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表明西周时期 ( )
    A、君权至上地位得以确立 B、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C、血缘宗法观念逐渐强化 D、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
  • 2. 清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记载:“人主不亲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 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宦 官 掌 握 决 策 权 B、内 阁 已 成 为 行 政 中 枢 C、君 主 专 制 的 强 化 D、小 农 经 济 占 绝 对 优 势
  • 3. 被许多史学家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由此可见, 他主张 ( )
    A、建立有效而有限的中央政府 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 D、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 4. 1944 年彦涵创作了版画《村选大会》,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这一作品可以用来研究 ( )

    A、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 D、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
  • 5. 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人们坚信:“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
    A、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触犯了守旧势力利益 C、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 D、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6. 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评定其优劣,是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整饬吏治的重要措施。清代沿袭明制,定期对全国官员进行普遍性的考核,其中对外省官员三年一次的考核制度是 ( )
    A、考满 B、考 察 C、大 计 D、上 计
  • 7.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在《唐宁街岁月》中写道“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 ( )
    A、规范了政府部门政务官的选用 B、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C、避免了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脱节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8. 《鲁迅日记》载:“民国元年 8 月 22 日晨见教育部任命状, 余为佥事。”下列表述符合当时实际的是 ( )

    A、文官考试由铨叙局负责 B、文官考试由考试院负责 C、女子可以参加文官考试 D、文官考试制度尚未建立
  • 9.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有一个与几何学原则一样精确和明显的法律制度,可以毫不费力地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由此推断《拿破仑民法典》的制定( )
    A、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 B、确立了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C、受到了启蒙思想影响 D、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
  • 10. 加尔文宣称:“上帝允准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世间所处地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该主张 ( )
    A、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B、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C、标志着理性主义的兴起 D、强化了教会对人的精神控制
  • 11.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下列关于新中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1954 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1982 年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③1997 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④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2. 下面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某文件摘录。该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 )

    A、20 世 纪 70 年 代 B、20 世 纪 80 年 代 C、20 世 纪 90 年 代 D、21 世 纪 初
  • 13. 杰出的历史人物虽不能改变历史,却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巨大的作用。与下列历史人物关联的共同主题是 ( )

     图 1 圣女贞德                 图 2 亨利八世                      图 3 拿破仑

    A、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宗教改革推动西欧近代化 C、近代西欧民主意识的发展 D、西欧封建专制王权的强化
  • 14.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这个“里程碑”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B、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C、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D、开创了以国际会议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 15. 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如积极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下列史实能够为其提供依据的有 ( )

    ①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  ②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③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④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雅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督查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 B、议事会负责审理多数案件 C、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的出现
  • 17. 如图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在此地 ( )

    鸿

    使

    A、设置了护乌桓校尉 B、册封了怀仁可汗 C、加强了对南诏管理 D、实行了羁縻政策
  • 18.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
  • 19. 1950 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 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 5 个自治区、27 个自治州和 82 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 )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B、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D、践行“五个认同”的思想原则
  • 20. 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图中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汉代从①城市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②元代马可·波罗由②城市经海路回到威尼斯  

    ③宋代开辟了由③城市到达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A、 B、 C、②③ D、①②③
  • 21. 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传家集》是第一手史料,评价更加权威客观公正 B、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C、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 D、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 2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 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九品中正》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 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 年 6 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 但是得不到执行。“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982 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

    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以前各系统、各部门为主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1993 年 10 月 1 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也随之确立。

    ——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晚清科举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考试法》等法律文件确立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渊源,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该制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
  • 23. 近代国际法和外交制度源于西方,而现代中国的外交智慧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也纳体系不仅仅是一种体系和格局,而且还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国际秩序,也是当时欧洲政治家们尝试建立某种国际新秩序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来看,确立了“正统”和“补偿”原则;2、从保障这些原则实施的机制来看,建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以及 1818 年 9 月的亚琛会议中法国的加入形成“五国同盟”, 欧洲协调得到加强,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商讨有关共同利益问题的磋商机制;3、从力量框架上看,形成了五国共同支配欧洲的国际关系”。

    ——张丽东、章前明主编《当代国际关系概论》

    材料二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中国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立场和地位

    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直以来,国际法长期处于西方主导之下,中国等亚非国家被这一体系边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改变这一格局的一次尝试,它提出了代表亚非国家观念的国际法

      新思维。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仅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简单重复,而是选取了一些方面予以强调,表明了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同各国交往的基本出发点和总体思路,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法律制度建设的基调。

    ——摘编自何志鹏、孙露《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

    材料三 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

    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世界多极化、经

    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摘编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维也纳体系的特征。结合所学简述维也纳体系对国际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法制意义,结合所学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的外交方针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出怎样的外交布局?结合所学,简述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所贡献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智慧。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决狱”是汉代士大夫创造的一种司法模式,在遇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疑难案件或依成文法律判处则有悖常理的案件时,司法官直接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伦常大义来决断,故称“春秋决狱”。“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汉初大儒董仲舒,通过下面案例,可见“春秋决狱”之一斑。如:“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这是一个关于儿子为援救父亲而误伤父亲应否视同殴打父亲的“不孝”罪行加以重惩的疑难案件,董仲舒援引《春秋》之义认为某甲没有殴父之心,故不应追究。 

    ——摘编自范忠信、陈景良主编《中国法制史》

    阅读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