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从急递到快递

    材料 一   急递铺是中国古代政府信息传递机杓,又有急脚递、斥埃铺、摆铺之称。宋朝战 事频繁,以之“递军书与他文书之最急者”。金朝规定“非军期、河防”不用急递。元朝规定, 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不得央带私货。明朝急递铺“接送公文”,铺兵 “昼夜须行三百里,稽留三刻笞二十”。清末铁路出现,“各省已设有电报,各处亦巳畅行轮船”, 依赖人力、畜力的急递铺、驿站等走向长落。

    材料二  我国经营快递业务的国营、民营企业由邮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情系万家,信 达天下”“人民邮政为人民”等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理念。据统计,2006年中国快递企业业务量 为10.6亿件,2012年增至56.9亿件,到2021年达1083亿件。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急递与快递的区别。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快递业务量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 2、区域 · 东亚

    材料一  韩国高中自2012年开始实施东亚史教育,在其教科书中,将古代东亚确定为文化图,这是与日本学者提出的“东亚世界论”相似的观点。东亚的文化要素包括了汉字、儒学、 佛教、律令等。
    材料二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1885年,日本著名媒体《时事新报》上发表的《脱亚论》一文写道:“国中朝野无别,万事皆独采西洋近时之文明,不唯脱日本之旧套而已;在亚细亚全洲之中,新立一机轴,所以为主义者,唯在脱亚二字。为今日之谋,我国不可犹豫,以待邻国(指中国、朝鲜)之开明而共兴亚细亚;宁脱其伍,与西洋之文明国共进退。”

    材料三  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2005年)中写道:“东亚有悠久的友好交流的传统,出现过许多为了光明的未来而跨越国境努力的人们。我们应当继承过去时代的积极面,而彻底反省以前的错误。应当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建设更加和平与光明的未来。为了和平与发展,我们通过学习东亚的历史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

    2024年5月《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指出:“文化是连接三国人民的桥梁。” 阅读上述材料,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3、探索与发现

    材料一

    年份

    作者、作品及主要内容

     

    1545

    卡蒂埃出版《两次新法世西航竹与发现记略》,记栽了他在今属加拿大的组 芬兰岛、圣势伦斯湾、魁北克等地航行的经过及发现

     

    1563

    加尔维奥的《世界的发现》出版,介绍了迪亚士、哥伦布、达 ·伽马、麦哲 伦等就海容的岌现

     

     

    1855

    华菜士发表《论控制新物种岌生的规律》,利用其考察发现,研究生物演化 的规律。他提出,地理地貌及生命体的地理分布是多次变化的结果,新物种 的诞生与预先存在的关联物种密切相关

     

    1859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以其在南美海岸航行考察的自然地理、动植物及 人种等发现为基础,系统论证了物种的起源与进化理论

     

    1861

    梅因出版《古代法》,提出人类社会形态最初是父系社会,由专制族长统治, 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

    1861

    巴霍芬出版《母权论》,提出人类社会形态最初不是父系社会,而是母系社会

     

     

    1877

    摩尔根出版《古代社会》,结合对印第安部落的实地考察,提出人类历史的 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相同:生存技术决定婚姻家庭、政治制度和财产 观念等;人类经历蒙睐、野蛮、文明三个阶段,从血缘氏族发展到国家

     

     

    1884

    恩格斯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马克思对摩尔根的研究笔记 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提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等不是从来 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国家必将消亡

    材料二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 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

    (1)、归纳材料一中的探索与发现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提取唯物史观的一个观点,简要说明其内涵,并运用外国历史重要史实加以阐释。
  • 4、点评AI  (人工智能)
    1903年江西乡试有一道考题如下:

    保商之法,阻来货、奖外输,务令出口之货常多于进口。乃征诸英吉利自行平税之政,而商务大兴,其进出之差为负,而商利自厚,其故何欤?然则塞漏卮之说,果非计欤?试权其利害,以维商政策。

    某AI 平台作答:这道1903年乡试题反映了晚清面对西方经济冲击的探索。英国通过“平税”(自由贸易)实现商业繁荣,本质是以工业革命技术优势为基础,用开放倒逼产业升级, 形成出口>进口的良性循环。而中国“阻来货、奖外输”的保商政策,因缺乏现代工业支拌, 仅靠限制进口追求顺差,反而抑制本土产业竞争力(如土布难敌洋布),导致“塞漏卮”沦为被动防御。考题揭示经济政策需匹配生产力水平:英国以实力换优势,中国则陷入“管制依赖”。 它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传统经济治理的反思,试图借鉴西方经验推动“商战自强”,但受限  于体制僵化与工业基础薄弱,终未能突破“中体西用”框架,成为近代化转型困境的缩影。

    结合所学,对AI 的作答加以点评。

  • 5、舌尖上的历史

    北宋时期,北方人以菜、麦为主食,“南人罕作面饵”。京师(今开封)既有北食,又有南 食、川饭店,“以备南人不服北食者”。起初京师人“未尝食规蛤”“以为珍馍”,而后“士人稍 稍食之,蚬蛤亦随而增盛”,酒肆的菜肴有炒给蜊、炒蟹等。

    南宋时,北方“流寓之人”遍布南方各地。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规模“不减淮北”:“饮食 混淆,无南、北之分”。在临安,“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今开封)人”;有百姓“世以锡海蛳为 业”,酒肆常备有“生蚶子”“蚶子辣羹”等小菜。近年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还出土了长途贩送而来的海鲜遗存,如中华拟蟹守螺等。金朝在招待南宋使者时,宴饮既有燥子份、肉油饼等汉 人食物,也有肉山等女真传统美食。

    到了元代,“西城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世人“无此疆彼界” 之分。当时的生活百科书籍,既存录了中原和江南食物,如水滑面、馄饨、馒头、烧饼、包子  等,又有女真挞不刺鸭子、女真肉羊麋、高丽粟糕、四回酸汤、回回卷煎饼等。

    (1)、宋元时期饮食文化有哪些变化?依据材料加以概括。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历史背景。
  • 6、结合所学,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额中所占比例(%)

    ①发达国家忽视科技产业创新         ②新兴经济体制造业迅速发展

    ③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向外转移         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7、1971年,苏联科学院与美国科学院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并达成共识,建造新的太空装备,探索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1975年,两国宇航员在太空开展“阿波罗号”与“联盟号” 飞船的兼容性实验,并进行了太空救援演练。这表明当时(   )
    A、美苏在科技领域建立起同盟关系 B、美国暂时放弃“战略防御计划” C、美苏太空合作宣告军备竞赛结束 D、冷战并未阻断美苏的科技合作
  • 8、822年,研究古埃及语言文字、历史、艺术等内容的埃及学诞生于法国。1869年,埃及 本土学者倡议创办了古埃及语学校。几年后,因时任埃及文物局局长的法国人马里耶特打 压,学校被迫关闭。1910年,埃及本土学者推动教育部在高校设立了埃及学部,后来又受到法国把持的文物局打压而撤销。由此可见,埃及学(   )

    ①促进欧洲文化的重构                ②客观上利于埃及民族意识觉醒

    ③在本土发展举步维艰                ④导致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崩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9、1290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颁布《土地买卖法令》,禁止以再分封的方式转让土地,规定自由人持有的土地买卖自由,但购地者要承担土地附着的原有封建义务。这一法令(   )

    ①意在保护封建领主利益              ②加重了农奴的经济负担

    ③冲击了英国的封建制度              ④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0、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在亚历山大城修建了缪斯宫、图书馆、动植物园等。动物园里有许多外来的动物,包括阿拉伯绵羊、印度大象、巴克特里亚骆驼、叙利亚棕熊、 希腊白熊、黎凡特狮子等。这些举措(   )

    ①有助于托勒密王国的科学研究       ②推动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③印证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④加速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11、2007年,中国外交部领事司领事保护处升格为领事保护中心,负责海外公民、机构安全 和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政策指导和统筹协调。2014年,外交部开通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 应急热线,全天候、零时差、无障碍地向海外中国公民提供领事保护与咨询服务。这些举措(   )

    ①保障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②建立起了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③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2、下表为北京市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的定位。由此可知(   )

    1953年

    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强大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的中心

    1993年

    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2016年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①北京城市功能因城市的扩建而扩大   ②首都地位决定了北京城市战略定位

    ③北京不再承担经济引领的重要职能   ④北京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广泛和重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13、1944年,美国驻华外交官向美国政府报告,延安“经济情况有显著进步,人民以独立自发 之传统,耕种其田地。鼓励私人投资,提高生活水准,减低赋税。比之国民党地区,高下至明,无待赘言”。这表明(   )
    A、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取得成效 B、国统区已经形成了第二条战线 C、美国准备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 14、“代表群众的利益,由你罢免和选举,不是讲威武,不是讲成武,人人都能监督这政府。 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这政府靠咱们一致来拥护。”这段革命吹谣意在(   )
    A、宣传武装夺取政权的紧迫性 B、号召苏区群众参与政权建设 C、歌颂边区的“三三制”原则 D、展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成效
  • 15、“太平军之起,固宗教上之逼迫使然,实则亦非真因……予意当时即无洪秀全,中国亦必 不能免于革命。设有人以耶稣教之关系及清政府之操切,为……革命之原因,则其所见浅 陋实甚。恶根实种于满洲政府之政治,最大之真因为行政机关之腐败,政以贿成。”此言 意在说明(   )
    A、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宗教没有关联 B、清廷腐朽统治是农民革命动因 C、没有洪秀全就不会发生农民起义 D、内部腐败导致太平天国的失败
  • 16、乾隆初年,白银是核算赋税的标准,官方规定收税时1000文铜钱兑换1两白银。直隶永 平府征收赋税时,以铜钱代替白银。但当时市场上“钱价昂贵,民间交纳钱文,比之完纳 银两,为费较重”。为此,乾隆皇帝命令直隶总督,民间缴纳赋税时,“银、钱听其自便”。 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赋税政策的调整(   )

    ①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受到了货币政策的影响

    ③兼顾财政收入与社会稳定           ④旨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17、吐鲁番出土一件贞观年间由中央逐级传递 到地方的敕旨文书,部分内容见右侧示意图。这反映唐初(   )

     

     

     

     

     

    效旨如右'牒到奉行。

     

    尚 书 省

    安 西 都 护 府 主 者 : … …  敕 旨 连 写 如 右' 牒 至 准 效

     

    都 护 府

    交 河 县 主 者 : … …

    ①文书行政推广到了西域

    ②尚书省是政令决策机构

    ③安西都护府下设县管理

    ④加强了与吐蕃间的交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8、“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自尔渐久,人安其业……虽无本 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这一 建议有利于东晋政府(   )
    A、鼓励流民返回原籍 B、增加赋役强化管理 C、提高寒门政治地位 D、编制黄册管理户籍
  • 19、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 20、《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考古工作者在秦咸 阳城北部发现两处建筑基址,结合在此出土的楚国和燕国形制的瓦当,推测此处曾有仿照 两国形制建造的宫殿。这体现(   )

    ①秦国统一进程促进了文化交流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便利了交通

    ③考古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④当时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