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染色体组成为XXY,表现为男性性腺功能低下、雄激素不足、生精功能受损等问题。分析该患者染色体异常的原因,你认为不可能是(  )
    A、父亲精原细胞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父亲精原细胞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C、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 2、如图是肝脏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①②③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作用是
    (2)、饥饿状态下,血液流经该组织后,血糖浓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组织细胞在组织液中可以维持正常的形态,是因为两者的相同,组织液组成成分来源于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的含量有关。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填标号)。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下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扩散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CO2扩散方向;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 3、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肝酶即转氨酶,主要有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1)、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
    (2)、医生常将化验单中血浆肝酶等各成分的测量值与参考值作对照来估测患病情况。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患者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这说明
    (3)、运动员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会通过产生一定量的进入血浆,但不会导致血浆pH降低,这主要是因为
  •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依据本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B、I表示循环系统,Ⅲ可表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C、若从Ⅱ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 D、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不需通过甲、乙、丙等构成的内环境
  • 5、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发生在内环境中 B、氨基酸、尿酸、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离子和化合物分别是Na+、Cl-和蛋白质 D、内环境达到稳态时,机体各项生命活动均可以正常进行
  • 6、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
    A、神经递质、氧、尿素、蛋白质 B、氨基酸、呼吸酶、CO2、Na+ C、胰液、Ca2+、脂肪、葡萄糖 D、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
  • 7、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 B、该“媒介”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 8、与毛细血管壁相比,毛细淋巴管管壁薄,通透性高且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端,盲端的内皮细胞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只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动瓣膜。下列叙述错误是(  )
    A、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都包括组织液 B、淋巴液中的大量淋巴细胞与淋巴液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C、毛细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其回收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 D、毛细淋巴管的单向活动瓣膜可以保证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
  • 9、如图所示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错误的是(       )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是③,血红蛋白属于①的成分 C、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内环境 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多
  • 10、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蛋白质含量较低,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 B、脑脊液可以为脑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 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降低 D、脑脊液中无机盐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
  • 11、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红细胞 B、抗体 C、乳酸 D、血浆蛋白
  • 12、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B、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液的胶体渗透压 C、正常人大量注射生理盐水后对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无影响 D、葡萄糖、胰岛素、呼吸酶和Na+等都参与了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 13、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下图1所示;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1的HCl和0.1mol·L-1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结果如下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会出现紫色反应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主要与缓冲物质有关 C、图2若要增强实验说服力,应增加缓冲液实验组作为空白对照 D、图2实验中HCl、NaOH的滴数为自变量
  • 14、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循环受阻
  • 15、研究人员在西藏发现了一种在我国从未被记录的蝴蝶物种——幻紫斑蝶,该蝴蝶翅外缘的白斑大而明显,后翅的白斑沿边缘纵向拉长,翅背面中域无白斑。下列有关该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幻紫斑蝶的食物来源变得广泛,则其生态位将变宽,适应环境的能力变强 B、不同生物的生态位重叠得越多,种间竞争越大,竞争可能有利于生态位的分化 C、对该物种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性别比例的统计分析,属于幻紫斑蝶的生态位研究 D、不同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 16、病毒感染初期,机体会分泌干扰素并作用于细胞受体IFNAR来应对感染。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已知人白细胞分化抗原46(hCD46)是麻疹病毒入侵细胞的主要受体,小鼠没有该受体,科研人员构建hCD46转基因小鼠用于相关研究,部分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hCD46,复性温度下发生的扩增过程是
    (2)、将hCD46接入质粒应选用的限制酶组合是。为提高转基因效率,同时避免标记基因进入胚胎体内,应选用限制酶组合将重组质粒变为线性DNA。
    (3)、为获取大量胚胎用于移植,可用激素处理小鼠a,使其。将胚胎移植到小鼠c的子宫中,应选用桑葚胚的原因是
    (4)、利用PCR技术对子代小鼠进行hCD46基因检测,应设置不加DNA模板的对照组,目的是
    (5)、若能进一步构建既表达hCD46受体又敲除IFNAR基因的小鼠,则该小鼠对麻疹病毒具有高易感性,原因是
  • 17、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 18、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开展作物育种。为研究抗稻瘟病水稻的遗传规律,某团队用纯合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甲、乙、丙分别与易感稻癌病品种丁杂交得到F1 , F1自交得到F2 , 结果见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甲×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3:1

    乙×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15:1

    丙×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63:1

    (1)、水稻是两性花植物,人工授粉时需对亲本中的进行去雄处理。
    (2)、水稻的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①中,抗稻瘟病对易感稻瘟病为性。实验②中,这一对相对性状至少受对等位基因控制。
    (3)、实验③中,F2抗稻瘟病植株的基因型有种,F2抗稻瘟病植株中的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4)、培育耐盐碱的抗稻瘟病水稻对于沿海滩涂及内陆盐碱地的利用具有重要价值。该团队将耐盐碱基因随机插入品种甲基因组中,筛选获得1号、2号、3号植株,耐盐碱基因插入位点如图(注:植株只要含有1个耐盐碱基因即可表现出耐盐碱性状,不含则表现出盐碱敏感性状)。

    ①据图分析,2号植株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种,1个雄配子携带的耐盐碱基因最多有个。

    ②该团队将1号、2号、3号植株分别自交,理论上所得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分别是

  • 19、乙烯前体物质ACC能在氧化酶ACO作用下生成乙烯,而乙酰转移酶B(NatB)会促进ACO的乙酰化,进而影响ACO的降解速度。已知乙烯含量与拟南芥幼苗顶端的弯曲角度有关,为探究NatB调控植物乙烯合成的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乙烯会促进拟南芥幼苗顶端弯曲角度的增大 B、NatB基因突变会导致拟南芥内源性乙烯水平下降 C、外源施加ACC可增大NatB突变株顶端弯曲角度 D、乙烯不敏感株中NatB会抑制ACC转化为乙烯
  • 20、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鸟类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栖息地。由于受到气候变化、水环境污染等因素干扰,部分红树林湿地发生退化。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生态改造和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适宜鸟类栖息觅食的良好生态环境。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结构。
    (2)、每年秋季,大群迁徙的越冬候鸟从四面八方飞临红树林湿地停歇、觅食,此时的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变化。鸟类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另一部分的去向是
    (3)、在湿地修复过程中,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物种之间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以上方法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4)、科研人员为筛选适合修复镉(Cd)污染的植物,以Cd污染的土壤为培养基质,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比较籽粒苋、龙葵、商陆这3种植物对土壤的修复性能。相关检测结果如表所示:

    植物名称

    Cd含量/(mg·kg-1

    转运系数

    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

    籽粒苋

    46.60

    22.59

    0.48

    龙葵

    16.61

    41.39

    2.49

    商陆

    7.87

    9.12

    1.16

    注:转运系数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金属含量与地下部分的金属含量的比值。

    分析以上结果可知,若要采用及时收割地上部分并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以达到修复目的,则选择表中的作为最佳植物,主要原因是

    (5)、为稳定发挥红树林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答出一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上一页 191 192 193 194 19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