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 )A、坚持改革开放 B、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2、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实行“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小岗村的春雷(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土地性质
②标志着中国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促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场被载入史册的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意义在于( )
①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④提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4、某校高一年级举行研学探究活动,以下为同学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图片资料
史料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图片
武汉武昌起义纪念馆史料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红船等图片
诗歌《红船,从南湖起航》
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片
歌曲《社会主义好》
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出厂图片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等
请你为该研学成果拟定一个研究课题,下列最适合作为研究课题的是( )
A、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 B、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C、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
5、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光辉典范”,并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作出以上论断是基于毛泽东思想(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
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及其发展
③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时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这一探索时期( )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③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
④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7、1956年,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具有重要承上启下意义的历史性盛会——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号角!党的八大的主要贡献是( )
①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指出党和全国人民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阶级矛盾
③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8、1954年,荣毅仁带头拉开申新纺织与政府公私合营的大幕,支援国民经济的恢复。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
①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创造性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中国共产党诞生在风雨如晦的中国,拿起武器,劈开了周遭的黑暗,开辟了中国人民的新天地。党的成立是决定性的一步,犹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主心骨
②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
④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开辟了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统一战线
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1、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用全人类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吸取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理论成果作为自身发展的材料,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一概排斥,而是批判地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B、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C、马克思主义是揭示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理论之总和 D、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力量
-
12、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这场危机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同时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场经济危机。造成这一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②资本家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激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3、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青铜器、铁器,再到机器、互联网、人工智能……生产工具不断升级,推动着人类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这说明( )A、生产工具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世界各国都要经历相同的发展历程 D、生产力水平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变化
-
14、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由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 )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
③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1848年,一部划时代的文献在伦敦正式出版,它就是《共产党宣言》。如今,176年过去了,这部宣言依然像灯塔一样,照亮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共产党宣言》以其真理之光,照亮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是因为它( )
①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②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④从理想和正义出发,设计未来社会的蓝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从莫尔笔下的“乌托邦”,到康帕内拉书中描述的“太阳城”,从摩莱里的《自然法典》,到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法郎吉”和欧文的“新和谐公社”。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最终都失败了,其原因是( )
①没有看到和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②没有找到能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③没有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④没有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7、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冲击了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观念,使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平等和自由等价值观,推动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材料表明( )
①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②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摆脱了受压迫、被剥削的命运
③科技进步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只起微小作用
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8、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被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关于该都城所在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类已摆脱蒙昧野蛮进入文明时代
②奴隶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少量土地
③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出现暴力机关
④地租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根据放射性碳素断定,人类学家推测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介于距今2.7万年左右至3.4万年左右之间的旧石器时代。下列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
①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出现文字,金属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了分工
④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善横向协同、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锚定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