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是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昆明准静止锋的成因主要是(      )
    A、暖气团势力强 B、冷气团势力强 C、地形阻挡 D、海陆位置影响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昆明准静止锋沿东西方向分布 B、昆明冬季多连绵阴雨天气 C、云贵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D、贵阳冬季多阴冷潮湿天气
  • 2、下图为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70°E,46°N)和天山主峰博格达峰(88°E,449°N)的垂直自然带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甲、乙两自然带最可能为(      )

    ①甲-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②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乙-温带荒漠带④乙-温带草原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勃朗峰针叶林带分布南高北低,主要原因是(     )
    A、北坡纬度低,温度较高 B、北坡坡度大,土壤贫瘠 C、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 D、南坡为阳坡,热量充足
  • 3、下图为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示意图,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堆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堆积 C、流水堆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堆积
    (2)、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C、东南岸以堆积为主 D、地壳持续上升
  • 4、“厄尔尼诺”现象与“沃克环流”相关,“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汇合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会减弱,从而导致(      )
    A、澳大利亚东部洪水泛滥 B、印度尼西亚地区泥石流增多 C、秘鲁沿海更加干旱 D、秘鲁沿海洪涝灾害增多
    (2)、“沃克环流”中甲气流能从太平洋东部到达太平洋西部,与(      )
    A、东南信风有关 B、东北信风有关 C、亚洲低压有关 D、太平洋的“副高”有关
  •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高一期末复习期间,某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李老师发现该同学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该同学进行完善和修订。

    植被: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旱抗寒;落叶阔叶林,春季发叶,秋季落叶,无明显季相变化,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土壤:平坦的乙地比山坡上的甲地土壤深厚,主要是因为地形平坦,生物生长量大,有机残体归还的多。

    圈层结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组成的,各圈层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图像分析:

    ①该同学手绘的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 ,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

    ②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环节。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2)、笔记分析:

    ①该同学的笔记中关于植被的总结,对(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根据图中总结进行修改,不要自行发挥)。

    ②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填“较快”或“较慢”),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 6、下图为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的地貌是 , 乙图中的地貌是 , 可以应用技术观测乙图中地貌面积的变化。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甲在处分布,乙在处分布(填字母)。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缓,河流挟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A. 黏土、砾石、粉砂                 B. 粉砂、黏土、砾石

    C. 砾石、粉砂、黏土                 D. 砾石、黏土、粉砂

  •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红海及周边示意图。

    材料二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1)、A与C相比,A处的海水盐度较 , 原因是。A处的海水密度较 , 原因是
    (2)、2023年1月6日我国8艘渔船自印度洋驶入红海,在经过曼德海峡时渔民发现,渔船行驶速度变 , 到达红海后发现渔船吃水深度变 , 该渔船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3)、红海成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的原因
  •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某校地理研究性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入长方形透明玻璃缸的两端;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

    (1)、请在图中的直线上用箭头“→”绘出缸内烟雾的飘动方向。
    (2)、由该实验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同水平面上的→大气→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形成后,图中缸内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的排序是
    (4)、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示意不同时间海陆间环流形势,其中能正确代表陆风的是其中的图。夏季,海风对滨海地区气候可以起到的调节作用。

  •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青海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下图示意),并做了大量知识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如搜集该区域岩层等资料,带上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请你帮他们完成本次室内的问题探究。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代。
    (3)、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环境,气候、植被特点表现为:
    (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环境向环境的演变。
  • 10、一次自然灾害之后,有人这样描述:大雨之后,肆虐的水流冲入翻腾汹涌的河流,轰轰隆隆地拍打着河堤,瞬间撕开一个口子,排山倒海一样冲向农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文中描述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灾 D、地面沉降
    (2)、该灾害发生时,合理的自救方式是(    )
    A、逃到高处                            B、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 C、立刻返回家中                         D、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
    (3)、该村可采取有效防治泥石流的措施是(    )
    A、修建梯田 B、开挖玻脚 C、修建水库 D、修建导流渠
    (4)、当地政府为快速获取受灾面积,适合采用的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VR
  • 11、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改为种植橡胶林后(    )
    A、气候更加湿润 B、下渗量增加 C、径流总量增多 D、蒸发量增多
    (2)、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土壤肥力上升              C、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D、自然灾害减少             
  • 12、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堆积、搬运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搬运、堆积 D、堆积、搬运、侵蚀
    (2)、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    )
    A、  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 b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C、  与公路相比,铁路投资少,故该区域交通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D、  c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发展
  • 13、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丘陵 C、盆地 D、山地
    (2)、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A、①——山地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高原
  • 14、波浪能具有能力密度高、分布面广等优点,它是一种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有广阔的海洋资源,波浪能的理论存储量为7000万千瓦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引起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日、月等天体的引力                      B、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 C、大气的运动                                        D、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波浪对海岸地貌的塑造影响小 B、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 C、我国的山东、江苏沿海为波浪能丰富的地区 D、海啸也是一种风浪的表现形式
  • 15、大西洋是地球上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兆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下图为大西洋不同纬度表层海水密度、盐度、温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是(    )
    A、密度  温度  盐度 B、温度  密度  盐度 C、盐度  密度  温度 D、盐度  温度  密度
    (2)、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类型 B、地表径流         C、人类活动 D、太阳辐射
  • 16、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N地风向为(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2)、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Q地 D、P地
  • 17、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下图中左图为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原理是(    )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增强③过程 D、增强④过程
    (2)、地处黄土高原静宁县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①,降低气温 B、反射②,增加光效 C、减弱③,保持水分 D、吸收④,保持地温
  • 18、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岩石圈描述正确的是(    )
    A、包括地壳和软流层 B、由岩石组成 C、是岩浆发源地 D、全球厚度均一
    (2)、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3)、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 19、“十字连星”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是指太阳、月球及太阳系的各大行星排在相互垂直的直线上,地球处于十字的中心,构成“十字架”形结构,下图示意“十字连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行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存在小行星带 B、③行星具有红色外表,被称为“红色行星” C、④行星体积质量小,表面温度低  D、⑤行星有固体表面,体积巨大
    (2)、如果把地球和行星③的位置互换一下,则地球上(    )
    A、地震现象增多 B、四季现象消失    C、大气不复存在 D、地表温度升高
  •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趵突泉位于我国济南城区,地下泉水丰富。趵突泉历史上流量基本稳定,很少有停喷现象,自1972年以来停喷次数增多,停喷时间延长。下图为趵突泉形成示意图和1959~1987年济南市年降水量、趵突泉泉水年流量、地下水年开采量变化过程示意图。

    (1)、说明甲补给区地下水进入乙补给区的主要过程。
    (2)、锦绣川断层形成有利于趵突泉流量的稳定,试分析其原因。
    (3)、推测自1972年以来,趵突泉停喷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并给出治理措施。
上一页 721 722 723 724 7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