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对于植物的进化是不利的 B、光照因素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 C、生态位分化后,各物种的生态位不再有重叠 D、大量砍伐红树植物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
2、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甲所示,其中I、Ⅱ、Ⅲ、IV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A、B、C、D是Ⅲ中的四种生物。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如图乙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Ⅱ表示生产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各生物之间以有机碳形式进行循环 B、图乙中的牛、羊可以用图甲中的生物B、C类表示,蜣螂可以用IV表示 C、草被牛、羊采食后再生能力增强,缓解种群数量下降,属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若草原土壤受某重金属污染,该重金属沿食物链富集后在生物IV体内含量最高 -
3、 2021年11月,“内江天冬”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天冬属于多年生草本攀援植物,雌雄异株,且雌性植株较少,以块根入药,常见的虫害有红蜘蛛和蚜虫。下列关于天冬种植及其对应的生物学原理或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玉米+天冬”、“大豆+天冬”等粮药套种模式——群落镶嵌分布原理 B、育苗时人为调整雌株、雄株比例——调整种群性别比例,提高天冬种子产量 C、搭架使天冬藤蔓攀附,避免天冬相互缠绕——保证环境通风透光,增加产量 D、适时施肥、灌溉,以及控制病虫害——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
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多古诗文或谚语都与生物学知识联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物质的循环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春来江水绿如蓝”,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描述的现象属于人的非条件反射
-
6、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数量将会减少 -
7、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单子叶植物
-
8、 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种植物吸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 C、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互利共生关系
-
9、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B、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C、某校园的草坪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
-
11、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年鱼遇到仔鱼过多时,会吃掉部分仔鱼,成鱼和仔鱼属于捕食关系 B、草原上分布的不同牧草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D、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
-
12、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
13、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14、 森林分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等,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 B、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影响 C、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群落演替速度但不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
15、 下图中的A曲线表示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图中的B曲线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数量的变化 B、群落中生产者数量的变化 C、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 D、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 -
16、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而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 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
17、 研究人员选择果皮黄绿色、果肉白色、果皮有覆纹的纯合甜瓜植株(甲)与果皮黄色、果肉橘红色、果皮无覆纹的纯合甜瓜植株(乙)杂交,F1表现为果皮黄绿色、果肉橘红色、果皮有覆纹。F1自交得F2 , 分别统计F2各对性状的表现及株数,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甜瓜性状
果皮颜色(A,a)
果肉颜色(B,b)
果皮覆纹
F2的性状表现及株数
黄绿色482
黄色158
橘红色478
白色162
有覆纹361
无覆纹279
(1)、甜瓜果皮颜色的显性性状是 , 让F2中果肉橘红色植株随机交配,则F3中果肉白色植株占。(2)、据表中数据(填“能”或“不能”)判断出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3)、完善下列实验方案,验证果皮覆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E、e和F、f)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实验方案:让F1与植株(填“甲”或“乙”)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4)、若果皮颜色、果肉颜色,覆纹三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F1的基因型为。F2中出现与植株甲表型相同的概率是。 -
18、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DNA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发现,DNA分子中含有4种碱基,其中两种嘌呤族碱基分子(C5H4N4)是双环结构,而两种嘧啶族碱基(C4H4N2)是单环结构。图甲是DNA片段的结构图,图乙是SP8噬菌体的DNA分子某片段的碱基组成,图丙是离心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的方向是的,图甲中结构⑤的名称是 , 图甲中结构②的碱基C和A通过连接。(2)、在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族碱基的数量一定(填“多于”或“少于”或“等于”)嘧啶族碱基的数量。通过生化分析得出某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碱基A:C:T:G=1:2:3:4,则该DNA分子中上述碱基的比例应为。(3)、科学家发现SP8噬菌体的DNA分子某片段的碱基组成如图乙,他们将该片段处理成单链,然后进行离心,两条带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离心后2链形成的条带位于下方的原因是。(4)、某小组参照“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进行以下操作:将普通大肠杆菌转移到含3H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再将子代大肠杆菌的DNA处理成单链,然后进行离心。他们的实验结果(“能”或“不能”)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而不是全保留复制。 -
19、 随着不同学科交叉的深入,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为证实这一问题,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可以分离到的细菌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DNA仍有活性的原因可能是。(2)、艾弗里完成体外转化实验后,有学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利用S型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推翻该观点:
R型菌+(填“抗青霉素的S型DNA”或“普通S型DNA”)+青霉素,若出现 , 则DNA有遗传作用。
(3)、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选用了下图中(填“e类病毒”或“f类病毒”)中的一种。实验过程中,他们用35S、32P分别标记了下图中的(填编号)部位。
(4)、为确定某病毒的类型,某实验小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为实验材料,设计了甲、乙两组实验,不考虑在宿主细胞内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果及结论: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甲
在含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
分别接种病毒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病毒的放射性
乙
?
上述实验中,乙组应做的处理为①。
实验结果及结论:② , 则该病毒不是e类病毒,而是f类病毒。
-
20、 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
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
第二多星纹
b
12号
抗病
d
15号
幼蚕褐色
e
Z
(1)、幼蚕褐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基因。(2)、对家蚕的基因组进行测定,应检测条染色体的DNA序列。正常情况下,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可能含有条W染色体。(3)、幼蚕不抗病(D)对抗病(d)为显性,黑色(E)对褐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抗病褐色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病与抗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4)、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显隐性未知。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请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实验设计思路: , 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 , 则说明控制有无鳞毛的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 , 则说明控制有无鳞毛的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