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甲是某雌性家鸡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图乙是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细胞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细胞②和细胞③可能来自同一个卵母细胞 B、图乙细胞③中1号、2号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两个基因不可能为等位基因 C、图甲中DE、FG同源染色体对数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同 D、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图甲的CD段,CD段细胞中Z染色体的数量为0 -
2、2017年,某国批准了首例使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三亲婴儿”的申请,其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捐献者在提取卵母细胞前通常需要进行超数排卵处理 B、该技术有效避免了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C、重组卵母细胞需培养至MⅡ期的原因是该时期才具备受精能力 D、“三亲婴儿”同时拥有父母的全部核基因和捐献者的细胞质基因 -
3、紫花苜蓿(2n=32)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豆科牧草,但易造成家畜鼓胀病。百脉根(2n=12)富含单宁,单宁可与植物蛋白质结合,不会引起家畜采食后鼓胀。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奥百脉根为材料培育抗鼓胀病苜蓿新品种。研究流程如图(注: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略高渗透压环境下,有利于去除细胞壁获得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 B、②过程需要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种愈伤组织 C、③过程需要在有光照、植物激素的作用才能形成完整植株 D、②过程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有88条,③过程产生的再生植株是可育的多倍体 -
4、豆豉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发酵豆制品,古称“幽菽”或“嗜”。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能生产豆豉,西汉初年,其生产、消费已初具规模。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豉》中也有相关记录。下面是豆豉制作的流程图,装坛放在室外日晒,每天搅拌两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期发酵的目的是让霉菌产生相应的酶,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营养更丰富 B、传统方法制作豆豉,以单一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 C、调味过程中添加盐可抑制杂菌生长,白酒和风味料只是调节口味 D、装坛后日晒可为微生物提供能量,搅拌可为微生物提供氧气 -
5、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的营养结构(共四个营养级,甲和丁同属一个营养级),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能量
1.1×108
2×107
1.4×109
9×107
3.4×106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丁,位于第二营养级的是甲 B、图中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3% C、如果丙为丛生或者蔓生的单子叶植物,可以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D、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属于化学信息,说明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 -
6、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是根据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对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低 B、乙鼠兔种群的K值比甲鼠兔种群的K值大 C、第2年,甲鼠兔L值下降可能是由乙鼠兔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 D、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鼠兔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
7、图甲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乙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处理扦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其中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幼苗根尖产生的生长素需消耗能量通过极性运输从分生区到伸长区 B、图甲ab、dc的结果都能说明生长素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 C、图乙所示实验的对照组表明扦插枝条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时也能生根 D、图乙表明12ppm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就是生根的最适浓度 -
8、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等)通过激活感觉神经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等一系列反应,使P物质(镇痛物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超极化,最终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但具有成瘾性。科学家们利用河豚毒素(TTX,河豚体内含有的一种生物碱毒素)可以特异性且快速阻断Na+通道的特点,开发了TTX镇痛剂。通过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从而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相关作用机制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TX作为镇痛剂有特异性强、见效快速且无成瘾性等优点 B、C物质和受体结合后,可以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C、推测A、B、C代表的三类物质分别为TTX(河豚毒素)、P物质、吗啡类镇痛药 D、产生痛觉的过程中,Na+进入膜内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 -
9、RNA介导的基因沉默即RNA干扰(RNAi)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热点。RNAi主要是对mRNA进行干扰,起作用的有miRNA和siRNA.miRNA是由基因组内源DNA编码产生,其干扰机制如下图左;siRNA主要来源于外来生物,例如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会产生异源双链RNA(dsRNA),dsRNA经过核酸酶Dicer的加工后成为siRNA,siRNA的干扰机制如下图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催化过程①的酶是RNA 聚合酶,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B、推测Exportin5的功能是将前体miRNA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 C、过程③会导致翻译过程终止,原因是RISC复合体阻断了核糖体与mRNA上起始密码子的结合 D、过程④siRNA中的一条单链与目标mRNA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导致mRNA无法翻译 -
10、某对夫妇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收养的(和他们不存在遗传学关系)。如图是该家庭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Ⅱ-1是收养的,则含隐性基因的个体会患病 B、若Ⅱ-1是收养的,则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若Ⅱ-2是收养的,则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若Ⅱ-2是收养的,则不含显性基因的个体患病 -
11、淀粉酶有多种类型,α-淀粉酶是一种内切酶,可使淀粉内部随机水解,β-淀粉酶是一种外切酶,可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对这两种淀粉酶进行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α-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最终产物中有葡萄糖,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主要产物为麦芽糖 B、对照组β-淀粉酶在50℃条件下处理1h后,其空间结构完全遭到破坏 C、β-淀粉酶的最适pH值低于α-淀粉酶,在人体胃内β-淀粉酶活性高于α-淀粉酶 D、Ca2+、淀粉与淀粉酶共存时,更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 -
12、研究发现,成年小鼠的Y染色体上双外显子SRY(SRY-T)才是真正的睾丸决定因素。缺少SRY-T的雄性小鼠(XY)发育为雌性,而携带SRY-T转基因的雌性小鼠(XX)发育为雄性。请回答问题:(1)、要确定从Y染色体上获得的DNA片段中是否含有SRY-T,先获得相应DNA片段并进行PCR扩增,扩增时需要种引物。PCR扩增过程中温度呈“升温→降温→升温”的周期性变化,“降温”的作用是。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时用作为探针,若出现杂交带,则(填“含有”或“不含有”)SRY-T基因。(2)、图为验证SRY-T能决定雄性性别的实验过程,将含SRY-T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性染色体为XX)体内,导入雄原核的原因是。
(3)、植入代孕母鼠的小鼠早期胚胎性染色体需要为XX,可检测囊胚期细胞进行筛选。进行胚胎移植时代孕母鼠是(答出2点即可)的个体。在获得的子代小鼠中出现(填“雄性”或“雌性”)小鼠,证明SRY-T基因决定雄性性别。 -
13、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由图甲可知,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 , 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2)、由图乙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这样就会避免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有利于增加多样性。(3)、风光优美的内蒙古草原是很多家庭观光游玩的好去处,同时也在防止土地的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4)、科研人员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组成,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探究实验目的为。 -
14、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1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一部分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所致。请回答问题:(1)、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血糖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还可以通过相关神经兴奋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作用于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的物质有(答出2点即可)。根据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解释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的原因是。(2)、通过抽取血样检测由胰岛素抵抗导致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发现胰岛素含量高于健康人。这种检测手段利用了激素调节的特点,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含量高于健康人的原因是。(3)、感染柯萨奇病毒的患者血液中会出现能识别胰岛B细胞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糖尿病属于(填“自身免疫”或“免疫缺陷”)病,该类型糖尿病属于(填“1”或“2”)型糖尿病,依据是。
-
15、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欲检测某接受大剂量射线照射的雄果蝇产生的精子中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不考虑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和X染色体上的基因B/b、R/r发生突变),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如果不考虑突变,F2表型及比例为。(2)、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经辐射诱发处理后,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了突变:①若F2中突变后基因所控制的新性状只有性果蝇表现,说明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若F1中 , 说明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
②若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胚胎致死),请用F1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该隐性致死突变是完全致死突变,还是不完全致死突变。(要求:写出实验方案和预期结果)。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及其对应结论:
若 , 则隐性致死突变是完全致死突变;
若 , 则隐性致死突变是不完全致死突变。
-
16、图4表示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PSⅡ和PSI是由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体;图5表示植物甲、乙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题分析,PSI和PSⅡ镶嵌在叶绿体的上,利用无水乙醇提取PSI和PSII中的光合色素的原理是。(2)、由图4可知,光照的驱动既促使水分解产生H+ , 又伴随着电子的传递,通过PQ将叶绿体基质中的H+转运至类囊体腔,同时 , 使膜内外的H+浓度差进一步增大,跨膜的H+浓度差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3)、NADPH在暗反应中的作用是。(4)、图5中,当光照强度大于B后,植物乙的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限制植物乙光合速率的内部因素可能是(答出2点)。假如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光照强度为C时,每天植物甲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是植物乙的倍。 -
17、基因工程中常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某科研小组欲将某抗虫基因导入某植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应该将抗虫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T-DNA片段内 B、可以用农杆菌侵染水稻、玉米等单子叶植物 C、目的基因与Ti质粒的结合未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转基因是否成功最简便的鉴定方法是观察该植物有没有抗虫性状
-
18、科研人员揭示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机制,如图所示,TMK是一种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可以感受胞外生长素,从而促使质子泵的合成并运输到细胞膜上,随后质子泵将H+逆浓度运出细胞膜,引起细胞壁酸化,最终导致细胞伸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图推测图中胞质体指的是位于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结构 B、氧气供应不足不会影响植物细胞壁的酸化和细胞的伸长 C、直接激活质子泵无法促进TMK基因缺失突变体生长 D、生长素能调控核基因的表达还能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调节植物的生长 -
19、图表示某单基因遗传病(不考虑XY同源区段)的系谱图和家庭成员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该遗传病只有在成年后才发病,由于采样时将样本弄混,无法区分家系成员的检测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乙为3号个体检测结果,则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丁为3号个体检测结果,则4号和5号个体成年后可能会患病 C、若乙、甲分别为1号、2号个体检测结果,则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D、若丁、戊分别为1号、2号个体检测结果,则4号和5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 -
20、斑马鱼幼鱼表面上皮细胞(SEC)能在DNA不复制的情况下进行分裂,这个过程与皮肤表面张力增大导致Piezol离子通道开放有关(图),这种“无复制分裂”能保障生长中幼鱼的体表覆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有斑马鱼正常DNA数目的母SEC细胞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 B、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母SEC细胞和受精卵采用不同的分裂方式 C、无复制分裂产生的全部子SEC细胞都含有斑马鱼全套的遗传物质 D、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Piezol离子通道基因的表达来研究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