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是人体细胞中由单体形成多聚体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RNA 和肝糖原的合成都符合这个模式 B、若单体为葡萄糖,形成的多聚体可为淀粉 C、若单体为氨基酸,生成的 H2O 中的氧来自羟基 D、多聚体彻底水解的产物一定是它的单体
  • 2、非生物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内定居和繁衍,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废物,可减少水分丢失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林下空气流通良好,树木的花多数是风媒花 D、貂熊生活在寒温带针叶林中,足掌像熊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捕食
  • 3、图1表示生物体重要的组成元素及相关化合物,①~③表示组成大分子物质的单体,I~VI表示不同的有机物。为研究某枣果裂果出现的原因。某兴趣小组测定了该种枣果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细胞的细胞壁结构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的结构通式 , 细胞中I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2)在真核细胞中II主要位于 , 从II与Ⅲ的化学组成分析,属于III特有的物质是

    (3)若VI是脂质的一种,那么VI是

    (4)人体中的二糖、多糖分别是。植物细胞中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据图2推断,在成熟期,出现裂果的原因可能是

  • 4、甜瓜是我国主要水果之一,其果实香气浓郁,甘美多汁,深受人们喜爱。甜瓜是不耐寒喜温的作物,在幼苗期甜瓜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8~30℃。在我国北方地区,研究人员采用人工控制温度条件的方法,以我国厚皮甜瓜黄河蜜为材料,研究甜瓜幼苗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及其生理生态机制,从而为培育耐冷性甜瓜提供理论基础,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为模拟北方自然环境温度,图中15℃/5℃、20℃/10℃、25℃/15℃均分别表示人工控制的白天和晚上温度,晚上温度均降低,其意义是
    (2)、胞间CO2可来源于 , CO2浓度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阶段,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据以上两图可知,在人工控温1~5d内,甜瓜净光合速率的大小与胞间CO2度的大小呈(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3)、甜瓜果实中的有机物主要由叶片供应,有资料显示,叶片中有机物的积累会抑制叶片光合速率。为验证该结论,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操作:将生长状况相似的、长有甜瓜的植株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在适宜光照、温度、CO2条件下培养,实验组摘除甜瓜果实,在相同外界条件下培养,检测两组叶片的释放速率。

    预期实验结果:

  • 5、某学校科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实验,并绘出如下图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用相同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水稻培养液中Mg2+浓度增高的原因

    (2)将新鲜的苔藓植物叶片放入少量红墨水、质量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状态如图2所示,此时部位①颜色为 , 部位②颜色为

    (3)将某植物花瓣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和e组(每组的细条数量相等),取上述5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瓣细条的长度如图3所示(只考虑水分交换)。使细条浸泡前后长度保持不变的蔗糖浓度范围为;细胞液浓度最高的一组为

    (4)上述实验结果的产生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填“有关”或“无关”)。

  • 6、把菠菜叶放进适当的溶液中并对其进行研磨,将研磨液用纱布过滤后,得到一种绿色的液体。将滤液进行适当强度的离心力分离,得到沉淀P1。用电子显微镜对该沉淀进行观察时,可发现细胞核和一些由纤维素、果胶等构成的碎片组织(甲)。将绿色上清液S1进行较强的离心力分离时,绿色部分几乎全部在沉淀P2中,此沉淀中有许多直径为几微米的椭球形的细胞器(乙)。又把几乎透明的上清液S2 , 用更强的离心力进行分离时,可得沉淀P3 , 此沉淀含许多颗粒状或短杆状的细胞器(丙)。如继续进行强离心,澄清液S3中的小微粒会全部在沉淀P4中,此沉淀含有许多直径为0.2微米的致密小颗粒(丁)和由该颗粒所附着的膜构成的细胞器(戊)。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1)、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先将细胞膜和细胞壁破坏,获得匀浆后用法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2)、填写细胞结构名称: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的结构是细胞壁(甲),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是叶绿体(乙),蛋白质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戊)。含有双层膜结构且内膜折叠成嵴状的细胞器是线粒体(丙),P4中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丁是
    (3)、细胞的DNA存在于(填写P的序号)部分。若要继续分离得到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要选取(填写P的序号)部分进行继续处理。在含有与需氧呼吸有关的酶。
  • 7、科研人员将人的成熟红细胞分别置于蒸馏水和几种等渗溶液中,测定红细胞溶血(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渗出的现象)所需时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红细胞细胞膜只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B、处于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吸水涨破是由于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导致细胞质浓度升高 C、氯化铵、甘油、乙醇、丙酮进入红细胞的速度依次减小 D、上述实验可以证明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 8、科研人员向离体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适量NaHCO3溶液和必要物质,在适宜条件下进行闪光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A、该实验直接测出来的数值代表的含义是净光合速率 B、阴影部分的面积可用来表示一个光周期的光照时间内NADPH和ATP的积累量 C、若其他条件相同,闪光照射的光合效率要大于连续光照下的光合效率 D、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的必要物质与细胞质基质的成分类似
  • 9、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下列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人体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则①~④代表C、O、N、H B、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 C、若X为DNA中的四种含氮碱基,则①~④表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 D、若X为具有单膜的细胞器,则①~④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 10、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衰老与其体内细胞的衰老不是同步的 B、一般来说细胞的全能性与它的分化程度无关 C、一般来说,细胞分裂能力随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 D、细胞凋亡是细胞内遗传物质所控制的,在生长发育中有重要作用
  • 11、研究者将洋葱的根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磷酸盐溶液中,4h后测定其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的磷吸收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磷通过转运蛋白进出洋葱根尖细胞 B、磷酸盐浓度与磷吸收速率成正相关 C、磷元素吸收一定不需要消耗能量 D、磷吸收速率只受到膜上载体数量制约
  • 1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网架结构的细胞骨架,维持真核细胞的形态 B、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C、染色质螺旋形成染色体,有利于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D、核膜上具有核孔,可作为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进出的通道
  • 13、如图所示,一分子的胰岛素原切去C肽(图中箭头表示切点)可转变成一分子的胰岛素(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分子具有50个肽键,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50分子水 B、胰岛素分子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 D、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
  • 14、下面是用于无土栽培番茄的一种培养液配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a(NO32

    MgSO4

    KH2PO4

    KCl

    FeCl3

    H2O

    1.0g

    0.25g

    0.25g

    0.12g

    0.005g

    1000mL

    A、番茄汁可以作为检测还原糖的材料 B、在该培养液配方中,Fe属于大量元素 C、水是番茄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D、在该培养液配方中,Ca和Fe都属于微量元素
  • 15、下列关于a、b、c、d四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和b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a、b、c、d都具有细胞结构 C、a和d不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D、a属于原核生物,b、c属于真核生物,d属于病毒
  • 16、

    构建可利用纤维素产乙醇的转基因酿酒酵母菌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手段之一,思路如下。

    Ⅰ.目的基因的选择与获取纤维素降解途径如下

    (1)提取总RNA经得到cDNA,需在催化下,在引物的端进行DNA链的延伸,得到上图中三种酶的基因,转入酿酒酵母中,其表达产物在细胞(填“内”或“外”)发挥作用。

    Ⅱ.目的基因的整合方法

    同源重组是碱基序列基本相同的DNA区段通过配对、链断裂和再连接而产生片段交换的过程。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整合到染色体的特定位点可获得遗传稳定的工程菌株,如图1所示。

    注:图1中PCR产物3'端在酶的作用下会多一个“A”碱基

    (2)酿酒酵母基因组中rDNA有100-200个重复单元,使用重复序列作为同源重组位点的优点是

    (3)以酶Ⅰ基因为例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如图1,由图推测,T4DNA聚合酶的作用是 , 此方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优点是

    (4)图1中空白处“?”应使用酶将构建好的基因表达载体线性化处理,转入酵母菌进行整合。

    Ⅲ.标记基因的选择

    URA3是尿嘧啶合成关键酶基因,常被用作标记基因。另外,URA3编码的蛋白可将外源5-氟乳清酸转化为有毒物质,导致细胞死亡。

    (5)为得到成功插入酶Ⅰ基因的菌株1,需将酶Ⅰ基因同URA3一起插入URA3缺陷型酿酒酵母基因组rDNA内部,并利用的培养基筛选存活菌株。

    (6)在后续插入酶Ⅱ基因时,为继续利用URA3作为筛选标记,需切除菌株1的URA3。为此需改进表达载体,还应向URA3两端引入酿酒酵母基因组中不存在的同源区段loxP(如图2),该序列由反向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组成(如图2),决定其方向的是 , 该序列以下图方式排列才能通过同源重组达到上述目的。

    (7)此后,需要将菌株1在的培养基上培养,存活菌株即为URA3被成功切除的菌株1'

  • 17、为了获得更好的河蟹产品,研究者对河蟹养殖塘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如图为该养殖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能量单位为KJ)。

    (1)、估算河蟹种群密度时常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这种方法是根据 , 来估算种群密度。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的过程。图中河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947×100%是否为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填“是”或“否”),原因是
    (3)、在养殖河蟹的过程中,养殖人员会将肉食性鱼类及时清除,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
    (4)、组成生物体的元素都是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养殖人员还是需要不断向养殖塘投放饵料,原因是
  • 18、糖尿病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到6倍,而合并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神经组织损伤更严重、梗死面积更大。肠促胰岛素是由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多肽类物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对糖尿病、脑卒中等有明显的疗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肠促胰岛素主要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其中GIP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如果口服肠促胰岛素,其(填“能”或“不能”)调节血糖浓度,原因是
    (2)、人脑的NTS神经元也能产生GLP-1,脑内GLP-1调节血糖代谢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末稍及其支配的胰岛细胞。
    (3)、科研人员在对梗死组织恢复血液供应时发现重新获得血液的细胞会出现损伤和死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了研究药物利拉鲁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作用,科研人员将若干只健康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利拉鲁肽组(进行缺血再灌注术后注射利拉鲁肽),测定每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占比,结果如表1所示。已知Bcl-2和Bax是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两个蛋白基因,本实验测定了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如表2。据此推测,Bcl-2蛋白和Bax蛋白对细胞凋亡分别起作用(填“增强”或“减弱”),利拉鲁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发挥作用的机理是

    表1利拉鲁肽对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分组

    梗死面积占比

    假手术组

    0

    缺血再灌注组

    45.00±4.87

    利拉鲁肽组

    29.75±3.77

    表2利拉鲁肽对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影响

    分组

    Bcl-2

    Bax

    假手术组

    0.02±0.02

    0.02±0.02

    缺血再灌注组

    0.28±0.03

    0.29±0.03

    利拉鲁肽组

    0.36±0.03

    0.16±0.04

  • 19、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籽粒性状(长粒与圆粒)由等位基因E/e控制,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基因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基因b控制蓝色,基因D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基因d纯合的个体均为白色花。已知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D_和A_bbD_的个体分别表现为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用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靛蓝色)、乙(白色)、丙(红色)杂交,杂交结果如图1.为辅助确定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取杂交组合二F2中一株红色花长粒形植株自交产生子一代,并对亲子代全部个体的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及电泳鉴定,结果如图2,其中条带②、⑤、⑥分别代表基因B、E和c。各相对性状呈完全显隐性关系,不考虑突变及互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甲、乙、丙关于花色的基因型分别为
    (2)、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能否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填“能”或“否”)。让两个杂交组合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
    (3)、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种。让杂交组合一和组合二中的F1进行杂交,理论上子代中出现开白色花的植株概率为
    (4)、据图2分析,条带①代表的基因是 , 控制籽粒形状的基因E/e与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5)、欲判断A/a和B/b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请从甲、乙、丙3个品系中选取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判断,并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实验设计思路:

    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 20、

    植物的光保护机制是植物在面对过多的光照时,用来降低或防止光损伤的一系列反应。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和D1蛋白周转(D1蛋白是色素-蛋白复合体PSII的一个核心蛋白)是其中的两种重要光保护机制。叶黄素循环是指依照光照条件的改变,植物体内的叶黄素V和叶黄素Z可以经过叶黄素A发生相互转化(叶黄素循环)。重金属镉(Cd)很难被植物分解,可破坏PSII(参与水光解的色素-蛋白质复合体),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Ⅰ.图1为在夏季晴朗的一天中,科研人员对番茄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测量结果,Pn表示净光合速率,Fv/Fm表示光合色素对光能的转化效率。请回答问题:

    (1)强光下,叶片内的叶黄素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据图1分析12~14时,叶黄素种类发生了(填“V→A→Z”或“Z→A→V”)的转化,该转化有利于防止光损伤;根据Fv/Fm比值变化推测,上述转化过程引起光反应效率(填“下降”或“上升”),进而影响碳同化。

    (2)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结合图1数据分析,16时以后Fv/Fm的比值升高的原因是

    (3)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是催化上述叶黄素转化的关键酶,该酶定位于类囊体膜内侧,在酸性环境中具有较高活性。在12~14时,较强的光照通过促进(填过程)产生H+;同时,H+借助质子传递体由转运至 , 从而产生维持VDE高活性的pH条件。

    Ⅱ.为了探究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在番茄光保护机制中的作用,科研人员用叶黄素循环抑制剂(DTT)、D1蛋白周转抑制剂(SM)和5 mmol/L的CdCl2处理离体的番茄叶片,检测PI值(性能指数,反映PSII的整体功能),结果如图2。

    (4)据图2分析,镉胁迫条件下,叶黄素循环对番茄的保护比D1周转蛋白对番茄的保护(填“强”“弱”或“相等”),判断依据是

上一页 239 240 241 242 24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