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1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廿四)晚19时,我国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将完成第一次地月成像,完成下面小题。(1)、嫦娥二号近距离探月并获取月貌信息的技术属于"3S"技术中的(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GPRS技术(2)、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半个月之后,北半球可以看到的月相是( )A、
B、
C、
D、
-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漠河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北麓的山中峡谷地带,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县级市。这里气候寒冷,夏季多雾,兴安落叶松茂密,沼泽湿地面积广大,多年冻土层广泛分布。研究表明,与100年前相比,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已北移20~30km,漠河地区多年冻土持续退化,在山体斜坡和相对较高地区,冻土的融深加大、原始湿地萎缩;大量融水向低洼地区聚集,新生湿地扩张,破坏了植被的生长环境,大片兴安落叶松倾倒、死亡。
材料二 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二氧化碳,并通过分解和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影响了全球碳循环过程。
材料三 图示意漠河市位置、河流与湿地分布和额木尔河某河段景观。
(1)、分析漠河市夏季多雾的原因。(2)、判断近百年来漠河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土壤和植被的影响。(3)、分析漠河湿地的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 -
3、下图为我国40°N某城市小区的某栋楼房平面示意图,阳台均安装玻璃防护栏,北楼单元住户在图示阳台位置栽种了一盆花卉盆景,秋冬季时,住户把残花落叶覆盖在盆景的土壤上,以增加土壤肥力。据此完成小题。
(1)、冬季晾晒衣物时,晾晒效果最好的阳台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某晴天,该城市昼长为14小时,日落时太阳方位角(指由正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计量的角度)为292°,阳台②的盆景被阳光照射时间最接近( )A、60分钟 B、82分钟 C、88分钟 D、100分钟 -
4、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使澳大利亚大气活动中心的势力、位置、性质发生季节变化。下图为某日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等压线推测,该日最接近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 )A、清明 B、小暑 C、秋分 D、立冬(2)、甲、乙、丙、丁四地( )A、图示时刻,丙地天气晴朗干燥 B、图示季节乙地气候干燥少雨 C、甲地气压值可能为1036hPa D、丁地附近的锋是冷锋且逆时针移动 -
5、林线是指高度大于5米且冠层覆盖度大于30%的茂密森林分布的海拔或纬度上限,树种线是指树种个体分布的海拔或纬度上限。树线位于林线和树种线之间,指高度大于2米的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或纬度上限。林线和树种线的交接地带被称为树线过渡带,过渡带内以树苗为主。色季拉山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西北侧,近200多年来,色季拉山树线过渡带内树苗数量有较明显增加,但树线位置波动不明显。图1示意树线过渡带结构,图2示意色季拉山地理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监测色季拉山近十年树线变化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 B、RS C、GNSS D、GPS(2)、近200多年来,色季拉山树线位置波动不明显的原因最可能是( )A、高山带成土速度较为缓慢 B、雪线与树线海拔差距大 C、树线过渡带内冻土分布多 D、生长期内低温冻害多发 -
6、云下二次蒸发,是指雨滴从云底降落至地面时,经过不饱和空气时发生的蒸发现象。此蒸发现象会减少降水中过量氘值(过量氘值变化能指示云下二次蒸发量的大小),蒸发量与气温、相对湿度和下垫面等因素相关。下表示意祁连山区某流域四个采样点(5~9月)过量氘值随海拔的变化。随着海拔的降低,甲、乙、丙三地云底和地面过量氘值表现出较为统一的变化趋势,但在丁地发生了异常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采样点
当地海拔(m)
云底过量氘值(%)
地面过量氘值(%)
甲
3600
40.01
19.72
乙
2721
40.14
13.17
丙
2390
65.74
10.23
丁
2097
43.35
13.90
(1)、四个采样点中,云下二次蒸发量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云下二次蒸发量越大,说明( )A、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B、气温高、相对湿度大 C、气温低、相对湿度小 D、气温低、相对湿度大(3)、导致丁地采样点数值异常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表坡度大 B、水域面积广 C、冻结面积大 D、植物蒸腾少 -
7、南太行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东侧是大断裂带,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则是绝壁林立、山峰巍峨的太行断崖;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泉水众多,有“华北地下水库”的美称。下图为南太行地质与地貌典型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太行山的构造地貌类型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2)、林州盆地所处断裂带发生的时间是( )A、石灰岩与河流沉积物之间 B、红色嶂石岩与石灰岩之间 C、古老嶂石岩与红色嶂石岩之间 D、泥沙碎屑与河流沉积物之间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略图。

材料二:某地质研究团队在阿里地区和热觉茶卡地区采样考察,分别发现了距今3.85亿年前生物礁(主要由海绵、层孔虫还有珊瑚组成)和距今2.52亿年前的煤层。图2为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简图,图中的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材料三: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于高山区,具有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山体稳定性较差且地震频繁,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区。图3为西藏滑坡、泥石流个数与各月降水量分布图。
(1)、阿里地区发现的生物礁化石形成于(地质年代,填代号),指示藏北地区当时为环境,热觉茶卡地区的煤层主要是由植物形成。(2)、金沙江流域河谷多呈(填形态)字形,该河谷的特点是 , 其形成主要是受(填外力作用)。因地势落差 , 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建成梯级水电站,但水能归根结底来自。(3)、塔里木盆地中的聚落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填地貌)上,其成因是(填外力作用),盆地内部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强烈,常见等风积地貌,可以借助(填地理信息技术)对风沙活动进行监测。(4)、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部,主要集中在(填季节),并分析泥石流在该季节多发的气候原因。(5)、泥石流发生时,可以采取的正确避灾措施有、(填代号),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①抓紧顺着沟谷往下跑;②可躲在沟谷大树上等待救援
③向沟谷两侧高低躲避;④乘车时遇泥石流要弃车逃跑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年暑假,浙江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开展了“重走丝绸之路,感受自然之美”的野外研学旅行。同学们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考察成果。图1为本次研学路线示意图。

第一站:西安。7月15日,同学们乘大巴往北,到达黄土高原腹地,被大自然的杰作震撼了。黄土高原地貌以地面破碎、沟谷众多为主要特征。黄土沟(谷)间地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地,黄土墚为长条状的黄土高地,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它们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1)从成因角度讲,黄土高原属于________地貌,沉积物颗粒由西北向东南变________(填“粗”或“细”)。形成塬、墚、峁的外力为________,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从土质和植被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________。
第二站:吐鲁番。7月18日,在去吐鲁番盆地的路上,同学们参观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并从地理角度重新认识了《西游记》中的“流沙河”(它不是一条河,只是一片“莫贺延碛”大戈壁)。
(2)“莫贺延碛”形成的外力作用为________,请列举与其成因相似的两例地貌名称:________、________。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气象条件有________。
第三站:喀什。7月23日,同学们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用手中的画笔绘制了一处地貌景观图(图2)。
(3)图示地貌名称为________,描述其形态特征________。

第四站:意大利阿尔卑斯山。7月27日,同学们登上阿尔卑斯山,领略了冰川地貌。
(4)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分类,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属于________冰川。该山区冰川地貌广布,其中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的围椅状凹地,地理上称之为________。
第五站:海南岛。7月30日,同学们登上海南岛,考察了多种多样的海岸地貌。图3为某一同学拍摄的海岸风景照。
(5)图3中海岸为________(填“基岩”或“淤泥质”)海岸。岬角处容易形成海蚀柱景观,结合图4描述其形成过程________。

(6)本次研学中,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有( )
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
A. 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
10、下图为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地壳张裂 C、重力坍塌 D、流水溶蚀(2)、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A、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B、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地表水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D、地貌景观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 -
11、和若铁路西起和田,东至若羌,穿行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沿线可见众多的灌丛沙丘(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而形成的沙丘)。下图为和若铁路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灌丛沙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分布在绿洲的边缘 B、该区域出现土地退化 C、植被高大,根系发达 D、该区域降水不断增多(2)、和若铁路建设过程中风沙治理的有效措施有( )A、大规模植树造林 B、设置草方格沙障 C、设置高立式沙障 D、设置石方格沙障 -
12、2023年,在浙江省安吉县发现了一种古生代节肢动物化石——安吉古鲎,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板足鲎类动物。关于安吉古鲎所在的古生代说法正确的是( )A、后期是重要的成煤期 B、我国结束南海北陆局面 C、早期是重要的成铁期 D、欧亚大陆雏形基本形成
-
13、诗句“暮伴新月宿,晓随残月行”中对应的月相位于图中(箭头表示自转和公转方向)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
14、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低4℃~7℃,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下图为地质年代气温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①期间高纬地区大陆冰川面积缩小 B、②期间高纬地区沿海峡湾地貌广泛发育 C、③期间中纬地区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 D、④期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大量淹没(2)、在研究冰川的过程中,可运用( )A、BDS模拟冰川移动 B、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GIS测定冰面温度 D、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
15、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 B、是形成化石能源的能量来源 C、为生物生长提供能量 D、只能直接使用,不能储存
-
16、位于海南万泉河出海口的玉带滩,是世界上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玉带滩前不远处有处“圣公石”(由多块黑色巨石组成的岸礁),屹立在南海波浪之中,状如垒卵。下图为玉带滩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圣公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海浪沉积(2)、图中玉带滩形成的相关过程有( )①河流沉积②风力沉积③海浪沉积④海浪侵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17、风蚀坑是草原地区土地沙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风蚀坑一般深5-10米,宽度可达上百米。其长轴方向一般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且在坑后多发育积沙区。下图为风蚀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图中风蚀坑成因相似的是( )A、沙丘 B、海滩 C、戈壁滩 D、河漫滩(2)、关于图中风蚀坑说法正确的是( )A、坑底到丘顶沙粒粒径增大 B、风蚀坑持续变深 C、甲侧的沙粒粒径比乙侧大 D、丘顶会不断升高 -
18、受持续性降水影响,浙江某水库于2024年6月24日晚开启多孔泄洪。有网友拍摄到一江两色,显现“鸳鸯锅”奇观(图1)。图2为该区域水系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鸳鸯锅”景观出现在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2)、推测河水中泥沙的主要来源是( )A、水库库底沉积的泥沙 B、流域内暴雨侵蚀的泥沙 C、上游阶地裸露的泥沙 D、上游河漫滩裸露的泥沙 -
19、牛轭湖是广泛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河流地貌,是弯曲河道发生裁弯取直后的遗留河道,经历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封闭浅水湖泊。下图为三种形态牛轭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三种形态牛轭湖形成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A、月牙形、U形、Ω形 B、Ω形、U形、月牙形 C、U形、月牙形、Ω形 D、Ω形、月牙形、U形(2)、关于图中河流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含沙量较大 B、河流下蚀作用强 C、水位季节变化大 D、河岸的限制较多 -
20、暑假期间,我国某地理研学小组前往云贵地区考察当地典型地貌,途中偶遇一处滑坡体阻挡前进方向,工作人员正在抢修。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四幅图中,属于此次研学途中拍摄的是( )A、
B、
C、
D、
(2)、云贵地区夏季滑坡多发的原因是( )A、地表物质疏松 B、山体坡度较大 C、暴雨天气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