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报道说,自从把大自然中的狼消灭后,梅花鹿过上了太平的日子,不用为了躲藏狼的伤而东蹦西走,它们开始发胖……出现了心血管疾病……反而寿命缩短。人类发现了个中原因,于是引进了狼的品种,从此大自然恢复了平衡,梅花鹿恢复了健康。这表明(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②狼与梅花鹿之间实现动态平衡说明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

    ③梅花鹿与狼有意识的实现着他们之间的平衡

    ④要尊重自然界中自在事物的联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2、过去30年里,地震学家发现深地震的破裂过程与浅地震有诸多不同,认为这些不同是由深地震独特的产生机制导致。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对全球3000余个中大震级地震进行了系统分析,证明了深地震破裂过程和震源参数的差异由地球刚度随深度变化导致,与地震的具体产生机制无关,纠正了该领域长达30年的错误解释。这说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④人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中医“治未病”是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医学融合的产物,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综合中医“治未病”的内容,分析其具体方法的内涵,可以触摸到它的基本理念: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观和动态平衡观。由此可以看出( )

    ①中国哲学为中医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②中医学的发展进一步弘扬了中国哲学思想

    ③中医学和中国哲学都是产生于实践的科学

    ④中医学、中国哲学都以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党能针对突出问题,集中力量、集中精力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什么问题突出、什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就整治什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突破,串点成线,积小胜为大胜。由此可见,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如今的成效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 )

    ①统一认识,将专项整治作为核心工作

    ②久久为功,重视每个突出问题的解决

    ③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好工作的着力点

    ④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出工作的万能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但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不完善,核心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等。新能源汽车尚未完全被人们接纳,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事物优劣形势的相互转化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③新出现的事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④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6、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重组科学技术部,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不同部门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并实现统筹协调,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治理能力,进一步破除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科技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制度优势。此举反映出( )

    ①人们能够根据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具体的联系

    ②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的调整能促进事物的质变

    ③立足部分,综合考察整体,达到效果最大化

    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这些古语意在提醒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时注意防微杜渐、洞察先机。这些饱含中国智慧的名言体现了( )

    ①认识事物的量变比认识事物的质变更重要

    ②只有认识事物的量变,才能把握事物的质变

    ③事物的量变是渐进的,但到一定程度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表现为事物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法治不仅是—种社会信仰,也是—种生活刚需。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不仅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也构成了美好生活的—部分。在法治这趟列车上,没有—个人在车窗外,大家彼此关切且彼此成就。这要求我们( )

    ①树立全局观,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

    ②牵住牛鼻子,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重视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④分清主次,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古人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运动是杂乱无章的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人们创造和发明的 D、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
  • 10、VR技术(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应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多元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及动作仿真技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教育培训等众多领域,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但虚拟现实并不能取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①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主观的虚拟世界相互依存

    ②人类可以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为人类谋福利

    ③虚拟现实佐证了人的意识可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该技术的应用并不能改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1、2023年3月至4月,珠穆朗玛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新发现的鱼龙脊椎骨、肋骨化石保存良好,有利于深化细化对这一青藏高原迄今已知的最庞大史前动物的科学认知,有助于该地区中生代生命演进研究。材料表明( )

    ①自然界的形成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②正确认识世界是正确改造世界的前提

    ③该化石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2、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在与记者交流时说:“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戚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老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由此可见( )

    ①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客观存在是思维意识的原材料

    ④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3、哲学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即(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C、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14、古代人生病了,就想着用求神拜佛的方法解决,因为他们认为病因是受到某个神仙鬼怪的惩罚;现代人生病了,第一反应就是去医院诊断治疗,因为他们知道是身体某个部位或器官出了问题。材料体现了( )
    A、世界观就是哲学 B、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 15、矛盾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
  • 16、自行车、电脑、手机等都经历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
  • 17、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也能改造规律。( )
  • 18、“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主要表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供应链连接各国经济,连通全球企业资金流、产业流、技术流。历史和现实证明,当全球供应链合作保持稳定、持续深化时,世界各国就普遍受益。因此,打造一个稳定、安全、畅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和责任。

    材料二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供应链面临冲击。美国加紧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推动对华“脱钩断链”,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试图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遏制中国发展。

    材料三  2023年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为众多参展商组织对接洽谈、新品展示、项目签约、产品推介等活动,促进了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中外企业互动,加速了全球产业发展与供应链转型。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相关知识,以“链博会:让供应链成为‘共赢链’”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1)观点正确;知识和素材运用恰当;论证有力。

    (1)、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达流畅;300字以内。
  • 20、2024年4月初,李某在某平台A商家处,点击购票链接,成功订购了价值4599元的迪士尼门票套餐,并与商家客服确认入园日期为当月29日。然而在入园前一周,商家告知李某29日的门票已售空,导致出票失败。为确保全家如期入园,李某无奈又在平台B商家处购买价值8988元的另一门票套餐。为此,李某将A商家诉至法院,请求赔偿损失。A商家辩称在李某购票当天,29日的门票已售空,且未索要李某身份信息进行确认,这就表示没有确认订票成功,因此并未违约,无须赔偿。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法院是否支持李某的主张,并说明理由。
    (2)、本案诉讼过程中应由谁来承担举证责任?说明理由。
上一页 651 652 653 654 6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