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基的配方中不一定都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B、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就是不含有代谢废物的微生物培养物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推测活菌数是因为一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菌 D、用平板划线法对微生物计数,统计结果比实际偏小
-
2、 厨余垃圾易腐败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可将厨余垃圾投放至易腐垃圾减量机,经破袋、粉碎、脱水、固液分离、固体搅拌、烘干等一系列智能化处理,变废为宝,转化成有机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供居民用来浇花、种树、肥田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厨余垃圾加工成的有机肥,实现了对废弃物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多级利用 B、将有机肥施加到农田中,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 C、厨余垃圾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有机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是为了防止造成烧苗
-
3、 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抵抗力指标表示当一个干扰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偏离正常作用范围时偏离的大小,恢复力指标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的下限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指标与恢复力指标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抵抗力指标与恢复力指标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均有密切关系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高 -
4、 草基-鱼塘系统是一种人工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格局是池塘养鱼,塘基种草和养猪,猪粪肥草,饲草喂鱼,塘泥返基,下图为饲一鱼和饲-猪-草-鱼系统的养分流动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模型中包含的食物网为:
B、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合物不断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C、猪粪作为饲草肥料,可将饲料中未被猪同化的能量传递给青草
D、饲-猪-草一鱼的生态模式可使系统中的能量和养分得到多级利用,从而提高系统生产力
-
5、 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号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对日照时间的感知与光敏色素有关 B、该现象说明光为植物的开花提供能量 C、日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调节本质上是对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调控 D、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达到使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
-
6、 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具有相同的特点 B、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所含能量越低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D、无菌土壤可作为探究土壤微生物作用的实验组
-
7、 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A、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是通过戊进入生物群落的 B、若土壤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铬,则丁体内铬含量最高 C、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4% D、甲、乙之间无捕食关系 -
8、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Ⅰ
湖泊Ⅱ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量(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A、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CO2供应不足导致光合速率较低 B、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C、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D、玉米快速生长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净初级生产量 -
9、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水稻和少量杂草,存在的动物有一些昆虫和一些田螺等,其中田螺以一些就近的水生植物、藻类、土壤腐殖质为食。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完成了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 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 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
10、 某野生动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有角和无角、弯角和直角,分别由基因B/b和A/a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让一只弯角雌性个体与一只直角雄性个体交配(子代数量足够多),所得F1雌性个体中弯角:无角=1:1,雄性个体全为弯角(不考虑从性遗传)。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B/b位于(填“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或“Y染色体”或“XY同源区段”)。有角对无角为(填“显性”或“隐性”)。(2)、亲本交配之后所得F1中,无角雌性和弯角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3)、弯角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种,若欲探究某弯角雌性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设计了一个杂交实验,请补充实验:
实验思路:让该弯角雌性个体与基因型为的纯合雄性个体交配,观察子代的表型情况(不发生突变和互换,只观察表型情况,不统计数量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若子代 , 则该弯角雌性个体为纯合子;
若子代 , 则该弯角雌性个体为杂合子。
-
11、 有研究者对基因型为EeXFY的某动物精巢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然后绘制了三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中属于减数分裂示意图的 , 其中图甲中细胞的名称是。(2)、图乙绘制了同源染色体对,染色单体条。(3)、图丁中,BC段的变化原因是 , DE段的变化原因是。(4)、图甲乙丙中与图丁CD段对应的有。(5)、图乙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是。 -
12、 玉米糊粉层的有色和无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种子的饱满和凹陷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现有纯合有色凹陷玉米与纯合无色饱满玉米杂交,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生长,发现F1中有一株表型为有色凹陷(植株M),其余F1均表现为有色饱满。F1有色饱满植株自交得F2 , F2玉米植株中有色饱满有274株,无色饱满有212株,有色凹陷有91株,无色凹陷有71株。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以上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粒形受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定律,糊粉层颜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2)、F2中有色饱满植株有种基因型,无色凹陷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若要在F2中筛选并保留纯合的有色饱满品系,可采取的简便方法是。(4)、导致植株M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可能:①母本去雄不彻底发生了自交;②父本的某花粉粒控制粒形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确定是哪种原因所致,并写出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及结论:。
-
13、 紫罗兰大多为单瓣花,也能见到更美丽的重瓣花(均不育)。单瓣和重瓣由D/d这对等位基因控制。育种工作者偶然发现一种突变株单瓣紫罗兰(丙)很特别,进行如下实验进行遗传分析
(说明:F1自交产生F2)。
P
F1
F2
单瓣甲自交
全为单瓣
全为单瓣
单瓣乙自交
3/4单瓣、1/4重瓣
5/6单瓣、1/6重瓣
单瓣丙自交
1/2单瓣、1/2重瓣
1/2单瓣、1/2重瓣
(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单瓣花和重瓣花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 , 判断的依据是。(2)、根据丙自交的结果,请推测这种单瓣紫罗兰异常方式遗传的原因可能是致死。(3)、若要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实验方案如下所示:①实验思路:从甲、乙、丙中选择实验材料,让和进行正反交,统计产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
14、 甜荞麦的果形和花药性状独立遗传,某同学将纯种的尖形瘦果、正常花药甜荞麦与纯种的圆形瘦果、小花药甜荞麦杂交得到F1植株,再让F1自交获得F2 , 发现F2中结尖形瘦果的植株与结圆形瘦果植株的比例约为3∶1,正常花药的植株与小花药的植株比例约为9∶7。将F1与圆形瘦果。小花药亲本杂交,子代植株中尖形瘦果∶圆形瘦果=1∶1,正常花药∶小花药=1∶3.仅考虑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圆形瘦果、小花药植株无显性基因,F1的每对基因均杂合 B、正常花药性状的出现需非同源染色体上相应两对基因均为显性 C、F2植株中结尖形瘦果、小花药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大约为7/64 D、F2中的植株有27种基因型,其中圆形瘦果小花药的基因型有5种
-
15、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W染色体存在同源区(II)和非同源区(I、III) (图), 芦花鸡羽毛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是一对相对性状,无斑纹仅由位于I区段的隐性基因a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某性状由位于II区段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与该性状相关的基因型有3种 B、只有位于I、III区段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才与性别有关 C、有斑纹的芦花母鸡和无斑纹的芦花公鸡杂交,可根据羽毛斑纹确定后代性别 D、因控制有无斑纹的基因仅位于I区段,故该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
16、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实验中,用正交和反交实验不能准确判断的遗传学问题是( )A、这对相对性状受几对等位基因控制 B、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C、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细胞核基因还是细胞质基因 D、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
17、 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早年研究异色瓢虫斑纹遗传特征时发现了“镶嵌显性”这一遗传现象,即双亲的性状在F1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下图是异色瓢虫两种纯合子杂交实验的结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瓢虫鞘翅斑纹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规律 B、F2中的黑缘型与亲本中的黑缘型基因型不相同 C、新类型个体中,SA在鞘翅前缘为显性,SE在鞘翅后缘为显性 D、F2中除去黑缘型的其他个体间随机交尾,F3中均色型占4/9 -
18、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哪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 )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 B、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
-
19、 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B、②中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C、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4n,DNA数目为4a D、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可能为AB、aB、ab -
20、 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若该个体自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后代性状分离比为5:3:3: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AABb个体致死 B、后代性状分离比为6:3:2: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某一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C、后代性状分离比为4:1: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组成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D、后代性状分离比为7:3:1: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组成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