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文兴业推进文旅融合】
从元旦到春节,东北三省的文旅成绩单含金量十足。核心推力在于其产业升级的本质,东三省聚焦滑雪、赏雪这样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此实现“文旅融合”“产业升级”。东北三省以丰富的冰雪资源,冬季降雪量大、雪质优良为依托,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从传统的冰雪观光到冰雪运动体验、冰雪文化研学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升了冰雪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哈尔滨火出圈的同时,东三省其他省市在积极学习借鉴哈尔滨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纷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吉林省坚持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第一时间开通“找茬”热线,积极面对和解决游客所提出的问题;伊春则形成了以生态康养为主体的旅游新格局,不断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观林海、听松涛”“泡温泉、赏雾凇”等,深受游客青睐……这一系列的操作让东三省的“冷资源”变身“热经济”冰雪消费推动大众消费,冰雪产业释放巨大潜能。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东北三省的做法是如何实现以文兴业,推进文旅融合的。
-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浙江省从2003年6月开始,分三个阶段推进“千万工程”:2003年至2010年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2011年至2020年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2021年以后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20年来,久久为功的持久战,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村美人和共富成为浙江乡村发展最动人的形态。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部署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结合材料,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角度,说明浙江省久久为功推进“千万工程”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关键。2024年3月1日,《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关于《条例》的出台,某班政治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以下资料:
▲2023年4月17日,浙江省委召开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会,擂战鼓、振士气,对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做出全面部署,拟将通过立法来加强。
▲2023年5月,为进一步做好条例的起草工作,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社会公开征集优化营商环境立法的意见建议。
▲2023年9月,《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全文公布,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3年9月、11月、12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对草案进行三次审议。审议前后,赴市县、外省、香港地区和国外调研、考察,通过网络公开、走访企业、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2024年1月24日,浙江省政协讨论《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会场上,委员们深入讨论、积极建言。
▲2024年1月26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3月1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任选三个主体,阐释其在《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月3日—18日,山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济南开幕。会议审议通过了省政府工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查了山东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升划草案的报告及山东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山东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及山东省2023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并分别作出相应的决议。
围绕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省人大代表聚力山东高质量发展,积极回应关切,畅谈履职心声。各位代表在广泛调研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就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提出建议80件;就新旧动能转换、实体经济发展提出建议129件;就扩大内需、促进“双循环”提出建议97件;对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妇女儿童、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保障等提出建议94件。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说明山东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怎样做到保障人民利益的。
-
5、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能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
6、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重大论断,一方面,积极肯定了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面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郑重地提出了新的发展任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材料表明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双方,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同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抓住主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通过自我革命,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这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事物的发展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要敢于承认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消除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8、“众力并,则万钓不足举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任重道远,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定能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下列与材料古语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③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④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2024年3月,国务院颁布出台《节约用水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条例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对提升城市节水治理能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城市节水迈入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 )
①立法要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④法具有社会职能,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明确地说:“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列宁明确地指出:“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由上述论断,我们可以认识到( )
①法所反映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②统治阶级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④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1、“微宣传”拓展社区宣传阵地,“微组织”打通多维度服务,“微心愿”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微治理”延伸社区服务触角,“微服务”打造温情社区……某社区党委探索打造“五微”工作法,以“微”字把脉,打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让基层组织更健全、社区氛围更和谐、服务居民更精准细致。“五微”工作法( )
①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自治组织 ②转变治理理念,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③聚焦民生切口,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④发挥居民智慧,提升自我服务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2、2024年2月,中共湖南省委下发《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决定从现在开始,集中一段时间,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关于此次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甲同学:解放思想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之一
②乙同学: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的根本要求
③丙同学:有利于人们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解决新问题
④丁同学: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023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发布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印发,推出八方面31条举措,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指明方向。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进行部署。
材料二 尽管面临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国内也面临发展的“三重压力”,但广东民营经济仍保持态势:连续34年经济总量第一,连续37年进出口第一,有最齐全的产业链,有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广东共有50家企业入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民营企业将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广东省民营企业应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肇庆市广宁县是全国十大“竹子之乡”之一,县政府围绕竹子“做文章”,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路径,进一步打造全竹种植、生产、研发、销售、储运以及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链,做好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章。
目前正加快建设以竹制造业为主的“竹产业新示范园区”,拟引入“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粮”等创新型项目,打造集竹产业高新技术研发、资源利用转化、竹产品展示及相关服务产业等于一体的竹产业示范园区;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竹文化旅游区”,推动温泉度假区、森林康养基地、古水河徒步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食用竹笋种植和食用菌等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推动竿竹丰产林基地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广宁县是如何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电商兴起挤压实体经济”的话题引发热议。有媒体指出,处于流量风口的头部带货主播赚得盆满钵满,而许多踏实做事的商家却在苦苦挣扎。不少头部主播凭借流量优势,一味追求“全网最低价”,动辄强迫企业二选一,甚至有了定价权,却不愿意降低高额的销售提成(根据合约约定,主播可获得基于销售额的一定比率的提成),这让企业产生了为头部主播打工的感受。然而,这些所谓的“最低价”并不一定真实可靠,往往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为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蹄疾步稳,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区域发展活力四射,乡村振兴气象一新……广袤大地上,处处洋溢奋斗激情,处处充满美好希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一个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的百年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蕴含厚重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总任务的认识,科学揭示了推进伟大事业与实现伟大梦想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结合材料,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加以说明。
-
17、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诱导鲁国弃粮种桑,关键时候断粮降服鲁国;越王勾践把种子煮熟贡给吴国,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的历史典故阐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 )
①放开粮食定价,粮食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
②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③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藏粮于地
④畅通国际粮食贸易渠道,增加粮食的出口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8、下表是我国2023年1—11月消费数据。由此可以推断( )
餐饮业
旅游业
社会消费品
收入总额(万亿元)
4.7
3.7
42.8
同比增长(%)
19.4
114
7.2
①宏观经济环境恢复向好是消费回暖的主要原因
②我国经济已彻底摆脱新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政府出台的促进消费政策推动了消费潜力的释放
④居民消费由大众化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9、2023年以来,民政部全面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加大临时救助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孤儿、残疾人等群体保障政策,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上述举措( )
①体现协调发展理念,实现救助标准与物价同步上涨
②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
③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有效规避生活中的风险
④有利于织密兜底保障网,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要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之所以强调质量,是因为质量是( )
①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②企业的有形资产和物质财富
③国家形象和竞争力的体现
④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