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有来自洛阳、成都的酒,江、淮、蜀、闽的名茶,南方的丝织品,西北的石炭,河中和成都的纸,福建、成都、杭州的印本书籍。两浙的漆器,赣州的陶瓷器等等。这主要说明当时(    )
    A、对外贸易频繁 B、商品经济繁荣 C、南方科技发达 D、金融资本雄厚
  • 2、下图所示为对元朝某机构的描述。该机构是(    )

    ●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之一

    ●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

    ●其职能相当于行省机构,故在吐蕃地区不另设行省

    A、中书省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宣慰司
  • 3、金世宗时期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进士科,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教材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不同于中原王朝以诗赋取士,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且使用女真文字。这体现出金朝(    )
    A、放弃游牧民族传统 B、学习汉族制度文化 C、实行全面汉化政策 D、采用蕃汉分治制度
  • 4、自古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史实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B、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C、日本学问僧到长安求法 D、唐招提寺是建筑的杰作
  • 5、富有浪漫诗意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近来好评如潮。与其中所提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反映的制度一致是(    )
    A、“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大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 6、“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说明了唐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A、朋党之争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宦官专权
  • 7、战国时赵武灵王倡胡服骑射,引进胡服,但胡服没有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五胡内迁后,胡服为广大汉人所喜爱,并逐渐普及。这一典型事例最能说明(    )
    A、胡服因美观而受人追捧 B、喜新厌旧是人们的天性 C、政府提倡违背民间意愿 D、民族交融丰富人民生活
  • 8、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下列表述属于西汉时期历史元素的是(    )
    A、诸侯五铢钱独尊儒术《本草纲目》 B、刺史察举制均输平准《史记》 C、内阁曲辕犁三教并行《禹贡地域图》 D、皇帝两税法大定之治《神农本草经》
  • 9、钱穆曾认为中国古代某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这一制度是(    )
    A、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 C、皇帝制度 D、郡县制度
  •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根源于(    )
    A、井田制的发展 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 C、统治者的重视 D、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推行
  • 11、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观察遗址分布图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B、遗址分布范围广泛且均衡 C、新石器时期阶级分化明显 D、中华文明主要起源长江流域
  • 12、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世博会乃是大革命百年纪念的产物。从组织过程来看,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主、透明和公正的原则。然而,这届世博会却引起欧洲君主国政府的高度警惕,并采取了抵制措施。英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君主国纷纷表态,拒绝参展。但是欧洲君主国的游客在参观1889年世博会后,却不禁感叹:“有关法国堕落的所有说法都不准确;相反,法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胜任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不过,为了展示法兰西强大的殖民帝国形象,本次世博会建造了一个由400个土著人构成的殖民村落,这成为遭人诟病之处。

    ——摘编自乐启良《法国大革命百周年纪念和1889年世界博览会》

    在1889 年法国世博会召开前,有关“法国堕落”说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你又是否同意这一时期法国成为“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3、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以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撑、凝聚奋斗力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具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 年)

    材料二 相比较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先进、健康的文化。毛泽东基于探索与思考,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理论,如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新中国文化建设沿着这一正确方向前进,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在破旧立新上取得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夏春涛《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认识李鸿章。下表是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 年)奏报、上谕

    史料2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史料3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史料5

    《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

    《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 年出版

    史料7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 年出版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上表并结合李鸿章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对这些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判断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鸿章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 15、我国人才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以血统,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等。但是不容否认,除夏商周时期是以血缘为唯一标准外,其余的大部分时期,德才是文官选拔标准的主旋律。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独立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 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 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 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

    (1)、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文官选拔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我国现代人才建设的启示。
  • 16、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一方面,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另一方面,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 ~30%。这种现象是( )
    A、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发展的社会效果 C、二战后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斗争的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 17、有学者指出:“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落后、农业占主导、文盲占多数、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而濒于崩溃的俄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该学者描述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苏联模式的贯彻落实 B、新经济政策的顺利推行 C、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 18、18世纪60年代,英国南方的工资水平高于北方,伦敦及周边地区经济优势明显;19 世纪30年代,北部纺织业地区的总收入已经和伦敦齐平,西部老工业区的制造业急剧下降。由此可知( )
    A、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工业布局 B、北部地区战略位置优于伦敦 C、工业革命对地区经济的冲击 D、社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 19、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
    A、破坏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 20、下图所示的象钟是中世纪阿拉伯发明家加扎利撰写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介绍的一种装置。此装置上的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这反映了阿拉伯( )

    A、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B、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文化具有多元融合性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