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并规定所有度量衡由国家统一监制。这一措施(     )
    A、导致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D、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2、下图中的文物是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龙骨”,龙骨上刻有符号,经学者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我们把出土的商代和西周类似文物统称为(     )

    A、耒耜 B、青铜器 C、甲骨文 D、“夏历”
  • 3、在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
    A、人文始祖 B、民族英雄 C、“大禹” D、万世师表
  • 4、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这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是因为城邦是由大多数人而不是极少数人加以管理......我们不但服从那些当权者,我们还遵守法律,尤其是遵守那些保护受伤害者的法律,不论这些法律是成文法还是未写成文字。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材料二:1688 年,资产阶级携手新贵族,以宫廷政变的形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1689年颁布法律,使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英国随之确立的政体更加民主,但该政体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帝制妥协的产物,具有不彻底性

    材料三:美国独立后制定的这部法律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形成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对世界上很多国家产生了影响。它还明文规定保留种族歧视的条款,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1)、材料一中的“大多数人”指的是哪一部分公民?
    (2)、材料二中“宫廷政变”史称什么?“使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始于哪一法律文件的颁布?该文献使英国逐渐形成了哪一政体?
    (3)、材料三中评价的是哪一法律文献?它有什么历史地位?
  • 6、现代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于这部法典,它也对以后人们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法律与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献。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 7、乾隆年间“居民相率垦山为垄,争种之以代米……山家岁倚之,以供半年粮……数十年来种之者日益多。”材料描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葡萄的引进 B、玉米的引进 C、战乱的破坏 D、专制的加强
  • 8、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具有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盛唐气象。

    政治之盛

    材料一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绘了唐朝不同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们分别被称之为什么?

    经济之盛

    材料三

    (2)唐朝时期,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

    文化之盛

    材料四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让异域文化与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人墨客们或歌颂壮丽山河,或描绘边疆风光,或抒发报国之志,或倾诉人生感慨。

    (3)“唐诗宋词元曲”,唐朝时期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有“诗仙”“诗圣”美誉的诗人分别是谁?
  • 9、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北到B,南至C。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 10、莫高窟兴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隋、唐、宋、西夏,而讫于元代。据此可知(     )
    A、佛教深入人们的生活 B、艺术创作手法多样 C、历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D、雕塑艺术长期发展
  • 11、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战乱不已
  • 12、“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水腥,流血川原丹。”杜甫这首《垂老别》描绘了这场动乱造成的惨状,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这场动乱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 1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中国历史上哪一位皇帝的描述(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14、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①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③营造东都洛阳,耗费人力   ④三征辽东,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5、下列诗句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持否定态度为主的是(       )
    A、“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16、下面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这篇特别报道反映了我国哪一领域的发展变迁(       )

    “一五”   (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   (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经济体制 B、对外交往 C、民主法治 D、党的建设
  • 17、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后,中国人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的藩篱。其中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三事件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粉碎“四人帮” D、四五运动
  • 18、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19、开展史料研习,应选择典型、可信、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史料。雷锋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研究雷锋精神的首选史料是(     )
    A、《雷锋精神读本》 B、《雷锋日记》 C、电影《雷锋》 D、《伟大战士》
  • 20、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号召军人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B、宣传国家实施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自豪感 D、鼓舞军民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