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官府放松了对思想的控制 C、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 D、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瓦解
  • 2、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富民》中认为,“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等并非一般农民副业,而是“操一金之资,可致百金之利”。由此可知,唐甄(    )
    A、轻视农副业的生产发展 B、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 C、批评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倡导农副产品的商业化经营
  • 3、明朝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说道:“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内阁的权力通过票拟体现 B、朱元璋设置了内阁机构 C、内阁属于中央的行政机构 D、内阁大学士掌管决策权
  • 4、以下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史实和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汉武帝推行“初算商车”(商贾拥有车船者须缴纳车船税)和“初算缗钱”(对商贾积存的现钱课税)

    有利于汉朝工商业的发展

    B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C

    唐两税法规定“资产少者其税少,资产多者其税多”;地税则按亩征粟,土地多的纳粟多,土地少的纳粟少

    抑制了唐朝的土地兼并

    D

    宋高宗上谕曰:“市舶(海外贸易)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带来了宋朝农业的发展

    A、A B、B C、C D、D
  • 5、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下诏在各地修建孔庙,此后辽朝境内的“华夷”都共同尊孔子为“大圣人”;西夏开国君主元昊把《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翻译为西夏文。辽和西夏的这些做法(    )

    ①结束了辽、西夏与宋的并立局面    ②造成了不同民族地区的矛盾激化

    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北宋开国之初,就对地方官实行任期制,通常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在任满之后,官员必须离开任职地,回京师重新参加新职的选任。地方官员任期制的实施(    )
    A、导致古代贵族政治结束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源于王安石变法的首创 D、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 7、下图为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描绘的是敦煌地区的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其可以用来研究唐代(    )

    ①绘画艺术        ②河西地区的治理

    ③车马仪仗        ④中央官职的设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朝 B、汉朝 C、西晋 D、唐朝
  • 9、《唐摭言》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10、孝文帝迁都中原后,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上述措施的影响是(    )
    A、加快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开始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性 C、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D、削弱了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
  • 11、西汉司马迁认为:“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他肯定了秦朝的(    )
    A、世袭制 B、“焚书坑儒” C、中央集权制 D、严刑峻法
  • 12、有同学在学习某一时期历史时,绘制了思维导图(下图),这一时期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汉时期 D、魏晋隋唐
  • 13、《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021年,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葬遗址新出土了刻有“太保(召公)墉(筑城)燕”的青铜卣。由此可知(    )

    ①铭文印证了《史记》记载    ②青铜卣铭文实证北京建城历史

    ③燕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④召公通过修建城墙对抗商纣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劳模归来》 (宣传画,1951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戴维·利文斯顿是英国著名的探验家。1841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当时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妨碍了传教活动的开展,为此,利文斯顿设计了铲除奴隶贸易的方案:“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供应欧洲工业品,奴隶贸易就无立足之地。……只需开辟一条从海岸通入内陆的商道,这个方案便可实现。”为铲除奴隶贸易,1853年后他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开拓了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他说:“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当时非洲内陆还鲜为人知,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和致命的疫病令人望而生畏。在1853~1873年间,他三次深入非洲内陆,行程29000英里,勘查地域达100万平方英里。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人们称他为横越非洲第一人。《泰晤士报》将利文斯顿的旅程描述为“当代最伟大的地理探索之一”。1855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利文斯顿“金奖”。1857年,利文斯顿出版的《南非传教士旅行与研究》成为畅销书,并获得巨大名声。同年12月,英国政府和海军部为他制定了一项庞大的计划,支持他努力结束赞比亚的奴隶贸易,并承诺通过基督教和商业开放该地区。

    ——据何一宁《非洲内陆探险与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说明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引发英国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从影响角度谈谈你对利文斯顿非洲探险的认识。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禾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二卷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二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16—18世纪初英国市镇发展的影响。
  • 17、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据此可知( )
    A、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 B、非洲文明衰落是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 C、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 D、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
  • 18、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 )
    A、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B、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D、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 19、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
    A、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 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 20、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大多担心修建铁路将分散客流,威胁其邦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即便是当时德意志经济领头羊的普鲁士君王,也不愿意民众与自己享受同等速度的出行待遇。这主要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
    A、政治形势不利于工业化进程 B、君主专制的色彩浓厚 C、地理环境影响近代交通发展 D、各商业中心竞争激烈
上一页 507 508 509 510 5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