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下列举措与社会保障形式对应正确的是( )

    ①某贫困家庭获得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

    ②某农场受洪灾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社会保险

    ③某市举办退伍军人岗前培训,为其解决就业——社会优抚

    ④某市对因暴雨受灾严重居民免费发放食物等——社会救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2022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一批新的减税降费措施,进一步为企业和群众减负。政策实施后全年为企业和群众减负3000亿元以上。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这属于(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法律政策 D、价格政策
  • 3、2023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中央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中央企业要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述要求意在( )

    ①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②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③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④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②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③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人民观 ④是人民的理论和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踔厉奋发、笃行不息,才有今日“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深情告白,才有今时“平视世界”的自信底气。这就要求青少年( )

    ①立足理论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发扬创新精神,勇敢地引领社会主义革命

    ③锤炼品德修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 ④坚持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从“鸡毛换糖”到“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从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小县到全国经济强市,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不断书写着市场建设、经济发展的传奇故事。这有力地佐证了改革开放( )

    ①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③使中华民族逐步富起来、强起来 ④构筑起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7、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新中国”的“新”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①消灭了一切剥削,广大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两大历史任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8、在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

    ①科学社会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③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④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这一“瘟疫”( )

    ①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本质上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状况 ④其直接原因是生产超过人民的实际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的4月15日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

    材料一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党的二十大后国家安全领域的首部专门立法,也是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第一部法律。在修订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现行反间谍法实施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此法的修订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线履职尽责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法律武器,对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筑牢人民防线,维护国家安全。在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期间,各地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和平台载体,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打造群众身边的安全教育课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的修订对构建法治中国的意义。
    (2)、假设你所在的学校将举办以“维护国家安全,构建平安中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运用法治社会知识,为该活动撰写两条标语。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务院组织法施行40多年来,一直没有修改过。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梳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有关议案、建议和提案,征求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意见,形成了修订草案。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并原则同意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有关问题的请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随后将修订草案印发,再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进一步完善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根据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由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国务院组织法进行统一审议。2024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立法的知识,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立法质量的。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的巨笔在沧桑中书写传奇。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一路走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民主选举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改革开放时期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人大代表充分审议,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等七部法律,标志着新时期国家立法步入正轨。

    新时代

    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明确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写入法律,这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202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对“一府两院”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截至2024年4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计302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中国人民通过这一制度,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不断翻山越岭、攻坚克难,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行。

    材料二 2024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党领导下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历程。下图是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全国政协提案工作办理情况:

    ——摘自《全国政协常委会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中国人民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所体现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党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邯郸市委书记李晋宇同志近日在全市领导干部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上指出: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条例》,让干部知边界、明底线,切实做到遵规守纪、奋发有为。严明党的纪律,要在廉洁上管住手脚,才能保障党的战斗力,才能在事业上放开手脚。严明党的纪律还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事情,迎难而上,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严明党的纪律必须强化实干担当,主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聚焦创新发展、污染治理、安全稳定等工作,推动邯郸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知识,阐述邯郸市委严明党的纪律要求的合理性。

  • 14、2024年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彩礼如何认定、如何返还等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作出规定。该《规定》( )

    ①有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②旨在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实现社会和谐

    ③有助于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④完善了相关裁判规则,有助于统一类案的法律适用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5、“谁执法谁普法”是一种普法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应当向公众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这启示我国法治建设要( )

    ①通过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②构筑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③引导执法人员做法治进步的推动者 

    ④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权力的运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6、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名言警句,对应正确的是( )

    ①纪纲一废,何事不生——依法治国 ②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全民守法

    ③罚疑从去,所以慎刑——科学立法 ④无功不赏,无罪不罚——严格执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7、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024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法之名,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该法的实施有利于( )

    ①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②完善法治监督体系,更好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③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④强化法治文化对道德的滋养作用,厚植爱国情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8、2024年3月的全国两会,是一扇观察法治中国建设的窗口,传递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进展。政府工作报告对法治政府作出部署;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回顾一年来立法取得的显著成绩;两高报告传递“能动司法”理念,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依法治国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③法治是以感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邯郸市馆陶县高度重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探索推进“网格长+N名网格专员+N名专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的“1+N+N+1”模式,建立了县、乡、村(社区)、组四级网格,做到力量在网格聚合、民情在网格掌握、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开展,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热情,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这一做法( )

    ①创新了基层自治组织形式,能够增进民生福祉

    ②丰富了基层治理模式,提升了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③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助力乡村振兴

    ④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助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2023年11月,河北省基督教第七次代表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议要求全省基督界要始终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全面从严治教。基督教界高举爱国爱教旗帜能够( )
    A、逐步改变宗教性质,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B、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其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引导宗教与科学相统一,使之发挥积极有效作用 D、使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
上一页 603 604 605 606 6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