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并说明为何青年时期便开始深研政理:“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       )
    A、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救中华民族于水火 B、挽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寻求治国良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D、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 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       

    ②把握了世界发展大势

    ③孕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       

    ④能为中国经济前行提供科学指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不变的时代。下列选项对“变”与“不变”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②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③我国实现了从富到强的飞跃,但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实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不能变

    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但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紧紧锁住了宁夏中卫的黄沙,让“塞上江南”实至名归;赶漂人变身造林人,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的三堆子漫山种满剑麻,涵养着长江上游的水源……一个个“染绿”“复绿”的故事,折射出(       )

    ①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中国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③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5、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判断。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显著标志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促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根本原因

    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决定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主要方面

    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决定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主要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6、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蛟龙号”载人作业深潜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复兴号”动车组、港珠澳大桥等高科技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形式

    ②是中国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

    ③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④对社会实践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多个领域、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

    ②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③能为社会变革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④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我们党要长期执政、永葆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是(     )
    A、实现伟大梦想 B、进行伟大斗争 C、建设伟大工程 D、推进伟大事业
  •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新征程上(     )

    ①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②要立足各国发展经验,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③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④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0、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     )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已经不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已经发生重大改变

    ③“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不能真实反映新时代我国发展的现状

    ④“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提法能更好反映新时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11、聆听历史回响,探源何以中国。

    中华大地锦绣河山,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开播。

    纪录片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旧、新石器时代之交,见证中华大地的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作为一部“考古写史”的纪录片,《何以中国》引导观众以沉浸方式进入历史长河,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中华血脉、文化根基的求索与追问,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终极思考。何以中国,何以有之?何以自信?

    综合运用所学,谈谈你对“何以中国”的理解。

  • 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指出,科技活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修法过程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聚焦重点问题,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凝聚更多共识,扎实高效做好科技进步法修订工作。

    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新增“国家改革完善重大科学技术决策咨询制度”“发挥智库作用,扩大公众参与,开展科学评估”“监督管理”等内容,强调国家要加强科技法治化建设和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和科技监督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更好适应了新时代科技创新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良法之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良法之治’”的理解。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企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年来,我国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12月的10.5亿人、2.4亿人、2.9亿人。

    ◆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从2012年到202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1686元增长到2987元;月平均失业保险金由707元提高到1585元;月平均工伤保险伤残津贴由1864元提高到约4000元。

    ◆管理服务不断提升。我国已建立5400余个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央、省、市、县、乡镇(街道)五级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谈谈对我国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的认识。

  • 14、把握好“立”与“破”的辩证法。

    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有“立”有“破”。立,要主动作为,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破,要拿出勇气,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新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是一种立,传统能源逐步退出是一种破;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一种立,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是一种破;绿色转型是一种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先立后破,不能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握好破立关系是做好未来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运用所学,阐述“先立后破”的哲学智慧。

  • 15、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材料一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页

    材料二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

    材料三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

  • 16、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再次强调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既要做好“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还要谋好“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推动调查研究不断走心走深走实。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简述调查研究如何不断走心走深走实。

  • 17、近年来,观看名校文史哲视频课逐渐成为学习的“新风尚”。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经典讲座吸引1200万人次观看,北京大学“讲论语”、“讲庄子”的大师课成为网红课。从名校文史哲短视频走红网络,可以得出的合理推论有(     )

    ①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学习文史哲,有助于启迪心智、豁达心境

    ③拥抱互联网,才能让传统文化更有力量

    ④共享名师课,有助于引领风尚、服务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8、杭州亚运会上,水墨入诗画的留白之美、风雅处处是平常的江南生活、做工考究的杭州刺绣、寓意美好的哪吒头盔……处处展现极致的中式美学。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水墨入诗画——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形式,探索符合当代的审美表达

    ②文人雅集——展现江南生活美学,滋养人心,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③丝绸刺绣——挖掘自身内在价值以艺术装饰等形式记录传承红色文化

    ④经典动画形象——提取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文化意蕴与体育运动有机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突出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下列解读合理的有(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②“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③“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④“革故鼎新、与时偕行”,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学生们搜集到以下与龙有关的内容:

    关于龙的形象,变幻多彩。服饰上有龙腾祥云,建筑中有九龙回音,民俗活动有端午龙舟,馆藏文物有鎏金走龙。

    关于龙的歌曲,脍炙人口。“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山坡……”

    关于龙的成语,融入生活。开会说话、撰写公文,我们要画龙点睛;追赶新时代的步伐,我们要发扬龙马精神。

    这些关于龙的文化现象(     )

    ①是对龙的客观形象的创造性表达

    ②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④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