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人口发展模式图。

    材料二:2013年3月发布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政策》指出,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研究,北京综合承载力进入危机状态。读数据表,回答下面小题。

    规划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2300万人

    充分利用北京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的人口数量

    3000万人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其中②④曲线分别代表
    (2)、请用以下词汇描述D时期的特征(高/低/上升/下降/扩大/缩小/稳定)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

    (3)、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现在正处于(A/B/C/D)时期。
    (4)、从表中可知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万人,人口合理容量是万人
    (5)、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近年来,北京设定了“天花板”,北京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是(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6)、提高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③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问题 ④向其他地区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以正房为尊,两厢为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 )
    A、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B、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C、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 D、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8)、四合院的庭院四周封闭,有利于( )
    A、冬季采光 B、阻挡风沙 C、躲避洪水 D、防御地震
    (9)、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区为( )
    A、江南水乡文化区 B、华北平原文化区 C、东北黑土文化区 D、黄土高原文化区
  • 2、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人普”)结果公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019831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减少555423人。

    总人口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14.1亿

    39.93%

    25.83%

    27.12%

    6.98%

    表1 我国四大地方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图1 甘肃省人口分布图

    图2 甘肃省历年人口普查人口年均增长率

    (1)、甘肃省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下降 C、自然增长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2)、根据图2,历次人口普查中,甘肃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1982年 B、1990年 C、2010年 D、2020年
    (3)、右图为甘肃省人口金字塔,甘肃省人口金字塔类型为(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缩减型 D、缩小型
    (4)、根据右图,未来甘肃省劳动力年龄结构可能会使( )
    A、劳动力短缺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扩大 D、人口老龄化减轻
    (5)、根据图1,说出甘肃省人口分布特征。
    (6)、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最早提出以“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一线作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请列举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海陆位置、;(任答两点)

    社会经济因素:宗教和习俗、。(任答两点)

  • 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显著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2022年流动人口有3.76亿。下图为我国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

    我国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

    (1)、改革开放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因素
    (2)、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
    A、改革开放前主要由边疆迁到中原 B、改革开放前主要由山区迁到平原 C、改革开放后主要由农村迁到城市 D、改革开放后主要由沿海迁到内陆
    (3)、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这种空心化现象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4)、下列对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早期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很大 B、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有美洲向欧洲的人口迁移流向 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 D、目前,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输出国人口大量迁出
    (5)、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 4、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域。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内部有活跃的人员流、货物流、金融流、信息流等,联系十分紧密。下图来自一位地理学者的研究。

    材料二: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全国人口14117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

    表:第七次人口普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部分数据比较

    地区

    0~14岁(%)

    15~60岁(%)

    60岁以上(%)

    65岁以上(%)

    城镇化率(%)

    上海

    9.8

    66.82

    23.38

    16.28

    89.3

    江苏

    15.21

    62.95

    21.84

    16.20

    73.44

    浙江

    13.45

    67.86

    18.70

    13.27

    72.17

    安徽

    19.24

    61.96

    18.79

    15.01

    58.33

    全国

    17.95

    63.35

    18.70

    13.50

    63.89

    (1)、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是上海,副中心是
    (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 )

    ①共建共享大型基础设施②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③改变旧城区的破败面貌④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不少人在双休日会坐高铁或自驾到附近城市游玩。从图中城市间的联系推断,上海市民出游人数特别多的是( )
    A、苏州、嘉兴、无锡、杭州 B、扬州、无锡、舟山、绍兴 C、苏州、常州、南通、镇江 D、扬州、宁波、无锡、南京
    (4)、图中,苏州的“最大联系方向”为上海,而非本省的省会,最合理的解释是苏州与上海( )
    A、语言习俗相近 B、地形环境相同 C、空间位置邻近 D、经济水平相当
    (5)、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 加之出生率下降,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6)、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出 , 这种差异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为了缩小两个城镇化率数据的差异,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7)、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目前15~60岁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最低的是 ,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针对该地区的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 5、中欧班列是往来于我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列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2023年3月9日中国和西班牙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对开“中西建交纪念号”班列:一列满载110个标准箱小商品、日用百货的班列,从浙江义乌奔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同时一列装载着70个标准箱红酒、橄榄油等特色产品的班列也从马德里驶向义乌。

    至2023年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6.5万列,通达欧洲约25个国家208个城市,开行班列较多的城市有西安、成都、重庆、义乌、郑州、武汉、合肥、乌鲁木齐。

    从义乌到马德里,中欧班列行驶13052千米需耗时18天,义乌的商品出口如果选择海运,集装箱货轮从浙江宁波港到西班牙瓦伦西亚港需34天。

    (1)、与中欧之间的海运物流方式比,中欧班列的优势是( )
    A、速度更快,安全性好 B、价格更低,连续性好 C、运量更大,灵活性强 D、投入更省,利用率高
    (2)、目前我国开行中欧班列数量较多的城市,都是( )
    A、省会城市 B、超大城市 C、内陆城市 D、港口城市
    (3)、我国城市若要开行本地出发的中欧班列,必需具备的条件是( )
    A、有便利的内河航运 B、商业外贸发达 C、属于全国铁路枢纽 D、土地价格低廉
    (4)、西班牙的葡萄酒有600多个品种,葡萄酒酿造工业在区位选择上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原料/劳动力/技术)。西班牙当地的植物一般叶子坚硬,表面有蜡层和光泽,植被类型是 , 这与当地夏季的气候特点有关。
    (5)、图中,一艘满载货物的轮船从宁波港到瓦伦西亚港,在甲段路线,随着表层海水的温度变化,海水密度逐渐(增大/减小),轮船吃水深度(变深/变浅);从乙段路线进入丙段海,轮船吃水深度将(变深/变浅),主要原因是
    (6)、有人认为“中欧班列将会逐渐取代中欧之间的远洋货轮”,你同意该观点吗?简述理由。
  • 6、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农民丰收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种质资源,又称品种资源,是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我国已有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种子繁育基地,及遍布全国的96个制种大县、12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共同构建起中国种业的核心生产格局,为全国提供了75%以上的农作物用种。

     

    表:三大国家级种子繁育基地比较

    育种基地

    主要品种、特点

    海南育种基地

    以三亚为中心。服务全国,制种范围包括粮食、棉麻、油料、薯类、水果、蔬菜、花卉、药材、林木、水产、畜禽等多领域,也是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甘肃育种基地

    以酒泉、张掖为中心。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还有蔬菜、瓜类、花卉、牧草等制种产业,蔬菜制种和出口占全国50%以上,河西走廊被称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

    四川育种基地

    以成都为中心。水稻、小麦、玉米制种基地,杂交水稻和杂交油菜等育种创新全国领先。

    (1)、海南育种基地制种的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是因为( )
    A、海运便利 B、水热充足 C、地形多样 D、土壤肥沃
    (2)、以下景观图片,反映了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是( )
    A、 B、 C、 D、
    (3)、我国油菜主产区主要包括( )

    ①华北平原②东北平原③四川盆地④长江中下游平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农业农村部2022年公布了大豆国家级制种大县,都位于大豆主产区。这些县属于下列省区中的( )
    A、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 B、内蒙古、河北、江苏、江西 C、黑龙江、河南、山西、四川 D、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
    (5)、大豆制种大县位于大豆主产区内,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 )
    A、劳动力成本 B、生产费用 C、土地租金 D、运输成本
    (6)、甘肃河西走廊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却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级育种基地。分析这里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7)、我国每年出口水稻种子约4.7万吨,主要出口到菲律宾、巴基斯坦、越南等国。请为海南省扩大水稻种子出口提出合理建议。
  • 7、2023年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以主题“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呼吁全世界共同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2022年4~5月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高5~8℃;7月4日起开始持续强降雨,汛期比往年提前;7~9月,先后出现10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致使全国3304.6万人受灾,1739人死亡,89.7万间完全损坏。南亚夏季风异常、中部南部为平原地形等多种原因导致该国遭受“前所未有”的洪灾。

    (1)、巴基斯坦所属的世界人口稠密区、该国主要地形区分别是( )
    A、东亚人口稠密区,恒河平原 B、东亚人口稠密区,印度河平原 C、南亚人口稠密区,恒河平原 D、南亚人口稠密区,印度河平原
    (2)、从下图的统计看,2022年7~8月巴基斯坦全国平均降雨量382毫米,比正常年份同期高出约( )

     

    A、380毫米 B、260毫米 C、120毫米 D、90毫米
    (3)、对巴基斯坦2022年特大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①南亚季风偏强,带来充沛水汽

    ②北部和东部高山,山洪容易汇集

    ③气温异常上升,冰川融水增多

    ④平原地区强降雨,积水排泄不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面对洪涝灾害,目前人类能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地表径流 B、蒸发 C、水汽输送 D、降水
    (5)、巴基斯坦今后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减轻洪涝灾害的危害?
    (6)、如何理解主题“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的含义?请简要阐述。
  • 8、纳木错在藏语中为“天湖”之意,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纳木错面积1940平方千米,在青藏高原众多湖泊中居第三位;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咸水湖,湖区年平均降水量约410毫米,近年来纳木错水位有明显上涨。纳木错沿湖地区昼夜之间存在湖陆风,且夏季明显强于冬季。

    (1)、从图右看,M气象站的平均气温日较差(一天内最高、最低气温之差),8月份的日较差比1月份(大/小),可以推断:湖岸地区的空气中,水汽含量夏季要比冬季(多/少)。
    (2)、闵敏同学8月份在西藏旅游,14:00前后抵达纳木错湖边时感受到了丝丝凉风。这可以用原理来解释:陆地的比热容比湖水(大/小),白天陆地气温比湖面(高/低),空气(膨胀上升/收缩下沉),近地面气压陆地比湖面(高/低),地面的空气流动形成(湖风/陆风)。
    (3)、夏季M气象站观测到典型的湖陆风,风向最有可能是( )
    A、白天为西风,夜晚为东风 B、白天为东风,夜晚为西风 C、白天为南风,夜晚为北风 D、白天为北风,夜晚为南风
    (4)、冬季,纳木错沿湖地区的湖陆风现象较弱的主要原因是( )

    ①湖面结冰,与周围陆地热力差异小

    ②地面被积雪覆盖,湖陆温差大

    ③湖面与陆地之间的气压梯度力较小

    ④冬季寒冷,空气无法产生对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我国科技人员监测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应用( )
    A、无线通讯技术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卫星遥感技术
    (6)、近年来纳木错水位上涨、湖区面积扩大,即使是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的年份也是如此。推测纳木错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
  • 9、“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上海天文馆包括三大主题展区:家园、宇宙、征程,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读图回答问题。

    (1)、图2的天体系统中,表示太阳系的是(甲/乙/丙)。比邻星距离太阳4.22光年,是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和太阳都属于(甲/乙/丙)天体系统。
    (2)、我国古代把肉眼观察到的七个最亮天体,即日、月、金、木、水、火、土称为“七曜”。图1中代表金星的字母是 , 代表木星的字母是 , 它们与地球公转运动有相似的特点:从地球北极上空看都按(顺/逆)时针方向,具有同向性;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具有性;轨道倾角都不大,具有性。
    (3)、金星是日、月之外,地球上肉眼看到的最亮“星星”,比天狼星(除太阳外最亮的恒星)要亮14倍。金星耀眼夺目的原因是( )

    ①体积在八大行星中最大

    ②表面温度很高能够自己发出光

    ③与我们的地球距离很近

    ④浓密的大气对太阳光反射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太阳辐射是(短波/长波)辐射,50%的能量集中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区。2022年科学家监测发现太阳出现了6次中、大型的耀斑活动,这是发生在太阳(光球层/色球层)的现象,显示太阳进入了活跃期,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和电磁波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5)、恐龙灭绝事件发生的地质年代,主要的植物类型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6)、科学家普遍认为,恐龙灭绝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大气层的成分变化有关,请解释具体原因。
  •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在地表附近,各个圈层相互渗透,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图2为地球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

     

    材料二 图3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1中地震波变化,推测C所在的圈层的物质形态不可能是(固态、液态、气态),理由是
    (2)、图2中的①②对应的地球圈层名称依次是:
    (3)、图3中四处化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恐龙化石—甲—三叶虫化石 B、三叶虫化石—甲—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C、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甲—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 D、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甲—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4)、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双选)。

    ①可能是鱼类化石 ②被子植物繁盛 ③可能是鸟类化石

    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⑤是重要的成煤期

    (5)、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4,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 11、读“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Ⅱ中数字序号表示的天体名称① , ② , ③。其中巨行星是(填行星名称)。
    (2)、图Ⅱ中各大行星运行的特点有:
    (3)、太阳“脸蛋”有时候会长出“小黑痣”,“小黑痣”指的是 , 该活动主要发生在图I中的层(填字母)。
    (4)、此时,图I中的层(填字母)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闯入地球高纬度大气,使图Ⅲ(填北或南)极附近易观测到极光现象。
    (5)、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试根据图Ⅱ中的信息,列举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 12、近日,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副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将它命名为“彩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恐龙生活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恐龙繁荣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C、藻类植物繁盛 D、海陆分布格局与现在一致
  • 13、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   )
    A、地层和化石 B、生物和化石 C、岩石和地貌 D、古地理环境
  • 14、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字母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
    A、a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壳 B、a一古登堡界面,①一地壳 C、b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幔 D、b一古登堡界面,③一地核
    (2)、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生物圈独立存在,与其他外部圈层没有联系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均有明确的界线
    (3)、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
    A、极光——大气层 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 D、海市蜃楼现象——水圈
    (4)、根据下列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可能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是 ( )
    A、桃花水母 B、始祖鸟 C、森林古猿 D、恐龙
  • 15、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6月10日1时28分在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3km。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右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阴影部分为岩浆的发源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岩石圈的构成是(   )
    A、 B、 C、①② D、①②③
    (2)、关于此次地震,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震震源在② B、地震波通过莫霍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C、马尔康市居民感觉到先左右摇晃再上下颠簸 D、“黄金12秒”的确定依据是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 16、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需要特殊的条件才能形成。右图为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极光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你想拍摄到此照片,需要从网上提前查询(  )
    A、太阳辐射强度 B、太阳活动周期 C、天气预报情况 D、八大行星位置
    (2)、你认为在我国可能拍摄到类似此照片的地点是(   )
    A、海南三亚 B、黑龙江漠河 C、天津武清 D、青藏高原
  • 17、欧洲研究小组推测2030-2040年太阳活动将减少,太阳活动减少将导致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减少60%,太阳进入休眠状态。读太阳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②③层分别为(   )
    A、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B、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C、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D、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活动周期不规律 B、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会产生影响 D、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
  • 18、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可见光属于短波辐射,约占太阳辐射能量的50%,主要来自光球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  )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无法判定
    (2)、下列能源属于利用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的是(  )
    A、风能 B、核能 C、煤炭 D、潮汐能
  • 19、有人想了解下图M星球上是否有生物存在,你认为他必须要了解下列信息中的哪些信息( )

    ①M星球上是否有火山活动 ②M星球上是否有水

    ③M星球上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M星球上的温度是否适宜 ⑤M星球是否有卫星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 20、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银河系的主体直径是10万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上没有水 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C、该行星温度太低 D、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上一页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