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病毒专家陈述一支疫苗的诞生,最少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步,从患者身体中提取病毒样本。第二步,分离病毒,制成疫苗。第三步,动物实验,又分为两步,首先为试验动物注射疫苗并进行观察、抽血检测,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过关后,还要做动物保护试验,用活病毒攻击注射了疫苗的动物,并观察这些动物是否会被感染。第四步,在确保工艺可控、质量稳定及安全有效后,可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开展临床试验。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这是基于( )
①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赢得主动、形成发展优势要善于抓住机遇
③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④办事情要立足整体,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
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由此形成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材料表明( )①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②人可以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我们应该要立足整体,用综合的思维考虑问题
④要学会用部分推动整体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4、公路修到家门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高铁网络不断延伸,早上在西安吃泡馍、中午到成都吃火锅变为现实。这十年,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转变。由此可见( )
①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整事物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复杂、更高级
③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克服客观条件的制约
④人类社会出行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我国在文昌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表明( )
①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卫星发射成功基于对规律的创造性认识和改造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脑机接口技术就是一种在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通信和控制通道,用脑的生物电信号直接操控外部设备,或以外部刺激调控脑的活动,从而增强、改善和延伸大脑功能的技术。据南开大学介绍,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从而帮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脑卒中、渐冻症等患者,与外部设备交互,提升生活质量。由此可见( )
①大脑结构复杂、组织严密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脑科学新成果进一步印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③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是脑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具体联系建立新的自在事物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7、2023年7月,“人工智能向善(AIforGood)”全球峰会期间举办了全球首个由机器人主导和参加的新闻发布会。9位人形机器人站在台前,自如地与记者互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机器人不再是单纯地执行预定程序的机械设备,而是具有了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可见,智能机器人( )
①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具有独立的意识
②是人类的制造物,能够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
③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其功能受到人类实践水平的制约
④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已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新冠疫情导致南亚某国人民生活困难,受宗教观念影响,该国一些宗教人士开始在寺庙里供奉两尊“新冠病毒女神”,这里的祭司每天向“女神”奉上食物和其他祭品,用姜黄水和牛奶为雕像沐浴,祈求疫情早日被控制住。由此可见( )
①世界观决定人们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②宗教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④宗教观念对人类防控疾病没有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长期以来,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进行了无数次的争论,但最终只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下列说法中能体现两大阵营根本分歧的是( )
①“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气者,理之依也”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阴阳和合而万物生长”——“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0、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定向领航。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这说明( )A、意识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B、信心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信心能够直接改造世界
-
11、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点燃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下列关于哲学的认识错误的是(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
12、书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从汉代起,书信成为边疆布防军士寄托思念的家书,承担起重要的情感沟通作用。后来逐渐涌现出文人赠答、互诉理想的书信形式。同时,书信使用的纸张和信封种类也大大丰富起来,鱼燕木盒、纸质信笺,以及信笺上的山水花鸟等图案,让人在读信的同时能够感受天地万物的环绕意境。
当今时代,短视频、知识付费等新型媒介深入人心,人们的阅读和认知方式快速刷新。
新媒体的迭代让人们越来越难以忍受超过3分钟的作品,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似乎都在追求“唯快不破”。然而,有这样一个人群,他们重拾书信文化,对冲新媒体的“唯快不破”,他们将无处安放的灵魂、无处诉说的心里话,统统写在信上,既摆脱日常生活压力,又弘扬传统美学精神。
作为一种怀旧的产物,写信也容易让人产生对新型消费文化的疑虑,邮戳和蜡封的视觉形式为这项活动增加了文化消费的潜力,催生了大量跟书信相关的文创产品,他们让写信的过程不只是沟通情感和传递信息,而是进行了一次符号性消费,但刻意抒发的情感往往只是为了通过售卖人设来获得经济效益。
班级拟以“传承优秀的书信文化”为主题召开班会,请你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撰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50字左右。
-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天工开物,随物赋形。在中国古代的文明里,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航空手艺人”胡双钱,35年里零失误加工了近十万个飞机零件;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三十余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就为磨好“一把刀”;美的集团的“煮饭哥”, 为了开发新电饭煲,两年内煮了两吨米,练就了“闻香奇技”……他们始终把人生价值根植在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企业发展之中,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企业梦当中,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倾注了所有心血。正是这些匠人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 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向“大国工匠”们学习。
-
14、2012年6月29日,经过13天的太空飞行,搭乘“神舟九号”飞船的景海鹏、刘旺和刘洋3名航天员安全着陆,标志着此次“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 截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神舟”飞天,是中国航空生产力的一次美妙构想。业内人士称,“航天科技1美元的投入将换来7至12美元的回报。航天科技又被称为‘技术金矿’,它对技术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中,我国的航天工作者是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
-
15、“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句话强调A、新出现的事物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B、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前进与倒退是发展的状态
-
16、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全社会要崇尚劳动是因为( )
①劳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决定了历史发展总趋势
③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④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7、近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水涨船高。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村里人则梦想故乡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阳春白雪的芬芳。发展乡村文化( )
①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治本之策
②必须继承传统文化,保持群众共有的精神记忆
③要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④可以让文化触角更多融入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8、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重视德治,法治从属于德治。而今天我们国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这是因为A、新的治国方略是对传统理念的彻底否定 B、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D、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19、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百年前“老一辈”跌宕曲折的上下求索、历史潮流中的无悔抉择,让“零零后”的青年看得心潮澎湃。这启示文艺创作要( )
①迎合文化市场的各种需求
②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③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④奏响主旋律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20、在改革开放初期,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我们党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丰富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材料说明初级阶段理论( )
①具有社会历史性,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②被实践检验,并引领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其所包含的谬误部分在实践中被纠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