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Sa)是人体重要致病细菌、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易出现多重抗药性Sa。
    (1)、Sa产生抗药性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至少答出2点)。
    (2)、推测Sa产生头孢霉素抗性与其R基因有关。为验证该推测,以图1中R基因的上、下游片段和质粒1构建质粒2,然后通过同源重组(质粒2中的上、下游片段分别与Sa基因组中R基因上、下游片段配对,并发生交换)敲除Sa的R基因。

       

    ①根据图1信息,简述质粒2的构建过程(需包含所选引物和限制酶): , 然后回收上、下游片段,再与SacII酶切质粒1所得大片段连接,获得质粒2。

    ②用质粒2转化临床分离的具有头孢霉素抗性、对氯霉素敏感的Sa,然后涂布在含的平板上,经培养获得含质粒2的Sa单菌落。

    ③将②获得的单菌落多次传代以增加同源重组敲除R基因的几率,随后稀释涂布在含的平板上,筛选并获得不再含有质粒2的菌落。从这些菌落分别挑取少许菌体,依次接种到含的平板上,若无法增殖,则对应菌落中细菌的R基因疑似被敲除。

    ④以③获得的菌株基因组为模板,采用不同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表明R基因已被敲除的是

       

  • 2、蓝细菌所处水生环境随时会发生光线强弱变化。蓝细菌通过调控图1中关键酶XPK的活性以适应这种变化。

       

    (1)、图1所示循环过程为蓝细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反应场所为
    (2)、光暗循环条件下,将蓝细菌的野生型和xpk基因敲除株(Δxpk)分别用含NaH14CO3的培养基培养,测定其碳固定率和胞内ATP浓度,结果如图2。

    在第10-11分钟,野生型菌XPK被激活,将暗反应的中间产物6-磷酸果糖等转化为其它物质,导致暗反应快速终止。推测ATP是XPK的(激活剂/抑制剂)。在同一时期,Δxpk会继续进行暗反应,此时消耗的ATP和NADPH来源于

    在第11-13分钟,Δxpk碳固定率继续升高,胞内过程来源的ATP被用于而消耗,导致Δxpk的生长速率比野生型更慢。

    (3)、蓝细菌在高密度培养时,由于互相遮挡,菌体环境也会出现光线强弱变化。为验证该条件下,蓝细菌是否采用上述机制进行调节,可分别使用野生型和Δxpk、选用如下条件组合进行实验,定时测定14C固定率和胞内ATP浓度。

    ①高浓度蓝细菌②低浓度蓝细菌③持续光照④光暗循环⑤培养基中加入NaH14CO3   ⑥培养基中加入14C6H12O6

  • 3、磁场刺激是一种调节神经系统生理状态的有效方法,为研究其对神经系统钝化的改善和电生理机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如下实验。

       

    (1)、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神经系统钝化模型(HU)组和磁场刺激(CFS)组,每组8只。其中CFS组应在组处理的基础上,对小鼠进行适当的磁场刺激。
    (2)、检测上述3组小鼠的认知功能水平,结果如图1。理论上推测,组可能为对照组。
    (3)、检测上述3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兴奋性。

    ①检测静息电位,结果如图2。纵坐标数值为0的点应为(从A-D中选择)。

    ②检测动作电位峰值,组间无差异。说明组的离子内流入神经元的数量最多。

    以上实验说明,在细胞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时出现的神经元;在个体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

  • 4、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对渔业资源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渤海十年间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表1   渤海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转换效率*(%)

    营养级

    十年前

    当前

    浮游植物

    6.7

    14.7

    18.6

    19.6

    8.9

    19.9

    25.0

    23.5

    碎屑

    7.2

    15.4

    18.8

    19.7

    6.8

    21.3

    24.5

    23.9

    转换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生产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比值

    (1)、捕食食物链以浮游植物为起点,碎屑食物链以生物残体或碎屑为起点,两类食物链第Ⅱ营养级的生物分别属于生态系统的
    (2)、由表1可知,当前捕食食物链各营养级间的转换效率比十年前 , 表明渤海各营养级生物未被利用的和流向碎屑的能量
    (3)、“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是表征生态系统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数值越小,成熟度越高,数值趋向于1时,生态系统中没有多余的生产量可利用。据此,分析表2可知,时期渤海生态系统成熟度较高,表示减少,需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恢复渔业资源。

    表2   渤海生态系统特征[t/(km2·a)]

    系统特征

    十年前

    当前

    总初级生产量*

    2636

    1624

    总呼吸量

    260

    186

    *总初级生产量表征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蛋白质的2-羟基异丁酰化(Khib)修饰与去修饰对植物抗病性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棉花M蛋白是去除Khib修饰的酶,大丽轮枝菌感染可以诱导易感棉M基因表达上调,而抗病棉无论感染与否,M基因一直低表达。

    H4是结合并稳定染色质DNA的组蛋白之一。M蛋白可降低H4的Khib修饰,导致DNA螺旋化程度提高,使转录相关酶更难与DNA结合,降低抗病相关基因(如水杨酸受体基因)的表达。

    P蛋白由核内P基因编码,经翻译后转移并定位于叶绿体中,参与捕光复合体Ⅱ的损伤修复。M蛋白可降低P蛋白的Khib修饰,从而削弱P蛋白对捕光复合体Ⅱ的修复功能,进而降低叶绿体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导致易感棉抗病性下降。

    (1)、H4的Khib修饰改变了(       )
    A、染色质的DNA序列 B、水杨酸受体基因的转录水平 C、转录相关酶的活性 D、M蛋白的活性
    (2)、为提高易感棉的抗病性,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将抗病棉的M基因转入易感棉 B、上调M基因表达 C、降低H4的Khib修饰 D、增加P蛋白的Khib修饰
    (3)、棉花通过复杂的机制调节其抗病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基因表达及其产物行使功能涉及细胞核、核糖体和叶绿体等 B、棉花的抗病能力既受核蛋白也受叶绿体蛋白的调控 C、Khib修饰从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两个层面影响棉花抗病性 D、水杨酸受体和捕光复合体Ⅱ的Khib修饰可提高棉花抗病性
  • 6、某抗体类药物能结合肺癌细胞表面HER2受体,阻断受体功能,引起癌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凋亡。下列对癌细胞变化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凋亡基因表达上调,提示HER2受体被激活 B、细胞由扁平形变为球形,提示细胞骨架受到影响 C、细胞膜的磷脂酰丝氨酸由内侧翻转到外侧,提示细胞膜流动性改变 D、基因组DNA被降解成约200碱基对的小片段,提示DNA酶被激活
  • 7、环境因素可通过下图所示途径影响生物性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可引起DNA的碱基序列改变 B、②可调节③水平的高低 C、②引起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④可引起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 8、胰岛素的研发走过了:动物提取—化学合成—重组胰岛素—生产胰岛素类似物生产等历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体内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胞吐出细胞 B、氨基酸是化学合成胰岛素的原料 C、用大肠杆菌和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胰岛素需相同的启动子 D、利用蛋白质工程可生产速效胰岛素等胰岛素类似物
  • 9、白细胞介素-14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而促进(       )
    A、浆细胞形成 B、树突状细胞呈递抗原 C、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 D、巨噬细胞吞噬抗原
  • 10、为研究药物D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和药物Z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以下实验并提出一个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给一组大鼠隔日注射药物D,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该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和尿糖浓度。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增加,出现尿糖且其浓度增加。

    (1)、①由上述实验结果推测,药物D损伤了大鼠的细胞,大鼠肾小管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会使其尿量。同时大鼠的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原因是

    ②检测尿中是否有葡萄糖,可选用的试剂是

    (2)、为验证药物Z对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但对肝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根据以下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和用具:若干份细胞数为N的大鼠肝癌细胞悬液和肝细胞悬液、细胞培养液、药物Z、细胞培养瓶、CO2培养箱、显微镜等。

    (说明与要求:细胞的具体计数方法不作要求,不考虑加入药物Z对培养液体积的影响,实验条件适宜。)

    ①完善实验思路。

    i.取细胞培养瓶,分为A、B、C、D四组,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液。

    i i.

    i i i.

    i i i i.

    ②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最后一次检测结果)。

  • 11、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是酵母细胞中甘油合成的关键酶。利用某假丝酵母菌株为材料,克隆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基因(Gpd)。采用的方案是:先通过第1次PCR扩增出该基因的中间部分,再通过第2次PCR分别扩增出该基因的两侧,经拼接获得完整基因的序列,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不同物种的GPD蛋白序列,确定蛋白质上相同的氨基酸区段,依据这些氨基酸所对应的 , 确定DNA序列,进而设计1对引物。以该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第1次PCR,利用凝胶电泳分离并纯化DNA片段,进一步测定PCR产物的序列。在制备PCR反应体系时,每次用微量移液器吸取不同试剂前,需要确认或调整刻度和量程,还需要
    (2)、若在上述PCR扩增结果中,除获得一条阳性条带外,还出现了另外一条条带,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A、DNA模板被其他酵母细胞的基因组DNA污染 B、每个引物与DNA模板存在2个配对结合位点 C、在基因组中Gpd基因有2个拷贝 D、在基因组中存在1个与Gpd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的其他基因
    (3)、为获得完整的Gpd基因,分别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PstⅠ和SalⅠ单酶切基因组DNA后,各自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环形DNA,再用苯酚-氯仿抽提除去杂质,最后加入沉淀环形DNA。根据第一次PCR产物测定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一对引物,以环形DNA为模板进行第二次PCR,最后进行测序。用于第二次PCR的一对引物,其序列应是DNA链上的(A.P1和P2   B.P3和P4 C.P1和P4 D.P2和P3)。根据测序结果拼接获得完整的Gpd基因序列,其中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具有功能。
    (4)、为确定克隆获得的Gpd基因的准确性,可将获得的基因序列与已建立的进行比对。将Gpd基因的编码区与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再将重组质粒导入酿酒酵母细胞中,实现利用酿酒酵母高效合成甘油的目的。
  • 12、谷子(2n=18)俗称小米,是起源于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自花授粉。已知米粒颜色有黄色、浅黄色和白色,由等位基因E和e控制,其中白色(ee)是米粒中色素合成相关酶的功能丧失所致。锈病是谷子的主要病害之一。抗锈病和感锈病由等位基因R和r控制。现有黄色感锈病的栽培种和白色抗锈病的农家种,欲选育黄色抗锈病的品种。

    回答下列问题:

    (1)、授粉前,将处于盛花期的栽培种谷穗浸泡在45~46℃温水中10min,目的是 , 再授以农家种的花粉。为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对授粉后的谷穗进行处理。同时,以栽培种为父本进行反交。
    (2)、正反交得到的F1全为浅黄色抗锈病,F2的表型及其株数如下表所示。

    表型

    黄色抗锈病

    浅黄色抗锈病

    白色抗锈病

    黄色感锈病

    浅黄色感锈病

    白色感锈病

    F2(株)

    120

    242

    118

    40

    82

    39

    从F2中选出黄色抗锈病的甲和乙,浅黄色抗锈病的丙。甲自交子一代全为黄色抗锈病,乙自交子一代为黄色抗锈病和黄色感锈病,丙自交子一代为黄色抗锈病、浅黄色抗锈病和白色抗锈病。

    ①栽培种与农家种杂交获得的F1产生种基因型的配子,甲的基因型是 , 乙连续自交得到的子二代中,纯合黄色抗锈病的比例是。杂交选育黄色抗锈病品种,利用的原理是

    ②写出乙×丙杂交获得子一代的遗传图解

    (3)、谷子的祖先是野生青狗尾草(2n=18)。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物栽培中长期大范围施用除草剂,由于除草剂的作用,抗除草剂的青狗尾草个体比例逐渐增加。若利用抗除草剂的青狗尾草培育抗除草剂的谷子,可采用的方法有(答出2点即可)。
  • 13、西兰花可食用部分为绿色花蕾、花茎组成花球,采摘后容易出现褪色、黄化、老化等现象。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以探究西兰花花球的保鲜方法。

    实验分黑暗组、日光组和红光组三组。日光组和红光组的光照强度均为50μmol·m-2·s-1。各处理的西兰花球均贮藏于20℃条件下,测定指标和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西兰花球采摘后水和供应中断。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光反应中,水裂解产生O2
    (2)、三组实验中花球的质量损失率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前3天日光组和红光组的质量损失率低于黑暗组,原因有。第4天日光组的质量损失率高于黑暗组,原因可能是日光诱导气孔开放,引起增强从而散失较多水分。
    (3)、第4天日光组和红光组的下降比黑暗组更明显,但过氧化氢酶活性仍高于黑暗组,因此推测日光或红光照射能减轻过程产生的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损伤,从而延缓衰老。
    (4)、第4天黑暗组西兰花花球出现褪色、黄化现象,原因是。综合分析图中结果,处理对西兰花花球保鲜效果最明显。
  • 14、浙江某地古杨梅复合种养系统以杨梅栽培为核心,在杨梅林中适度混载茶树,放养鸡、蜜蜂等生物,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种养模式,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回答下列问题:
    (1)、杨梅林中搭配种植茶树,使群落水平方向上出现现象,让这两种经济树种在同群落中实现 , 达到共存。
    (2)、林中养蜂能促进植物的授粉与结实。蜜蜂之间借助“舞蹈”相互交流,这种方式传递的信息属于。林下养鸡有助于除草、除虫,鸡粪可为系统提供肥料,但鸡的最大放养量不宜超过。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鸡吃昆虫与吃相同质量的杂草相比,消耗该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更多,原因是
    (3)、杨梅复合种养系统与单一杨梅林相比,可获得杨梅、茶叶、鸡和蜂蜜等更多农产品。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复合种养系统实现了。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复合种养系统的意义有(答出2点即可)。
  • 15、某岛1820~1935年间绵羊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1850年后,由于放牧活动和对羊产品的市场需求,种群中大量中老年个体被捕杀,使其种群数量在132万~225万头之间波动,以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50年前,种群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B、1850年前,种群的增长方式为“J”形增长 C、1850年后,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D、1850年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
  • 16、制备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其置于生理溶液中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腓肠肌,在肌肉和坐骨神经上都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B、降低生理溶液中Na+浓度,刺激神经纤维,其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随着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强度不断增大,腓肠肌的收缩强度随之增大 D、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刺激坐骨神经,一定时间内腓肠肌持续收缩
  • 17、科学家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AtCKX1和AtCKX2分别导入到野生型烟草(WT)中,获得两种转基因烟草Y1和Y2,培养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

    植株

    主根长度(mm)

    侧根数(条)

    不定根数(条)

    叶片数(片)

    相对叶表面积(%)

    WT

    32.0

    2.0

    2.1

    19.0

    100

    Y1

    50.0

    6.6

    3.5

    8.2

    13.5

    Y2

    52.0

    5.6

    3.5

    12.0

    23.3

    注:表内数据为平均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WT相比,Y2光合总面积增加 B、Y1和Y2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同且低于WT C、若对Y1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叶片数会增加 D、若对Y2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侧根和不定根数会增加
  • 18、多种多样的生物通过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通过繁殖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通过质粒传递给子代 B、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控制伞藻伞帽的遗传物质通过半保留复制表达遗传信息 D、烟草叶肉细胞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 19、某哺乳动物的体细胞核DNA含量为2C,对其体外培养细胞的核D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表示不同核DNA含量的细胞及其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中细胞具有核膜和核仁 B、乙中细胞进行核DNA复制 C、丙中部分细胞的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平面上 D、若培养液中加入秋水仙素,丙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会减小
  • 20、由于DDT严重危害生物的健康且不易降解,许多国家禁用DDT。但DDT能杀灭按蚊,有效控制疟疾的传播,因此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允许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使得非洲疟疾的新增病例大幅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喷施低浓度的DDT,也会在生物体内积累 B、DDT不易降解,不会在生物圈中大面积扩散 C、在严格管控的情况下,DDT可以局部用于预防疟疾 D、与第二营养级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体内的DDT含量更高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