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列各图所示: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材料一所示的两幅图片反映了近代民主革命中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实现了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跨越?(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工业经历了一波长达10年左右的较快发展期。中国现代工业在1914—1920年的总平均增长年率为13.8%,其中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有发展,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大型工商业企业集团的出现,据统计,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公司,1920年比1912年增长了2.5倍。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各地已有不少以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小组名义出现的,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的共产主义团体。在这些团体联合组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过程中,革命成功之后正在广泛寻求盟友的苏俄给予了大力支持。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1920年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
3、1981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中国在这一代生活于台湾的年轻人而言,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名词,不管是地理环境的隔阅或生活模式的相异,都无法改变历史与血缘关系。”这( )A、凸显了台湾同胞的民族国家意识 B、表明“一国两制”成为两岸共识 C、说明谈判是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 D、促使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
4、1972年,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这表明( )A、新中国开始登上了国际舞台 B、新中国迎来首次建交高潮 C、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5、1939年9月美国记者斯诺(EdgarSnow)在采访毛泽东时问道:“国共两党关于抗战政治基础的解释,似乎存在着一些差别。共产党一再着重指出,统一战线是抗战的政治基础。但是,这种说法在国民党的文献上和言论中却没有什么地位。”这表明( )A、国内阶级矛盾已经消解 B、国共双方利益趋于一致 C、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D、中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
6、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防止宰相专权 B、广开天下言路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
7、唐代外来人才颇有发挥余地。波斯王子卑路斯在唐朝担任左威卫将军;新罗人崔致远唐僖宗年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大食人李彦升在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成为翰林院学士;越南人姜公辅进士及第,授同平章事。这反映了唐代( )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
-
8、隋唐盛世·治国智慧(1)、材料一

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2)、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
9、春秋战国·变革之会。
材料一 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兴起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周代,士是贵族阶层的一员,他们接受教育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少部分的士跻身于卿大夫的阶层,大多数人则降入庶人的行列,成为士农工商的一分子,这是士人的主要来源。此外,王官下降、庶人上升也增加了士人。士人既在本邦国“学而优则仕”,也在各诸侯国之间流动“仕无定主”。随着君主对于士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逐渐盛行。
——据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整理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依据材料一,概括士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士人兴起”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
10、以下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史实和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
11、某校组织研学活动,寻觅南宋初年的抗金将领的故事,应参观( )A、河南省新乡市陈桥驿 B、河南省濮阳市澶州城 C、浙江省杭州市岳王庙 D、北京市东城文丞相祠
-
12、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在③完成国家统一 B、东周从①迁都到② C、④在东晋南朝时期一直是南方政权都城 D、宋太祖在②“杯酒释兵权” -
13、由下图可以看出隋唐科技( )
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 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 -
1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描述,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②“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
15、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下列诗词能佐证此结论的是( )
①奔波往复为凿空,促进交流万世功。②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③甥舅和盟长庆年,碑文镌刻立西天。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6、唐贞观五年(631年),皇太子举行冠礼,因“恐妨农事”,唐太宗不顾礼部官员的极力劝阻,改变了阴阳家所择日期,将冠礼的日期由春耕大忙的二月,改为秋后的农闲时期。唐太宗还将保证农时作为一项规定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这表明唐太宗( )A、善于虚心纳谏 B、倡导戒奢从简 C、强调依法施政 D、强调民本思想
-
17、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A、鼓励民众经商 B、倡导工商皆本 C、反对君主专制 D、重视农业生产
-
18、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
19、以下中国古代有关君主的各种言论,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
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A、②③①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
20、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