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照叶林叶片小而厚,角质层发达,革质光滑发亮,叶面向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芽上覆有鳞片和蜡被等保护结构,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亚热带气候区。近年来,照叶林分布面积呈明显减少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照叶林对气候的适应性表现在( )
    A、叶片小而厚——减少蒸腾,适应夏季干旱 B、叶片角质层发达——加快热量散失 C、芽上覆有鳞片和蜡被——减少阳光灼伤 D、革质叶片光滑发亮——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照叶林面积的变化会( )
    A、扩大落叶阔叶林面积 B、使森林内部结构变复杂 C、加重东南亚海洋灾害 D、加剧区域内部水土流失
  • 2、据统计,台风在北半球冬季很少生成。2023年第17号台风“杰拉华”于12月17日上午生成,18日中午11点前后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东南部沿海登陆。图为中央气象台18日18时发布的台风“杰拉华”移动路径概率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台风“杰拉华”生成于12月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温带洋面上气温和海温偏低 B、南半球温带洋面上气温和海温偏高 C、北半球热带洋面上气温和海温偏高 D、南半球热带洋面上气温和海温偏低
    (2)、当台风“杰拉华”登陆棉兰老岛时,图中K地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 3、“女王头”景观(如图)位于台湾省东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内。“女王头”本身是一个草状石(形状像蘑菇的石头),由于形似尊贵的女王而得名,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但其“脖子”越来越细,将来可能自然崩塌。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女王头”自然崩塌的外力作用最可能是( )
    A、海浪侵蚀 B、地震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除野柳地质公园外,类似“女王头”形状的景观在我国最常见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东北平原 D、西北地区
  •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海冰为显著的季节性海冰,多为一年冰,每年11月中旬开始自北向南结冰。近10年来,白令海海冰面积正加速减少。阿留申低压是白令海冬季天气、气候变化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白令海海冰覆盖范围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白令海吹偏北风时,海冰向南扩展,覆盖面积扩大,反之则缩小。如图示意1月份海平面局部等压线分布。

    (1)、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半球冬季阿留申低压的形成过程。
    (2)、研究表明,北半球冬季阿留申低压中心位置偏西时,白令海海冰覆盖范围较常年平均小。从大气水平运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研究表明,冬季白令海海冰覆盖范围加速缩小导致阿留申低压增强。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
  •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岭云杉为喜阴树种,是天山森林优势种,但其幼苗不耐晒、霜冻、干旱,在适度湿润、光照下生长较好。近年来,天山北坡中段的雪岭云杉普遍出现了天然更新差、幼苗难成活的现象。某研究团队以天山北坡中段相同海拔上4个不同坡向的雪岭云杉幼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向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如图示意不同坡向雪岭云杉林的土壤含水量、郁闭度(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和凋落物厚度。

    (1)、分析郁闭度、凋落物厚度对林区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郁闭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雪岭云杉幼苗的存活,分析其原因。
    (3)、为了提高阴坡和阳坡雪岭云杉的幼苗存活率,分别对阴坡和阳坡提出合理措施。
  •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3月29日—4月4日,塔里木盆地出现降水、降温天气,天气过程伴随局地暴雨(雪)、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最大降水中心位于天山南麓的拜城县铁热克镇,累积降雪量达88.9mm。图11为4月2日2:00沿82°E地形、风向风速剖面。

    (1)、用“”符号在画出锋面的位置,并说明绘制在该处的理由。
  • 7、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其他区域的4倍,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持续加速的气候变暖加快多年冻土的退化,导致北极地区( )
    A、苔原带南界向南移 B、海—气交互作用减弱 C、土层的渗透性增强 D、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2)、“北极放大”效应对北极地区的河流造成显著影响,河流( )
    A、年内径流峰值推迟 B、冬季径流量增加 C、冻结时间明显延长 D、含沙量显著减少
  • 8、巴音河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发源于祁连山脉野牛脊山南麓,最终汇入可鲁克湖,是柴达木盆地第四大内流河。如图为巴音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流域聚落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交通线分布 ②沿河流分布 ③沿山麓分布 ④沿湖岸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巴音河中下游出现断流,推测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是( )
    A、春季下渗严重 B、夏季蒸发旺盛 C、秋季降水减少 D、冬季融水减少
  • 9、黄土沟壑区由塬面、塬坡和沟谷组合而成。塬坡是位于沟沿线以上、塬边线以下的部分。如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塬坡形成与发育过程及沿A-D连线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塬坡、沟谷发育,主要是由于( )
    A、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 C、流水沉积和重力崩塌 D、冰川侵蚀和重力崩塌
    (2)、相比沟谷,塬坡( )
    A、侵蚀强度更大 B、土壤肥力较高 C、地势起伏更大 D、搬运能力更强
    (3)、随着塬坡、沟谷发育,该地( )
    A、沟间地扩大 B、塬面扩大 C、沟谷线延长 D、流域扩大
  • 10、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的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贵州清水江流域局部地质图和清水江翁东阶地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沿AB连线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2)、推测翁东河谷剖面T2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稳定→河流堆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B、地壳稳定→河流下切→地壳抬升→河流堆积 C、地壳下降→河流堆积→地壳稳定→河流下切 D、地壳下降→河流堆积→地壳稳定→河流堆积
    (3)、与T2阶地中的砂层比,砾石层形成时期清水江( )
    A、气候较干 B、流量较小 C、含沙量较大 D、流速较快
  • 11、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图1示意世界局部区域,图2为甲、乙两地降水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苏门答腊岛北部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袭击发生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造成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洋流 D、海陆分布
    (3)、索马里半岛东侧的丙海域有一季节性渔场,其出现季节与成因是( )
    A、北半球夏季深层海水上涌 B、北半球夏季寒暖流交汇 C、北半球冬季深层海水上涌 D、北半球冬季寒暖流交汇
  • 12、图为2023年11月23日晴天某时刻一教学楼(24°07'N,117°30'E)走廊照片和教学楼走向。完成下面小题。

    (1)、照片拍摄当日该地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2)、该照片拍摄的北京时间约为( )
    A、11:00 B、11:50 C、12:10 D、13:00
    (3)、一周后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观测,可发现与图1比( )
    A、AB变长 B、AC变短 C、角A度数变大 D、AC向南移动
  • 1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美姑河位于横断山区东部,在始新世早中期,美姑河流域出现了地层挤压和地壳抬升,最终形成一片峡谷群。牛牛坝和柳洪分别是美姑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上游河谷形态呈“U”形,下游河谷则呈“V”形。美姑河流域多滑坡发育,其中基伟村古滑坡位于该河支流井叶特西河东南岸,其形成与支耳木背斜坡度、岩性差异等方面密切相关。图示意美姑河流域及基伟村古滑坡地质剖面。

    (1)、对比说出美姑河上、下游水系特征的显著差异。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美姑河流域峡谷群的形成原因。
    (3)、说明支耳木背斜对基伟村古滑坡形成的影响。
  • 14、读云南省简图和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杭州亚运会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打造的拱野运河体育公园,集体育馆、公园、商业配套于一体。该公园位于京杭大运河畔,保留原有的湿地、池塘水系,并设置了生物滞留带,将水域环境与建筑完美融合。公园地面的鹅卵石下隐藏着雨水回收系统,用于场馆喷泉、灌溉用水,每个月可以节省1000吨水。图为拱墅运河体育公园的建筑设计简图。

    (1)、分析杭州市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的原因。
    (2)、从建设海绵城市的角度,分析拱墅运河体育公园的设计意义。
    (3)、该体育公园集体育馆、公园、商业配套于一体。说明这种模式在亚运会结束后对杭州市的影响。
  •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峡湾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其形成过程如左图所示。右图所示区域海岸峡湾众多,其陆地部分在末次冰盛期被冰盖所覆盖。距今约1.8万年以来,随着冰盖的逐渐消融,消融区内因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开始逐渐反弹恢复,持续影响着该区域的海岸线位置。

    (1)、据左图描述峡湾的形成过程。
    (2)、研究发现,右图所示区域的海岸线近百年来在向海洋方向移动。请对该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 16、为缓解车流过境的弊端,大城市往往有环城高速公路。下图示意大城市机场与环城高速公路相对位置关系的四种不同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心城区抵达机场最为便捷的模式是(   )
    A、边缘连通式 B、穿心直连式 C、边缘放射式 D、内置外联式
    (2)、边缘连通式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机场交通与长途交通混行 B、机场交通方式单一 C、机场与中心城区较割裂 D、抵离机场的方向受限
  • 17、冰冻圈是指水分以冻结状态(雪和冰)存在地球表层的圈层,海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图为“世界海洋、南半球、北半球海冰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海冰季节变化的描述,可信的是(   )
    A、世界海洋海冰的季节变化与南半球相似 B、南半球海冰面积最大出现在3~4月份 C、世界海洋海冰的季节变化与北半球相似 D、北半球海冰面积最大出现在9~10月份
    (2)、冰冻圈影响气候是通过(   )

    ①冰雪反射     ②水循环     ③内力作用     ④冰川融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18、日本海平均水深约1350米,其西部沿岸海域在冬季常有海冰形成。在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1~18千年期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的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同时东亚冬季风增强;距今约11~9千年期间,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距今约21~18千年期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的主要原因是(   )
    A、周边陆地入海径流减少 B、海底地震频发 C、全球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D、板块碰撞挤压
    (2)、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   )
    A、上、下层水体交换减弱 B、海水潜热释放增加 C、表层海水盐度急剧降低 D、表层海水扰动增强
    (3)、距今约11~9千年期间,日本海南部海域(   )
    A、来自大陆的风沙沉积物增加 B、表层海水生产力提升 C、与相邻外海的海面高差减小 D、受对马暖流影响减弱
  • 19、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的一项传统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每字9画共81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顺序填充一笔。下图分别为“冬至后某日昆仑站(80°S,77°E)全天顺时针太阳运动轨迹图(最低点太阳高度为5°)”和“九九消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太阳位于A点时,太阳方位是(   )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2)、当日按中国传统民俗,应填充(   )
    A、 B、 C、 D、
    (3)、20天后,昆仑站的昼长为( )
    A、8小时 B、12小时 C、18小时 D、24小时
  • 20、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人口迁移成为我国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主要驱动力。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示意两次普查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比例变化情况,图中数据表示占全国省际人口迁移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字母a、b、c对应的地区分别是(   )
    A、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D、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2)、与“六普”相比,“七普”期间的人口迁移(   )
    A、基本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B、东部地区迁入人口比例增大 C、东北地区人口外流加剧 D、中西部地区人口迁出比例增大
上一页 677 678 679 680 6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