列在内侧且互补配对。同时期奥地利生化学家卡伽夫在研究不同生物的DNA时发现,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总数始终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即(A+G)=(C+T),但(A+T)与(G+C)的比值是不固定的说明DNA分子具有
    (3)、BDNF基因经过甲过程生成mRNA,若mRNA以图中DNA片段整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测定发现mRNA中A占21%,U占27%,则DNA片段中G所占的比例为。乙过程A处为mRNA的(填“5'端”或“3'端”),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直至遇到 , 该合成过程才终止。miRNA一195基因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BDNF基因表达的mRNA与miRNA一195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影响了mRNA的过程。
  • 14、 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1B1段细胞内分子水平的主要变化是
    (2)、图3细胞中有对同源染色体;图4细胞的名称 , 其中核DNA有个;①和⑤在前一时期是
    (3)、图5细胞对应于图1中的段(填字母)和图2中的段(填字母),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在(填图3、图4、图5)时期体现。
  • 15、 砂糖橘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将砂糖橘作为重点发展的水果品种进行推广,为贫困乡村找到了一条稳步脱贫致富的路子。下面下图表示发生在其叶肉细胞中某一过程,表格表示了科研人员进行了镁胁迫(镁缺乏或过量)对砂糖橘植株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Mg2+/(mg·L-1

    0

    3

    15

    24

    240

    株高(m)

    2.7

    3.4

    3.7

    4.6

    3.6

    叶绿素含量/(mg·g-1

    0.30

    0.43

    0.54

    0.60

    0.44

    干物质质量(g)

    14

    15.5

    17.2

    19.8

    17.0

    注:其中D组为对照组

    (1)、图所示反应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 此反应过程中需要的CO2来源有。光照强度充足的条件下,若CO2提供量突然减弱,短时间内叶绿体中物质(①C5、②ATP、③NADPH、④C3)含量随之增加的有(填序号,选不全不得分)。
    (2)、矿质元素是除C、H、O外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如N、P、B、Mg等),其中组成叶绿素的矿质元素有
    (3)、光补偿点是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据图分析,镁胁迫会导致砂糖橘光的补偿点(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
    (4)、科研人员取镁过量这一组的叶肉细胞进行亚显微观察,发现存在部分叶绿体解体现象,且内部的淀粉粒明显增多,由此分析,镁过量导致干物质质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16、 如图为不同浓度蔗糖溶液(0、0.1、0.2、0.3、0.4、0.5、0.6mol·L-1)中美洲南瓜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分别对应实验第1~7组,整个过程中细胞始终有活性。美洲南瓜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美洲南瓜条质量变化/美洲南瓜条初始质量×100%;正常情况下,美洲南瓜条细胞的原生质体长度/细胞长度=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美洲南瓜条质量的变化是由于作用。
    (2)、实验中第6、7组的美洲南瓜条发生失水导致质壁分离现象,质壁分离的内因是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本实验所用美洲南瓜的细胞液浓度在之间。
    (4)、实验结束后,从第1组到第7组美洲南瓜条细胞吸水能力(填“增强”“减弱”或“不变”)。若增加一组实验,使蔗糖溶液浓度为2.0mol·L-1处理一段时间后,美洲南瓜条的质量将 , 再将美洲南瓜条放在清水中,美洲南瓜条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原因可能是
  • 17、 如图所示为人体内M基因控制物质C的合成以及物质C形成特定空间结构的物质D的流程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④过程参与碱基配对的碱基种类较多的是①过程 B、基因转录得到的产物均可直接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控制模板 C、图中物质D可能是人体内消化酶、呼吸酶等蛋白质 D、组成物质C的氨基酸数与组成M基因的核苷酸数的比值大于1/6
  • 18、 对于下列图解,正确的说法有(    )

    ①表示DNA复制过程②表示DNA转录过程③共有5种碱基④共有5种核苷酸⑤共有8种核苷酸⑥A均代表同一种核苷酸

    A、②③⑤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 19、 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外包裹上聚乙二醇保护层,并镶嵌上相应的抗体,制造出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性脂质体”(如下图)。目前这种“隐性脂质体”已在癌症治疗中得到应用,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药物A能在水中结晶,因此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水溶性环境中 B、磷脂分子的“尾部”疏水,脂溶性药物B需要被包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 C、脂质体与癌细胞接触后,药物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癌细胞 D、脂质体与癌细胞能特异性结合,可减轻药物副作用
  • 20、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链球菌的转化现象。格里菲思用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的某种物质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并将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

    材料二: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们宣布S型菌体内具有转化活性的物质为DNA。他们对S型菌的粗提取液进行多次分离和提纯,并测定提纯物的转化能力,其结果均指向了同一物质一脱氧核糖核酸。为进一步确定该物质,他们用不同的酶去破坏该物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胰蛋白酶、RNA酶等对该物质的生物活性无影响,但DNA酶可以使该物质失去转化能力。

    (1)、根据材料一肺炎链球菌活体转化实验结果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组处理改为S型菌与DNA酶混合,则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 B、若B组处理改为R型菌与DNA酶混合,则实验结果为小鼠存活 C、若C组处理改为S型菌加热杀死后与DNA酶混合,则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 D、若D组处理改为S型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则小鼠死亡的时间可能提前
    (2)、根据材料二关于艾弗里所做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用到了分离、提纯、离心和同位素示踪等技术 B、分离得到的各种物质须分别与活的R型菌进行混合培养,以完成相关转化实验 C、胰蛋白酶、RNA酶等处理粗提取液后,不影响转化,表明蛋白质和RNA不是“转化因子” D、DNA酶处理S型菌的粗提取液后,失去转化能力,表明DNA是促使转化的物质
上一页 744 745 746 747 7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