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某稻区为了充分利用冬闲田,在9月中下旬水稻收获后,种植豆科固氮植物紫云英,次年1至4月,采摘紫云英嫩梢部分作为菜用,剩余部分继续留在田里,在盛花期翻压做稻田绿肥。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还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紫云英与水稻构成竞争关系 B、翻压做稻田绿肥后,紫云英不再是稻田生态系统的组分 C、紫云英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了水稻,使水稻产量得以提高 D、为了维持该稻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仍需额外施肥
  • 2、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导致某高山频发火灾。该高山海拔落差大,从山谷到山顶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甸等,落叶常年堆积,形成大量可燃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高山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甸等,是群落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B、树木在旱季扩展根系以获得足够的水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轻微的地表火能加快落叶分解,并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营养 D、山火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会进一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3、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也无需进行重复实验 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照组需对土壤进行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制作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使之正常运转
  • 4、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2的浓度仍可能会增加 C、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 D、图中C、D能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5、 在某湖泊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物镉发生了生物富集现象。该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4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可得出食物链为丁→乙→甲→丙 B、甲可能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 C、丙为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通过对营养级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 6、 海底冷泉中存在以化能自养细菌为生产者的食物链,繁衍着蛤类、贻贝类以及海星、海虾等初级消费者和鱼、螃蟹、扁形虫等次级消费者,它们最终被线虫类动物分解而回归自然环境,形成一套完整的冷泉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能自养细菌→海虾→鱼→线虫类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 B、扁形虫、海星所处的营养级级别与其消费者级别是相对应的 C、冷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单,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 D、螃蟹以化能自养细菌和蛤类为食时,其与蛤类的关系为捕食
  • 7、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类型和去向(d表示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方式不相同 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
  • 8、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 B、用“密网”捕捞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C、适时适度的森林砍伐有利于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D、人类活动可能使群落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9、 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例如共同生活在某海岛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食方式的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
    A、鲢鱼喜食水体上层的浮游植物,青鱼喜食水底的螺蛳 B、黄鹂在林冠层,山雀在中层,林下层生活着画眉 C、菜粉蝶幼虫啃食植物叶片,而成虫吸食植物花蜜 D、共同生活在某地区的田鼠和鼹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 10、 研究者发现某些响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又急剧下降。解剖未发现大规模流行的病原体,尸体普遍具有低血糖、肝脏萎缩、淋巴组织退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的急剧下降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种内竞争加剧有助于个体内环境稳态的有序调节 C、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D、啮齿类种群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 11、 基础生态位(FN)是指在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CN)是指一个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空间。生态学家研究了甲、乙两种藤壶在岩石上的分布情况,得出结论如下:①甲通常比乙在岩石上的位置更高;②若人为将乙从岩石上移除,甲就会扩展到以前乙占领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 B、若藤壶的FN与CN不同,它可能面临一定的生存困难 C、对大多数藤壶来说,FN通常会小于CN D、藤壶甲和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竞争可能会使二者的生态位都变小
  • 12、 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通常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某小组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A、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B、环境阻力为0.02、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该种群会灭绝 C、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 D、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高
  • 13、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种群甲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必定增大 C、种群甲的出生率高于种群乙,则种群甲的增长速率比种群乙的增长速率高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14、 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数量极为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后,某江段中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需对其进行种群数量调查,下列调查方法中,最不合理的是(    )
    A、用无人机观测记录该江段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江豚 B、利用声音记录仪记录该江段中江豚的声呐信号,对不同个体进行识别 C、在该江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明显标记后放回原环境,过一段时间后重捕 D、在该江段采集水样,通过设备滤过江豚脱落在水里的细胞,分析其中残留的DNA
  • 15、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疾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称为I型糖尿病;另一种是胰岛素利用发生障碍所致,称为I型糖尿病。为进行一次医学测试,A、B和C三名成年人禁食12 h,然后喝下含100 g葡萄糖的溶液。在摄入葡萄糖后的4h内,定时测定每人血浆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与胰岛素相抗衡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答出2种)。
    (2)、图中A是正常人,原因是
    (3)、图中(填“B”或“C")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原因是
    (4)、已知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现获得药物A,为探究药物A是否与二甲双胍具有类似的效果,现科研团队以健康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高脂饲料饲喂和药物处理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28天后,测得下表数据:

    注: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胰岛素抵抗指数越高,胰岛素对组织细胞的作用越弱;表中数据均为平均值。

    ①根据表中数据,请将实验处理补充完整: , 推测模型组大鼠患(填“ I”或“II”)型糖尿病,依据是

    ②针对糖尿病形成的原因,药物A降血糖的原因可能是(答一点即可)。

  • 16、自SARS-CoV-2爆发以来,国内外已经有多款单克隆抗体获批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和预防。下图为科研工作者利用小鼠制备SARS-CoV-2核衣壳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上述实验前给小鼠注射SARS-CoV-2核衣壳蛋白的目的是 , 图中Y细胞指。写出以小鼠的脾脏为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的主要实验步骤:
    (2)、进行①(填操作名称),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出的细胞再进行培养和抗体检测,就可得到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3)、选出符合要求的细胞后,可在体外条件下或注射到进行增殖培养。若在体外大规模培养符合要求的细胞,通常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 , 以防培养过程中杂菌的污染;还需要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CO2的主要作用是 , 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新冠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的原理是
  • 17、长沙河西先导区洋湖生态湿地是目前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利用生态浮床,对部分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芦苇属于挺水植物. 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些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结构。浮床上某些植物在春季开始萌动,在夏季结束生命周期,这体现了群落的 , 要调查洋湖湿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2)、在建立湿地时,以选用当地植物为宜,请说出不选用外来植被的理由:(从两个方面回答)。
    (3)、图2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该湖泊在污染过程中某种食草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点时,该种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图3表示该湖泊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物成分,其中可表示图1中的鱼类。
    (4)、结合题意,流经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包括(写出2种)。
  • 18、辣椒素与人体感觉神经元上的受体- TRPV1(可被辣椒素或40 ℃以上的温度活化的离子通道蛋白)结合后,能引起Ca2+等阳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而产生兴奋,进而引起机体产生痛觉,图1为TRPV1被激活及产生生理效应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TRPV1位于感觉神经元的(填“树突”或“轴突”)膜上。吃辣椒时,辣椒素激活感觉神经末梢上的TRPV1后,此时Ca2+通过(填运输方式)从膜外渗入膜内,将外界刺激转变成电信号。
    (2)、人吃辣椒后,到产生灼热感,该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
    (3)、当一系列的兴奋传递到①处时,突触后膜上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 这种兴奋的传递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特点在于(答两点)。
    (4)、图2表示的是TRPV1介导瘙痒反应的部分信号通路,机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递痒觉信号,即组胺受体/TRPV1通路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TRPV1通路。研究发现使用TRPV1的拮抗剂治疗轻中度瘙痒患者三周后,其瘙痒程度有显著下降,请结合图分析TRPV1拮抗剂的作用机理是
  • 19、景天科植物的叶片具有特殊的CO2固定方式,在白天的时候有机酸含量下降,而糖类含量增多,夜晚则相反。相应代谢途径为景天酸代谢(CAM)途径,是对极端高温干旱环境的特殊适应方式。图1为气孔开闭,CO2吸收量、液泡有机酸含量在24h的变化;图2、图3分别是气孔张开、闭合时,细胞内所发生的相应景天酸代谢过程。请结合示意图及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具体场所是 , 据图分析参与固定CO2的物质有
    (2)、据图可知(填“图2”或“图3”)为景天科植物在白天时的景天酸代谢过程,原因是
    (3)、图1中两条曲线,a、b曲线分别表示在24h的变化;在午夜12点时,b曲线上升的原因是
  • 20、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通过大肠杆菌制造丙烷的新技术,过程中需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和计数。下图为分离菌株的示意图,若图中三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目分别是214.210、20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培养基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接种工具常采用灼烧法灭菌 B、计数可以用上图所示的稀释涂布平板法,也可用平板划线法 C、涂布完后,培养微生物时要倒置培养,目的之一是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造成污染 D、该1g土壤样品中大肠杆菌的估算数目为2.11×109
上一页 736 737 738 739 7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