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二 ……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材料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下列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祖国建设的辉煌历史。
影片

建党伟业

建军大业

建国大业

我和我的祖国
剧情介绍
该片演绎了1911年至1921年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该片讲述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该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该片演绎了“开国大典、香港回归、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等7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的具体表现。(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3)、请结合材料三影片所反映的历史现实,提炼影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或价值追求)并加以说明。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
3、观察下列两幅地图,其反映的历史主要特征( )
金、南宋并立形势图 清朝形势图
A、中国疆域基本定型 B、中央集权不断巩固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D、封建社会走向顶峰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政权面临的问题。(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中“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 -
5、【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农作物的种类增多,江南……此时有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在冶铸技术上,使用水排鼓风,采用灌钢法,类似近代的“渗碳”技术。造船技术在吴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输、作战的船舰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载重万斛”。制瓷和造纸业也有很大进步。建康、江陵、成都、番禺、会稽、吴郡、都是著名的都市,建康“贡史商旅,方舟万记”。“草市”、“军市”、“夷市”星罗棋布,东晋南朝的商税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江南开发的原因。 -
6、明朝中期,宦官由“止可供洒扫”逐渐走向政治前台,不仅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以致诞生了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明朝皇权逐渐被架空 B、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 C、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7、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曾对群臣说:“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清晨开始,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之后又工作到太阳落山。”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
8、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
9、宋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人们在职业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自由,“今民无以为生,去为商贾,事势当尔”“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入于工商”。这反映出宋朝(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B、社会控制较为松弛 C、小农经济出现瓦解趋势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10、唐朝时期,国子监招收了大量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唐政府不仅允许这些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还对其学习时间予以宽限,如监生九年不能毕业者,要"追解,其学籍,新罗、日本留学生可分别延长至十年和二十年。这反映了唐朝( )A、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 C、科举考试并没有身份限制 D、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
-
11、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 )A、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
12、南朝梁武帝萧衍深谙儒释道三教,在他禅代南齐后,宣布不再侍奉道教,发愿信奉佛教,并下诏要求 “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人正”,皈依佛教;其诸子萧统、萧纲、萧绎等与名僧交往也日益频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佛教已成为国教之一 B、君主意志决定了社会思想 C、三教合一局面已形成 D、儒道思想受到了佛教冲击
-
13、汉武帝实行的经济措施中起到平抑物价作用的是( )A、均输平准 B、币制改革 C、盐铁官营 D、征收财产税
-
14、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主张为政以德的礼仪派”“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主张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兼爱的反战派”。下列正确对应该描述的是( )A、儒、道、法、墨 B、儒、墨、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金本位制度的实施,使得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了稳定的币值,为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初步一体化。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金本位制度受到严重冲击,战后虽有短暂恢复,但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彻底崩溃。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其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
——摘编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全球金融市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金本位制度确立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亚非拉国家参与世界贸易的影响进行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入,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新的社会福利观念。在梁启超、严复、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倡导下,西方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理念逐渐被引入中国。清末民初,政府开始尝试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医院等福利设施。这些设施不仅提供物质援助,还注重对受助者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一些新兴的公益组织,如妇女解放协会、儿童福利会、公共卫生促进会等,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这些公益组织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推动了社会福利观念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
——据林琳《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探析》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西周时期的宗族制度开始形成,兼具家族自治与国家治理的功能。到了明清时期,政府通过法律加强了对乡村的统一管理,职责更加明确,国家权力进一步深入到乡村基层。这一时期标志着从宗族制向保甲制的转变,从家族自治向官方控制的过渡,宗族自治功能逐渐减弱,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加强。到民国时期,宗族制度进一步转变为官僚制度,保甲对乡村的控制更加严格,乡村自治的特征逐渐消失。
——据张华、李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路径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慈善事业有何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 -
17、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是计算机和软件产业,取得了显著的领先地位。1979年,欧共体启动了“尤里卡计划”,旨在促进欧洲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与创新,以应对美国的科技竞争。这反映出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商业竞争( )A、聚焦高科技竞争加剧了欧美对立 B、力争加强国内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C、加深了欧美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度 D、实质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争
-
18、21世纪初,中国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据《人民日报》报道:“政府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同时简化了企业注册和审批流程,降低了创业门槛。此外,政府还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些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C、促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
19、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商业贸易和金融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跨国公司的数量已超过8万家,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形成了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由此可见( )A、资本输出旨在建立全球供应链 B、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D、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
20、20世纪初,一位中国商人记录道:“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环境的逐渐改善,一些民族资本家开始尝试在金融领域进行创新,如设立银行、钱庄等金融机构,以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些金融机构不仅为民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金融势力的渗透。”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的短暂春天 B、币制改革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C、外国金融势力在中国的影响力减弱 D、时代发展提供救亡图存的不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