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种植物(XY型)叶形的阔叶和细叶受一对基因 A/a的控制。科研人员选择杂合的阔叶雌株与细叶雄株杂交,F1雄株中阔叶:细叶=1:1.已知携带隐性基因的花粉具有致死效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基因 A/a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 B、基因 A/a位于X染色体上,且阔叶对细叶为显性 C、F1 雌株的表型及比例为阔叶:细叶=1:1 D、选择纯合的阔叶雌株和细叶雄株杂交能验证该致死效应
-
2、研究发现,抑癌基因p15、16过度甲基化会导致细胞周期失常,并最终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DNA甲基化需要甲基化转移酶的催化,地西他滨(治疗MDS的药物)能抑制DNA甲基转移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NA甲基化不会改变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其表型不可遗传 B、抑癌基因p15、p16甲基化后可能会阻碍D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C、地西他滨通过促进甲基化的DNA发生去甲基化,以此来治疗MDS D、基因中的非编码区发生甲基化,生物的性状也可能发生可遗传的变化
-
3、芬兰研究团队首次证实了干细胞能够形成在结构和功能上都非常接近正常胰岛B细胞的细胞。在小鼠实验中,他们证实移植到小鼠体内的干细胞分化产生的胰岛B细胞会有效控制小鼠体内的葡萄糖代谢,这将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是一类未经分化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B、干细胞分化产生的胰岛B细胞的蛋白质种类和其他细胞的完全不同 C、小鼠体内的干细胞分化成胰岛B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胰岛B细胞一般难以再分化成其他细胞
-
4、如图为某实验小组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某动物组织切片的部分示意图。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①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 B、细胞②和细胞④都正在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C、细胞③无同源染色体,有2条染色体,1个染色体组 D、细胞⑤的染色体和核DNA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
5、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 B、加法原理: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C、模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D、假说–演绎法: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6、“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古诗里说的红豆又叫相思豆,相思子毒素是从相思豆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剧毒性高分子蛋白毒素,它能影响核糖体的功能,导致细胞死亡。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形成后通过高尔基体运输至液泡,在液泡中加工成熟并储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毒素能使核糖体失去活性从而抑制转录过程 B、相思子毒素与消化酶、性激素都属于分泌蛋白 C、囊泡与液泡膜的融合利用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该毒素在液泡中成熟可以阻止其毒害自身核糖体
-
7、关于转录和逆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者模板相同 B、两者产物不同 C、两者所需原料不同 D、两者需要的酶不同
-
8、某双链DNA分子共有500个碱基对,其中碱基A占4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DNA分子中,碱基C占8% B、该DNA分子两条链中,T/G的值相等 C、该DNA分子中,含有碱基T420个 D、一个DNA分子连续复制3次,能新增7个DNA分子
-
9、某成年女子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该女子的父母均不患红绿色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女子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其祖父 B、该女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有2个致病基因 C、该女子的色盲基因传给其女儿的概率为1 D、该女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4
-
10、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为该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细胞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细胞可能来自该动物的卵巢 B、图示细胞继续分裂会产生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C、图示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期发生了染色体片段互换 D、图示细胞分裂结束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
-
11、下列关于豌豆杂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圆粒和皱粒都是相对性状 B、选择豌豆做实验是因为豌豆在自然状态下能杂交 C、豌豆杂交实验中应待花朵完全开放后再去除雄蕊 D、可以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伴性遗传的规律
-
12、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现象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了分化的是( )A、核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该细胞中合成血红蛋白 C、能在线粒体内膜合成ATP D、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13、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建模”方法表示微观物质的结构,图中1~3分别表示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每种有机物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下图中1~3可分别表示A、多肽、DNA、淀粉 B、DNA、RNA、纤维素 C、DNA、蛋白质、糖原 D、DNA、多肽、糖原
-
14、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中均含有核酸 B、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C、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壁,动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 D、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的主要场所
-
15、研究者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培养真菌A的野生型(含NV基因)、突变体(NV基因突变)和转基因菌株(转入NV基因),检测三种菌株NV酶的生成与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结果如表所示(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检测用菌株
蔗糖
NV酶
葡萄糖(培养液中)
野生型
+
+
+
野生型
—
—
—
突变体
+
—
—
转基因菌株
+
+
+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推测诱导了NV基因表达。NV酶的作用是。检测NV酶活性时,需测定的指标是(答出1点即可)。(2)、表中突变体由T-DNA随机插入野生型菌株基因组DNA筛选获得。从野生型与突变体中分别提取基因组DNA作为模板,用与(选填“T-DNA”或“NV基因”)配对的引物进行PCR扩增。若突变体扩增片段长度(选填“>”“=”或“<”)野生型扩增片段长度,则表明突变体构建成功,从基因序列分析其原因是。(3)、为进一步验证NV基因的功能,表中的转基因菌株是将NV基因导入细胞获得的。在构建NV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添加新的标记基因,原因是。 -
16、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森林类型之一。(1)、用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热带雨林独特的群落结构特征有(答一点)。(2)、群落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进行测定,取样面积要基本能够体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的种类(即最小取样面积)。热带雨林的最小取样面积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北方针叶林。(3)、研究发现,热带雨林优势树种通过“同种负密度制约”促进物种共存,维持极高的生物多样性。
①题图所示为优势树种的“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填选项)。
a.母树附近光照不足,影响了幼苗存活
b.母树附近土壤中专一性致病菌更丰富,导致幼苗死亡率上升
c.母树附近其幼苗密度过高时,释放化学信息影响幼苗的存活率
d.母树附近捕食者对种子的选择性取食强度加大,降低了种子成为幼苗的概率
e.母树附近凋落叶阻止了幼苗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
A.abd B.ace C.bcd D.cde
②“同种负密度制约”维持热带雨林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4)、热带雨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这一观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17、自然群体中太阳鹦鹉的眼色为棕色,现于饲养群体中获得了甲和乙两个红眼纯系。为了确定眼色变异的遗传方式,某课题组选取甲和乙品系的太阳鹦鹉做正反交实验,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值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基因符号依次使用A/a,B/b)
表型
正交
反交
棕眼雄
6/16
3/16
红眼雄
2/16
5/16
棕眼雌
3/16
3/16
红眼雌
5/16
5/16
(1)、太阳鹦鹉的眼色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判断的依据为;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判断依据为。(2)、正交的父本基因型为 , F1基因型及表型为。(3)、反交的母本基因型为 , F1基因型及表型为。(4)、下图为太阳鹦鹉眼色素合成的可能途径,写出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和色素的颜色。 -
18、某同学将一种高等植物幼苗分为4组(a、b、c、d),分别置于密闭装置中照光培养,a、b、c、d组的光照强度依次增大,实验过程中温度保持恒定。一段时间(t)后测定装置内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其中M为初始O2浓度,c、d组O2浓度相同。回答下列问题。(1)、太阳光中的可见光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其中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主要是 , 原因是。(2)、光照t时间时,a组CO2浓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组。(3)、若延长光照时间c、d组O2浓度不再增加,则光照t时间时a、b、c中光合速率最大的是组,判断依据是。(4)、光照t时间后,将d组密闭装置打开,并以c组光照强度继续照光,其幼苗光合速率会(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19、井冈霉素是我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氨基寡糖类抗生素,它由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JGs,一种放线菌,菌体呈丝状生长)发酵而来,在水稻病害防治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下列关于JGs发酵生产井冈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JGs可发酵生产井冈霉素,因为它含有能够编码井冈霉素的基因 B、JGs接入发酵罐前需要扩大培养,该过程不影响井冈霉素的产量 C、提高JGs发酵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会提高井冈霉素的产量 D、稀释涂布平板法不宜用于监控JGs发酵过程中活细胞数量的变化
-
20、为了解动物共存方式,科学家调查M1等西南3个山系肉食动物的捕食偏好,如图推断最合理的( )A、棕熊从低营养级中获得能量少,对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弱 B、M2的豹猫和雪豹均为三级消费者,处于第四营养级 C、3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 D、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猎物,大、小型肉食动物通过生态位分离实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