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共中央决定,从2023年4月起,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教育活动,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④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以及集体智慧的结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掷地有声,语气坚定。这是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对全体国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 )A、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B、中央政府是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 C、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①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个体农业经济已经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③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公有制经济的经验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山海情》是一部以现实为题材的热播剧。因主题突出、品质上乘,深受观众喜爱,获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可见,优秀电视剧的创作需要( )
①改造落后文化
②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③坚持弘扬主旋律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在一匹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倘若继续一根一根地添加稻草,当最后一根稻草放到马身上后,马竞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这就是“稻草原理”。 “稻草原理”表明( )
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要重视量的积累③事物的量变比质变重要
④质变是不显著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赫拉克利特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 B、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C、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间存在分歧
-
7、2023年10月2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拟取消调整33个罚款事项,严查以罚代管、过罚失当等行为。这有利于政府( )
①坚持依法执政
②规范权力运行
③依法履行职能
④实现文明执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8、四川省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一则火爆全网的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彝历新年于II月20日至26日放假调休,共7天。这是基于( )A、凉山州是我国普通行政区域,享有自治权 B、我国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凉山州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9、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
①谋求国家独立、社会和谐
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③主张阶级革命、解放思想
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2023年10月20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分析会上表示,为了提振信心,建议明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目标定在4.5%- 5%的区间。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振信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目标的是( )
①大力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消费需求③降低个税起征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④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资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1、《中国民营经济(浙江)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2)》正式发布,报告指出民营经济对浙江省贡献呈现“6789”的特点,即贡献了67%左右的GDP、73.4%的税收、75.5%的创新投入、87.5%的就业、96.7%的市场主体。这告诉我们( )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非公有制经济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④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2、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中心议题进行部署的是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届三中全会 C、十四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
1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④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人们树立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
15、“气者,理之依也”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回答的是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问题。
-
16、劳动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
17、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出现“报复性旅游”,表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
18、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经济活动缩减、大宗商品持续上涨、国际贸易物流受阻、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需求上升……根据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展望》报告,2016年至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
材料二 “一带一路”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作为优先发展方向,拉近了我国与共建国家的时空距离,优化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模式。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3.4%。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若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每年将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1.3%,其中90%由伙伴国分享。
材料三 全球基础设施领域已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重要战场。2021年欧盟通过“全球联通欧洲”计划;2022年,美国宣布启动“全球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倡议”,承诺5年内筹集6000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对此,有人认为,美欧提出的全球基础设施方案就是“一带一路”的替代方案,中国应抵制不合作。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相关知识,写一篇短文对这一观点加以评述。作答要求:①观点正确;知识运用准确;材料提取恰当。②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表达流畅;300字左右。
-
20、“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在短短118天里,跑遍全省11个市,走访了25个县,在调研和与农民群众的访谈中,形成了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消除垃圾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作为“三农”工作的切入口,形成“千万工程”的整体方案。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化“千万工程”。中共中央在全国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并在全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使浙江这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工程,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村面貌,促进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谋划、实施、推广“千万工程”是如何运用“超前思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