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逃离北上广”指近年来一些曾在北京、上海、广州就业的人员纷纷迁移到经济发展迅速的新一线城市或部分二线城市的现象。下图示意2021年全国人才净流入率排名前十的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才的流入将明显改变杭州人口的( )
    A、年龄结构 B、性别比例 C、职业构成 D、地区分布
    (2)、“逃离北上广”在一定程度上( )
    A、降低了交通运输压力 B、促进了地区均衡发展 C、降低了城市病的强度 D、增加了人均薪酬差距
  • 2、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盐度最低的是( )
    A、 B、 C、 D、
    (2)、丁地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主要原因是( )

    ①距陆地远,水温高 ②纬度较低,水温高

    ③受暖流影响,水温高 ④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3、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下图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示意图和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铺设砂石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有( )
    A、增加降水 B、增加下渗 C、增加蒸发 D、增加径流
    (2)、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砂田的平均蒸发量小于裸田

    ②夏季,砂田和裸田蒸发量差异均大于冬季

    ③砂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

    ④深度增加,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4、左图是“南京9月5日和9月6日天气预报图”,右图是“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南京9月6日与9月5日相比( )
    A、温度较低 B、温差较小 C、光照较强 D、风力较强
    (2)、南京在9月5日( )
    A、①较弱 B、⑤较弱 C、②较强 D、③较强
  •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位置见图I)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3 131万立方米。2011~2017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光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区灾害风险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1)、评价塔拉滩建设光伏产业园的区位条件。
    (2)、分析光伏产业对塔拉滩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
    (3)、说明引入牧羊业对光伏产业园区的有利影响。
  •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该国恒河三角洲是重要的黄麻产区,每年夏季洪涝灾害多发。吉大港是孟加拉国重要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孟加拉国第一大港,卡纳普里河将该市一分为二,未来东岸将规划为出口加工工业区。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卡纳普里河口隧道,完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

    (1)、简析恒河三角洲夏季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2)、分析吉大港发展麻纺织加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3)、与河面架桥相比,评价卡纳普里河河底隧道设计的优缺点。
  • 8、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毛乌素沙地的南缘,土壤风蚀现象严重。某小组在此地开展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植被盖度和布局可影响土壤风蚀的程度。下图为植被盖度、布局及其风蚀抑制效率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每行植被的走向最可能为( )
    A、西南-东北 B、东南-西北 C、南-北 D、东-西
    (2)、当植被盖度为10%时,与一行一带相比,两行一带的布局利于( )
    A、抑制蒸发 B、降低风速 C、减少占地 D、节约用水
    (3)、综合考虑,无论采用何种布局模式,此地最佳植被盖度为( )
    A、10% B、20% C、30% D、40%
  • 9、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2)。据此完成下题。

    (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10、湖南省双峰县境内地貌类型呈山地连片、冈丘交错、平地延展的组合状,水稻是该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永丰农机特色产业小镇地处双峰县永丰镇,镇内高速公路、国道穿境而过,距火车站和高速路口很近,拥有中南地区最大的农机专业市场和物流园。近年,该镇所产农业机械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很高,并出口到东南亚地区。据此完成下题。
    (1)、推测永丰镇早期生产的农业机械多为( )
    A、大型农机,适宜旱作 B、小型农机,适宜水田 C、智能农机,适应性强 D、联合农机,作业高效
    (2)、东南亚地区是该镇农业机械的重要出口市场,这主要得益于两地( )
    A、陆上交通便捷 B、海上运输便利 C、地理位置紧邻 D、粮食作物相同
    (3)、永丰镇农业机械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①保持特色,创设品牌 ②全力发展大型农业机械 

    ③强化科研,突出创新 ④文旅结合,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1、据联合国最新统计: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口极度缺水。据此回答下题。
    (1)、位于赤道附近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
    A、新加坡的年降水总量十分稀少 B、工业高度发达,水污染严重 C、新加坡年降水总量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 D、新加坡年降水总量丰富,但缺少河湖蓄水
    (2)、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 )

    ①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  ②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③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小  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下列关于水资源节流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B、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C、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D、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进一步加强
  • 12、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 

    ①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集约利用土地
  • 13、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写出①②所代表的功能区:①、②
    (2)、 a 、b 、c 、d 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 试说明原因。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位于地 , 试说明原因。
  •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陕西省地形总的特点是: 南北多山, 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 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各级交通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 图一为陕西地理简图, 图二为2010年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图。

    (1)、从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关中平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的原因。
    (2)、陕北地区近年来人口增加较快,对环境的压力较大,简述陕北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
  •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联邦国家统计局对 2036 年前国家人口的平均预测 显示,截至 2020 年初,俄罗斯总人口约为 1.467 亿,到 2036 年初将减少到约 1.429 亿。 男性约 6716 万,女性约 7583 万。据推测,15 年后外来人口的增长将保持在 2020 年的水 平,2020 年为 26.51 万人,2035 年将约为 26.36 万人,但这不能弥补人口自然减少带来 的影响,减少人数将从 35.57 万人增加至 39.85 万人。俄罗斯正面临人口大幅减少的难题。

    材料二 俄罗斯城市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2020—2070 年俄罗斯人口预测。

    (1)、据图说明俄罗斯的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气候原因。
    (2)、结合材料,推测俄联邦国家统计局关于“未来 15 年间外来人口迁入规模较大 ”预测的依据。
    (3)、分析未来 50 年内俄罗斯面临的人口危机。
  • 16、人口算术密度指单位面积的人口数,人口生理密度指适用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下表所给为加拿大、日本、埃及、新加坡四国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以上 4 国可能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是( )

    国家(地区)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7313

    44 万

    3

    35

    70

    3503

    336

    3054

    A、 B、 C、 D、
  • 17、某通信工具人口热力图是根据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统计分析得到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 1 为西安市某区域 a、b 两功能区一天内热力密度变化图,图 2 为该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 1 中 a 功能区位于图 2 中的( )
    A、①-②区间 B、②-④区间 C、③-⑤区间 D、④-⑥区间
    (2)、符合 b 功能区特征的是( )
    A、建筑物高大,密度小 B、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C、交通通达度高,地租低 D、位于市区外缘,污染严重
  • 18、部分大城市除了具有中心商务区(CBD)外,还会形成外围商务区(PBD)。下图为某城市 CBD 和 PBD 分布示意图,a、b 两地与 PBD 距离相等。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 a、b 两地地租高低及原因分别是( )
    A、a 地等于 b 地,两地距离 PBD 远近相同 B、a 地大于 b 地,受 CBD 和 PBD 双重影响 C、b 地大于 a 地,城市服务范围向外延伸 D、b 地小于 a 地,建成区形成历史比较短
    (2)、PBD 往往形成在( )
    A、距离 CBD 较近的地方 B、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 C、距离郊区较近的地方 D、交通干线交会的地方
  • 19、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这里原来是重 工业区,也有低收入者在此居住,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投 资、进驻,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成为“欧洲科技硅谷 ”。完成下面小题。
    (1)、东伦敦科技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 )
    A、靠近市场、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C、资本雄厚、原料充足 D、政策支持、人才集中
    (2)、该区域演变为科技城,城市功能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 )
    A、技术引领,研发创新功能增强 B、资本涌入,金融服务功能增加 C、人口增加,居住功能明显改善 D、交通改善,商贸服务功能提升
  • 20、下表是中部某省人口总数、可承载人口数、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消费随时间变化(含预测)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含预

    测)

    人口总数(万人)

    可承载人口数

    (万人)

    人均耕地(平方

    千米)

    人均粮食消费 (千克/年)

    2016 年

    3 574

    2 415

    0.121

    400

    2021 年

    3 718

    2 273

    0.120

    480

    2026 年

    3 782

    2 226

    0.118

    540

    (1)、2022 年该省的环境承载力约为( )
    A、2 415 万人 B、2 273 万人 C、2 226 万人 D、3 718 万人
    (2)、该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费水平提高 B、科学技术进步 C、人口迁出增大 D、资源跨区调入
上一页 380 381 382 383 3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