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校征文中有一片段这样描写:“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是对民族的热忱;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这是对祖国的惜叹;取消二十一条——这是对列强的憎恨。是他们,用无畏的胆识证明了自己是中华儿女。”由此可知这次征文的主题是(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五四运动——青年爱国运动 C、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 2、不懈地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之一。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主”“科学”    ②“自强”“求富”    ③“民族”“民权”“民生”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 3、某学生学习《北洋政府的统治》一课,请你帮他总结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 4、“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它”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 5、如图所示地区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代表着近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该处曾被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这一规定与清政府哪一次战败后签订的条约密切相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这场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声势浩大,其在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过“扶清灭洋”的口号。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公车上书
  • 7、1899年,美国认为“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未来的利益”。这主要是由于(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C、美国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日本被迫放弃辽东半岛
  • 8、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黄花岗起义失败 B、“戊戌六君子”遇难 C、圆明园惨遭洗劫 D、中华民国成立
  • 9、下图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表中所反映现象造成的结果包括( )

    A、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B、造成清政府白银大量外流 C、导致了清政府的禁烟 D、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因
  • 10、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这证明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商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工具)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商君”变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
    (3)、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谁?他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什么措施?除此以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材料二:纵横山水,行走天下。开往秋天的丝绸之路专列带你走遍大西部的古城遗迹,助你梦想成真,让你大快朵颐地享受美好的旅行套餐。认识中国古老的艺术,体味最浓郁的民族风情,从这趟列车开始…

    材料三: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四:古罗马的帝王/古楼兰的姑娘/还有古印度和阿拉伯的许多地方/你们身上华丽精美的丝绸衣裳/都是源自我们古老的东方/我们的商队历尽艰难险阻/日出日落风雨兼程/硬是全线贯通了东西方/不同的经济文化思想文明/在这条路上碰撞融合/相得益彰

    (1)、 张骞生活于哪个皇帝在位时期?材料一为什么说他“始开西域之迹”?
    (2)、材料二是某旅游公司打出的广告,请你为此丝绸之旅设计一句广告词。(要求:简洁,有吸引力)如果你是这个公司的导游,请你结合材料三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向游客介绍此行的路线。
    (3)、材料四是一首歌颂丝绸之路的诗歌。结合所学知识及这首诗歌,说说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 12、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话说秦皇汉武”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学史】

    材料一:天下藏有《诗》《书》等诸子百家著作者,命令朝廷官吏全部焚烧;有谈论或学习《诗》《书》者,杀;以古非今者,灭其全族。

    【史海泛舟】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比较归纳】

    材料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出的主张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董仲舒的这段话与后来汉朝实行的哪一项国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国策的实行有何深远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将“秦皇汉武”并称的主要原因。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材料一反映的是谁的思想主张?他属于哪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战国时期谁继承了他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家学派思想?战国时期采用该派思想进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什么事件?
    (3)、穿越时空的七年级某班学习小组组员小华帮助《百家争鸣》电视台招聘一些节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请你帮忙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节目主持。

    入围人员:孔子、庄子、孙膑、韩非、墨子、荀子

    人与自然——()    法制在线——()    军事天地——()

    教育论坛——()    勤俭持家——()    礼治社会——()

  • 14、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文物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

    (1)、 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 参观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3)、 图三文物被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 1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顾恺之 D、王羲之
  • 1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中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蜀、北魏 B、东汉、南宋 C、蜀、东晋 D、蜀、西夏
  • 1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社会相对安定    ③自然条件好    ④南方生产力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8、西晋是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 19、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 20、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全国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上一页 699 700 701 702 7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