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 1.3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同步练习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 1.2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同步练习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同步练习
- 备考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42 实现人生的价值
- 备考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
- 备考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基础复习:专题40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 备考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备考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备考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7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备考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6 求索真理的历程
-
1、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构建起了新型举国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后,有效地调动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子以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调控重要资源的配置,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有效地控制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和发展方向。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材料二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关注,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党和国家排除某些错误思潮的干扰,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契合具体国情,有序地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规模井适度提升其水平。努力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兜底的物质支持。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知识,谈谈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2)、结合材料二,就如何建设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谈谈你的看法。 -
2、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被称为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与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此,需要( )
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②坚持城乡融合同步发展
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④统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十四五”时期,东部地区要率先带动全国经济现代化,有序推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东中西、南北方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这表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 )A、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B、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C、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D、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
5、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因为( )
①实体经济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③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的是( )
①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②以同步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
④能够实行有效的政府治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漫画《“空空如也”》告诉我们,市场调节( )A、不是万能的 B、存在自发性 C、带有盲目性 D、具有滞后性
-
8、小李大学毕业回乡创业,依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借助相关政策支持,成立一家以西兰花、柑橘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厂,年产值上千万,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从所有制角度看,这家加工厂最有可能是( )A、个体经济 B、混合所有制经济 C、集体经济 D、私营经济
-
9、牢记便命,砥砺前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正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第二个百年目标是( )A、到建党一百周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B、到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10、红歌弘扬了励志向上的正气,抒发出人们的时代真情,成为一种艺术的感染力。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的红歌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歌唱祖国》 C、《社会主义好》 D、《春天的故事》
-
11、随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实力日益增强。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中国民营企业达到34家,中国民营企业的研发人员比例仍在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的强度也在逐年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的支持力度大
②民营企业经济实力强劲,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③民营企业经营战略的正确,追求利润率且社会负担较轻
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机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2、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写入党章,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下列关于“十个明确”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 B、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C、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
1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
14、我国政府当前采取减税降费各项措施是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的具体表现。
-
15、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努力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权利平等、地位平等、规则平等。
-
16、私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
17、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三十多年来,一贯重视并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各项活动。中方同其他成员国一道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搭建更为紧密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期盼亚太地区合作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中国重视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是因为( )A、亚太经合组织是亚洲最令人瞩目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捍卫自由贸易,加速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C、亚太经合组织促进了成员间政治、经济、科技交流合作 D、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创始国,为其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18、我国不断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多次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
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结合材料,运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关知识,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
19、国家网信办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规则以防患于未然。有人认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尚不明朗,制定法律规范时机显然不成熟,专门立法有可能会扼杀或者至少阻碍我国相关企业在大模型领域的研发投入。针对征求意见稿中出现的限制性条款,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限制这项技术的发展,在我国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已经有相关规定,足以应付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可能出现的问题。
其实,人工智能技术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技术。一些人工智能开发机构已经向公众提供真实的样品。一些消费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作以假乱真的图像和视频资料。这说明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应用为时不远。加快相关立法,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专门性的规范,可以减少我国人工智能开发应用的法律纠纷。
(1)、有人说人工智能立法其实不会限制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材料,运用超前思维的知识加以阐释。(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人们对制定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会有不同的看法。 -
20、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材料—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瓠子堵口”,从潘季驯“束水攻沙”,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治国史。也正是在与黄河水患的搏斗中,造就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目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只有继承和发扬好黄河文化中蕴含的顽强拼搏、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才能阔步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黄河文化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是如何运用辩证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