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材料二:元朝版图之广,旷古未有,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九州内外,靡不臣属,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                        

     ——摘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实现“文化的一统”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首次被元朝纳入统一疆域之内的边疆地区和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举措,并概述元朝统一对中国“大一统”形成的作用。 
  • 2、斯大林曾经说过:“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是(   ) 
    A、诺曼底登陆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意大利投降
  • 3、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 
    A、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 4、历史学家林·亨特在《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的开篇中指出:“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人权文献。”以上三部文献核心内容的共同点是(   ) 
    A、体现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B、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先河 C、体现自由、平等、民主的原则 D、奠定了欧洲民法典的基础
  • 5、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描述道:“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运动 B、启蒙运动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
  • 6、有学者认为,这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成就卓著,但对后世的思维方式影响不大……因为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只热衷于创造各种死亡仪式。”该文明是指(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印度文明
  • 7、 图片是记录历史的有效载体。请为下图选择恰当的主题(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边疆危机的加剧 C、政治体制的完善 D、多民族关系的发展
  • 8、元朝“(地方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明太祖时期,在地方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务)。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地方官员的权力高度集中 B、分散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C、行省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D、改革地方官制,设立“三司”
  • 9、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 
    A、活字印刷术 B、交子 C、指南针 D、造纸术
  • 10、以下史料可以用于研究秦、隋两朝的(   )          
     

     秦始皇时期 

     
     

     《史记》记载: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隋炀帝时期 

     
     

     《资治通鉴》记载:三月丁末……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A、经济发展的状况 B、走向灭亡的原因 C、边疆地区的开发 D、实现统一的影响
  • 11、东罗马鎏金银盘的出土可以说明(   )       
     

     东罗马鎏金银盘,出土于甘肃靖远县北滩黄河古渡口。卷唇、圈足,盘面通体鎏金。考古学家推测这一文物制作于4到5世纪期间。 

     

     

    A、甘肃靖远是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东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张 C、东晋与罗马的民间商品交换 D、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 1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   )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初奏上,帝善其能,天下咸称蔡侯纸”

    ——摘自《后汉书·宦者列传》

    材料二:下面是一幅书法作品的一部分。这幅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摘编自《中国书法史》

    (1)、据材料一,指出“蔡侯纸”的发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其作者的名字和后人对作者的美誉。
    (3)、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成为一种艺术,供人们欣赏。小历同学认为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书法艺术。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读材料一,中医药学相当神奇,小偏方治大病,让你寻找一些防止新冠疫情的小偏方,你会查阅锦旗上哪个人写的哪本书?
    (2)、材料二中提到“书圣”闻名中外的代表作是什么?造纸术是由谁总结发明的?如果让你当造纸厂厂长,你该准备哪些造纸原材料,写出两种材料。
    (3)、材料二提到的纸和竹简相比有什么优越性?
    (4)、你认为材料三中两个人的说法对不对,说出中学生要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 15、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这些发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辘轱和滑轮,埃及的握杆和曲柄等)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印刷术、火药和磁铁分别在文学、战争、航海方面是如何改变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的?

  • 16、《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6世纪以前的农艺科技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 17、一位同学分类梳理历史人物,下图中①处应为(  )  

    类别一:秦始皇  汉武帝  光武帝

    类别二:张骞  班超  甘英

    类别三:锺繇  顾恺之  ①

    A、曹操 B、祖冲之 C、王羲之 D、贾思勰
  • 18、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使用    ④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9、1978年,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哈特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影响人类万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他以传记的方式,描述了100位深刻影响世界的人物。有6位中国古人上榜,其中蔡伦上榜并排在第七位,你认为理由是他(  )
    A、发明“麻沸散” B、修筑都江堰 C、发明地动仪 D、改进造纸术
  • 20、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作品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上一页 544 545 546 547 5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