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习近平在2018年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动能,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这说明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落伍 B、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不能引领新时代经济的发展 C、第三次科技革命各领域相互渗透,将深远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发展 D、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才能体现其时代价值
-
2、“普林西普的左轮手枪在决定性的一天——1914年6月28日——发出的枪声传遍了全世界,枪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D、萨拉热窝事件
-
3、为了解释天空和地球上的运动物体的行为,他假设了一个神秘的力量—地球引力。他认为地球引力按照一种荒谬而令人欣慰的简单数学方程在空间发挥作用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的科学发现A、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B、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C、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D、为电动机的发明创造了理论基础
-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九年级的小明同学制作了美国内战的年代尺,其中横线处应填( )A、颁布《独立宣言》 B、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林肯当选为总统 D、萨拉托加大捷
-
5、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从印度进口大量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还以各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不尊重印度士兵的宗教信仰。这段话描述的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A、历史背景 B、起义过程 C、最终结果 D、国际影响
-
6、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材料三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盛行时之汴京市场形式已大改观:第一,随处皆有小卖行贩,交易并不限于市区。第二,随处街面,皆有商店酒楼旅舍瓦子(即戏场)之开设,场市分区之形式全不存在,第三,交市时间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竞通宵,皆有交市之行为。第 四,商店之开设,交易之举行,虽脱离市区地域之限制,然常有多数同业商店及多数同业贾贩之交市, 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点,称之为“行”或“市”。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有何目的?(2)、材料二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从对我国农业的发展 角度进行说明。(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汴京市场形式之大改观”的主要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农业发展的的认识。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历史学家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材料二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
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 被称为“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材料一或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8、制度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制度文明中,政治文明居于重要 的位置,它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进步具有迭代的更替性。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穆先生说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域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 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 弊,社会读书人少....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为了“中央方面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建立了怎样的 政治制度。并指出秦始皇是怎样“使地方紧密隶属于中央”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是什么?汉朝又是如何解决该措施所 带来的严重后果的?(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为了解决“社会读书人少”宋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
9、作为新国王威廉和玛丽登基的条件,“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用书面形式汇聚于一纸,而且作为人民与国王之间的“契约”出现,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这里的“重大意义”指( )A、强化了“君权神授”思想 B、终结了君主制时代 C、开启了君主立宪制 D、巩固了共和国制度的传统
-
10、“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 …… 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 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工业革命引起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C、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衰落 D、英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
1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选项中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陈胜吴广起义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B
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
改善了财政状况,出现了“文景之治”
C
西域都护的设置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
官渡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A B、B C、C D、D -
12、“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柔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念惰而效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以上内容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 )A、确立郡县制,论功行赏 B、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
13、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生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生产方式的变革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祖先崇拜的消失 D、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
-
14、历史遗迹、遗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下列历史遗迹、遗物反映的时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
-
15、中华民族的自信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开拓建设中来。下面是同学们以“树立自信,开拓未来”为主题开展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问题:
【任务一历史图片释读革命建设】
【任务二英雄不朽推进革命建设】
小李同学在“看电影、学历史”活动中,准备了以下材料
电影名:《杂交水稻之父》经典台词:“如果没有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支持,我的梦想就不会实现。”
电影名:《两弹元勋》经典台词:“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电影名:《铁人》经典台词:“为了国家永远不贫血,我们自己的血已经备下来了,已经烧热了。”
【任务三中国现代史大事记(节选)】
序号
时间
事件
①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②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③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④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⑤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⑥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任务一】的图片是我们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史料。请你对它们所属的历史时期进行正确的归类。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
时期:图四和图五。
(2)、根据【任务二】的三部电影的经典台词,概括三位英雄人物共有的精神品质。任选其中一部电影中的主人公,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要事迹。(3)、阅读【任务三】,选择两个或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结合两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6、实现民族独立并进行国家建设是中国人民重要的历史任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一次肩负着建国使命的时代盛会。毛泽东在大会上致词:“这一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宣布自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 建国初期,党根据实际情况,颁布法律,发扬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并集中力量治理了淮河和修建了荆江分洪、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等骨干项目,初步改变了旧中国江河堤岸年久失修、水患频繁的状况。各地还大力整修水渠塘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进行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后……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4万吨增加到16393.1万吨,增长44.8%。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保卫国家的安全,在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后,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正式开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
材料四 工业化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会议?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会议有何特点?结合材料说说“我们的工作”将推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2)、根据材料二,说说建国初期,党和国家是如何“发扬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的?材料二中,国家还进行了哪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材料分析,这些工程建设起到什么重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迅速展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的开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4)、根据材料四,指出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1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A、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的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C、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 D、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
18、“1953年暑假,中国高校按照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原则,把学校里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工作,据统计大约43%大学生被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各部门。”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A、土地改革成果需要巩固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文化大革命”急需人才 D、改革开放企业人才招聘火热
-
19、“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材料中的“它”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20、“近代中国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中国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下列属于我国现代第一批对外主动开放城市的是( )A、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B、深圳、珠海、广州、厦门 C、深圳、上海、汕头、厦门 D、深圳、珠海、汕头、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