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准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只能产生图中的这一种特异性抗体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
2、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和监视功能 -
3、下列关于人类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病是指由一对或多对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 B、糖尿病都是由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含量偏低所致 C、艾滋病是由HIV感染使机体B细胞数量减少引起的免疫功能缺陷病 D、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
-
4、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的原理如图1所示,前列腺素(PGE2)在体内的合成过程和布洛芬退热的原理如图2所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PGE2可能刺激冷觉感受器后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递到下丘脑 B、PGE2引起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神经递质、肾上腺素、细胞因子、抗体等多种信息分子参与图1的调节过程 D、布洛芬通过增加PGE2的合成,发挥退热和缓解炎症症状的药效 -
5、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突触类型,它依赖于神经递质(下图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单向传递信息。1959年科学家在研究小龙虾的巨大运动神经元时发现了一种几乎没有时间延迟的电突触:其突触间隙仅2~3nm宽(化学突触的间隙宽约20nm),有通道蛋白跨越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离子易通过,因而动作电位能从一个神经元直接传导至下一个神经元,信息传递速度快且通常具有双向性。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多种受体结合,这表明去甲肾上腺素不具有特异性 B、化学突触中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后,只能作用于突触后膜 C、电突触传递速度更快,使躲避反射等能更快完成,增强机体感知环境的灵敏度 D、电突触与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相似,在传递过程中其突触后膜不会发生电位变化 -
6、电表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表指针的变化绘制的电位差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无刺激时,电表测得的是静息电位,且图1中a、b两点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 B、若在a、b两点间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C、若减小图甲中a、b两点间的距离,则刺激时图乙中的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D、若在箭头处施加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7、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人体的不同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细胞外液。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 B、Ⅲ可表示呼吸系统,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血浆中的CO2进入外界空气,至少要穿过4层生物膜 C、若病原体从Ⅱ入侵引起严重腹泻后,不能只补充水分,也要补充盐分 D、Ⅳ是泌尿系统,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等都经过重吸收后,再由该系统排出体外 -
8、胰脂肪酶是肠道内脂肪水解过程中的关键酶,板栗壳黄酮可调节胰脂肪酶活性进而影响人体对脂肪的吸收。为研究板栗壳黄酮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在酶量一定且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检测了加入板栗壳黄酮对胰脂肪酶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 曲线可知板栗壳黄酮对胰脂肪酶活性具有(促进/抑制)作用。(2)、图2 中 A 显示脂肪与胰脂肪酶活性部位结构互补时,胰脂肪酶才能发挥作用,表明酶的作用特点是具有性。图2 中的B和C为板栗壳黄酮对胰脂肪酶作用的两种推测的机理模式图:C图显示的作用机理为板栗壳黄酮和脂肪竞争胰脂肪酶上的活性位点,从而减少了脂肪与胰脂肪酶的结合几率,进而使酶促反应速率下降,此种抑制能否通过增加脂肪的浓度而缓解?(是/否)。结合图1曲线分析,板栗壳黄酮的作用机理应为图2的(填“B”或“C”)。(3)、为研究不同 pH 条件下板栗壳黄酮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 3 所示。①由图 3 可知,加入板栗壳黄酮,胰脂肪酶的最适 pH 变。
②本实验的自变量有。
③若要探究pH为7.4条件下,板栗壳黄酮对胰脂肪酶活性影响的最适浓度,简述实验的基本思路是: 。
-
9、在靠近海滩或者海水与淡水汇合的河口地区,陆生植物遭受着高盐环境胁迫。碱蓬等耐盐植物能够在盐胁迫逆境中正常生长,其根细胞独特的物质转运机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图是耐盐植物根细胞参与抵抗盐胁迫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的分离。(2)、通常情况下,当盐浸入到根周围的环境时,Na+以方式顺浓度梯度大量进入根部细胞,同时抑制了K+进入细胞,导致细胞中Na+/K+的比例异常,使细胞内的酶失活,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3)、据图可知,耐盐植物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pH为7. 5,而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pH均为5. 5(H+含量越高的溶液pH越低)。这个差异主要由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H+-ATP泵以方式转运H+来维持的。这种H+分布特点为图中的 两种转运蛋白运输Na+提供了动力,这一转运过程可以帮助根细胞将Na+转运到 , 从而减少Na+对胞内代谢的影响。(4)、在高盐胁迫下,根细胞质基质中的Ca2+抑制HKTl运输Na+ , 促进 AKTl运输K+ , 进而调节细胞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和比例。一部分离子被运入液泡内,可以通过调节细胞液的渗透压,促进根细胞 , 从而降低细胞内盐的浓度。(5)、为验证Ca2+在高盐胁迫下对盐地碱蓬吸收Na+、K+的调节作用,科研小组进行实验:①实验材料:盐地碱蓬幼苗、一定浓度的高盐培养液M (含NaCl和KCl)、Ca2+转运蛋白抑制剂溶液等。
②实验步骤:
a. 取生长发育基本相同的盐地碱蓬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加入等量一定浓度的高盐培养液M进行培养:
b. 甲组加入2mL 蒸馏水,乙组加入;
c. 一段时间后,测定高盐培养液中 Na+、K+浓度。
③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与甲组相比,乙组培养液中 , 说明Ca2+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细胞中Na+、K+的比例。
-
10、研究人员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通过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如图表示胰腺腺泡细胞的部分结构和分泌过程。请回答:
(1)、该实验采用了法进行研究,以追踪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去向。(2)、预测实验结果:放射性首先出现在核糖体上,随后在不同结构中聚集和转移的先后顺序是(以图中序号作答),最后出现在④。(3)、图中⑥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除了图中所示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 , 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4)、②具有对来自①的蛋白质进行(至少答出三点) 的功能。③与细胞膜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什么特点?。(5)、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了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则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6)、研究发现癌细胞细胞膜的流动性比正常体细胞大,温热处理可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发生改变,严重时会引起细胞死亡。43℃温热处理时,在100min 内随作用时间延长,膜的流动性逐渐增加,且癌细胞比正常体细胞更显著,100min后冷却到体温(37℃)后,正常体细胞膜的流动性恢复正常比癌细胞更快更完全。这成为温热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为验证温热处理对不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了实验。①实验思路:取试管若干,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进行如下设计:

A
B
c
D
加悬液
红细胞悬液
红细胞悬液
肝癌细胞悬液
肝癌细胞悬液
保温
37℃
43℃处理
100min后冷却
37℃
43℃处理
100min后冷却
检测
用膜流动性测量仪分别测各组细胞膜的流动性并记录
②预测实验结果:请在所给的坐标系中补充绘制D组结果的示意曲线。
-
11、香蕉成熟过程中,果实逐渐变甜。图1为香蕉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A、B 代表元素, I、II、III、IV是生物大分子,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V是某类有机物分子。图2中I、II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 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 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3。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所代表的元素在 Y、P 中都肯定含有的是(填元素名称)。(2)、图1中的Ⅱ携带遗传信息,其中含有核苷酸种。(3)、V代表的物质中,若在人体内可以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该物质名称是。(4)、在b、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b试管现象是 , 与b相比,d的颜色更(填“深”或“浅”),图2中的I代表可对应图1中的(填符号)。(5)、酶属于图1中的(填符号),酶的作用机理是。 -
12、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根据生物知识回答:(1)、某研究小组在培养H2N9病毒时,应选用的培养基是:(A、富集各种有机物的培养基; B、活鸡胚细胞),说明其理由。(2)、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罪魁祸首”。如图是幽门螺杆菌结构模式图。请回答:

幽门螺杆菌与酵母菌比较,二者共有的结构是(填序号);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幽门螺杆菌;
(3)、如图所示, 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 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到的图象。请回答以下问题:
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选填其中的三个序号)。从图乙调为图丙,正确的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调节。
(4)、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幽门螺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培养该菌过程中,发现了在某种细菌(简称W菌) 的周围,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W 菌接种在专门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 W菌,在此培养基上再培养幽门螺杆菌,结果是幽门螺杆菌仍不能正常生长繁殖。①据材料分析,研究小组的同学对“造成W 菌周围的幽门螺杆菌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原因提出假设:W菌产生了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的物质。
②试参照上述材料设计实验,验证①中的假设。
A. 方法步骤:
a. 制备培养基: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的营养成分,配制成甲、乙两个培养基。
b. 设置对照:在甲培养基上接种 W菌,乙培养基上 , 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甲培养基的W菌。
c. 在甲、乙两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的幽门螺杆菌。
d. 培养观察: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
B. 实验结果:(甲/乙) 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不能正常繁殖,另一组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不受抑制,正常繁殖。
-
13、下图是不同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运输速度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甲——丁为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甲:性激素进入组织细胞; 乙: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的红细胞; 丙:植物根毛细胞吸收水分 丁:人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A、甲和乙都涉及的图有①、③ B、丙和丁都涉及的图有②、④、⑥ C、乙涉及的的图包括②、③、⑥ D、丁涉及的图包括③、⑤ -
14、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上含有一种H+—ATP酶,可以转运H+ , 有利于细胞对细胞外溶质分子的吸收和维持液泡内的酸性环境。上图是植物细胞对H+运输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细胞质基质、细胞液、细胞外环境中,细胞质基质的pH值最大 B、H+进出植物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C、H+—ATP酶是一种膜蛋白,能催化ATP水解和运输H+出细胞 D、线粒体功能受到抑制,会影响细胞对细胞外某些溶质分子的吸收 -
15、心肌细胞质中Ca2+浓度过低,会导致心肌收缩无力。心肌细胞膜上相关转运蛋白(Na+-K+泵和Na+- Ca2+交换体)的工作模式如图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通过Na+-K+泵吸收K+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心肌细胞通过Na+- Ca2+交换体排出Ca2+不消耗能量 C、Na+- Ca2+交换体转运相关离子时发生自身构象改变 D、Na+- K+泵特异性阻断剂可一定程度提高心肌收缩力 -
16、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以蔗糖的形式经筛管不断运出。蔗糖分子利用H+形成的浓度差提供的能量借助蔗糖载体与H+同向跨膜运输,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维持筛管细胞内外正常的H+浓度差有利于蔗糖运输 B、ATP酶既作为K+、H+的载体,又可以催化ATP的水解 C、蔗糖的跨膜运输没有直接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 D、筛管细胞膜内侧的H+的浓度低于外侧 -
17、有关“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如下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组别1号与2号对照,说明加热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组别1号与4号对照,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C、组别3号和4号实验可置于90℃水浴中进行 D、温度是组别3号与4号的无关变量 -
18、高尔基体是有“极性”的,构成高尔基体的膜囊有顺面、中间和反面三部分。顺面接受由内质网合成的物质并转入中间膜囊进一步修饰加工,反面参与溶酶体酶(具有M6P标记)等蛋白质的分类和包装。下图是发生在高尔基体反面的3条分选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型分泌可能有利于物质的跨膜运输 B、可调节性分泌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M6P 受体数量减少会抑制衰老细胞器的分解 D、高尔基体膜上的蛋白质在内质网中都有存在 -
19、下列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pH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时,将蔗糖酶和蔗糖溶液的pH分别调到设定值后,再将相应pH下的蔗糖酶和蔗糖溶液混合 B、若探究过氧化氢酶有催化作用,应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C、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
20、研究发现一类称做“分子伴侣”的蛋白质可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折叠、组装或转运,其本身不参与组成最终产物并可循环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伴侣”介导加工的直链八肽化合物中至少含有9个氧原子和8个氮原子 B、“分子伴侣”溶于盐水中会造成其生物活性的丧失 C、“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则不可逆转 D、“分子伴侣”对核糖体有高度的专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