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23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见下表)。下列选项对图表解读正确的是( )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9398元
39428元
15705元
19530元
24315元
12998元
实际增长5.9%
实际增长4.7%
实际增长7.3%
实际增长8.8%
实际增长8.1%
实际增长9.0%
①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
②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表现出强劲的态势
③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④居民消费支出会受到个人收入分配状况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近年来,贵州依托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以数据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运用大数据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将“大数据”与“大生态”两张“名片”巧妙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画卷正在贵州大地徐徐展开。贵州的发展得益于( )
①坚持开放发展战略 ②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③坚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④全面准确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比亚迪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在全球设立 30多个工业园,实现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但是,快速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和创新能力不足、汽车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经济下行带来的销量困境等问题都对比亚迪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比亚迪的困境代表了很多创新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了推动创新型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 )
①政府支持并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②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石
③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政府完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2023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这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央财政在2023年第四季度增发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我国政府( )
①通过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助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
②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助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
③压缩财政支出规模,同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④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2023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要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建(含改扩建)项目,市场化程度较高、公共属性较弱的项目,应由民营企业独资或控股;关系国计民生、公共属性较强的项目,民营企业股权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5%。国家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基于( )
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
④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1949年到1956年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接着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以上这些措施反映的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7、毛泽东曾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写道:“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这强调( )A、要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主心骨 C、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D、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
8、2024年3月,中国“两会”适逢惊蛰,这是中国汇聚民智民意、擘画未来蓝图的时刻,也是世界聆听中国“春之声”的重要时间。
数说两会——两会上,一组数字总结了2023年中国经济成就,也勾勒出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2023年,中国GDP增长5.2%,与此同时还提出了2024年5%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
词说两会——两会关键词引发海外媒体热议:“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未来产业”……中国释放出的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令世界瞩目;“投资中国”、“外商24条”……两会提出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扩大免签政策”、“一带一路”……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科技、绿色、减贫、健康等领域国际合作。两会展现了中国直面挑战、积极进取的底气和信心,也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携手同行的行动和担当。
假如你是两会参会记者,请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的相关知识,以“世界从中国两会读出信心和机遇”为主题写一篇新闻稿。
要求:(1)观点正确;知识运用准确;材料提取恰当;(2)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达流畅;300字以内。
-
9、前有进“淄”赶“烤”的盛夏,后有“尔滨”冰雪的燃冬,春暖花开之际,甘肃天水麻辣烫又火出圈。“三地”的成功有其共同之处:当地政府部门敏锐地捕捉到热点,从本地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化公共服务、景区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广开言路,积极合理引导民众共商共建,从而使一时的“现象”变为一地的“品牌”,促进了当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的相关知识,“三地”是怎样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来促进当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
-
10、2024年4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通电话时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纵容支持,我们不会听之任之。这说明( )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共识
②主权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是至高无上、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④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1、国内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呈现水墨国风的诗词动画,讲述中华经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人间真情,首播收视率在所有上星频道动画片中高居第一。由此可见,该片首播告捷得益于( )
①利用科技创新,增强国人对古典文学的情感共鸣
②坚持现代与传统双向奔赴,展现中华文脉勃勃生机
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传播
④真实还原古诗词场景,表达古诗词的悠远意境和国风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2、下列说法与漫画蕴含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D、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文兴业推进文旅融合】
从元旦到春节,东北三省的文旅成绩单含金量十足。核心推力在于其产业升级的本质,东三省聚焦滑雪、赏雪这样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此实现“文旅融合”“产业升级”。东北三省以丰富的冰雪资源,冬季降雪量大、雪质优良为依托,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从传统的冰雪观光到冰雪运动体验、冰雪文化研学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升了冰雪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哈尔滨火出圈的同时,东三省其他省市在积极学习借鉴哈尔滨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纷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吉林省坚持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第一时间开通“找茬”热线,积极面对和解决游客所提出的问题;伊春则形成了以生态康养为主体的旅游新格局,不断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观林海、听松涛”“泡温泉、赏雾凇”等,深受游客青睐……这一系列的操作让东三省的“冷资源”变身“热经济”冰雪消费推动大众消费,冰雪产业释放巨大潜能。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东北三省的做法是如何实现以文兴业,推进文旅融合的。
-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浙江省从2003年6月开始,分三个阶段推进“千万工程”:2003年至2010年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2011年至2020年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2021年以后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20年来,久久为功的持久战,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村美人和共富成为浙江乡村发展最动人的形态。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部署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结合材料,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角度,说明浙江省久久为功推进“千万工程”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关键。2024年3月1日,《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关于《条例》的出台,某班政治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以下资料:
▲2023年4月17日,浙江省委召开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会,擂战鼓、振士气,对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做出全面部署,拟将通过立法来加强。
▲2023年5月,为进一步做好条例的起草工作,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社会公开征集优化营商环境立法的意见建议。
▲2023年9月,《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全文公布,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3年9月、11月、12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对草案进行三次审议。审议前后,赴市县、外省、香港地区和国外调研、考察,通过网络公开、走访企业、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2024年1月24日,浙江省政协讨论《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会场上,委员们深入讨论、积极建言。
▲2024年1月26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3月1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任选三个主体,阐释其在《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月3日—18日,山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济南开幕。会议审议通过了省政府工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查了山东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升划草案的报告及山东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山东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及山东省2023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并分别作出相应的决议。
围绕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省人大代表聚力山东高质量发展,积极回应关切,畅谈履职心声。各位代表在广泛调研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就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提出建议80件;就新旧动能转换、实体经济发展提出建议129件;就扩大内需、促进“双循环”提出建议97件;对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妇女儿童、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保障等提出建议94件。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说明山东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怎样做到保障人民利益的。
-
17、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能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
18、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重大论断,一方面,积极肯定了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面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郑重地提出了新的发展任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材料表明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双方,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同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抓住主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通过自我革命,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这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事物的发展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要敢于承认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消除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20、“众力并,则万钓不足举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任重道远,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定能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下列与材料古语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③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④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