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甲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科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吹笔套时发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小科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乙,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笛声的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选填“a”、“b”或“c”)。
  • 2、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舟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
    (2)、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 3、2007年经过测量发现国际千克原器质量减小了约50微克。若使用减轻的国际千克原器测量物体质量,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测量前后,被测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 4、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下同)。
    (2)、属于阴离子的是
    (3)、B和E 两种原子的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5、用化学用语完成下列填空:
    (1)、2CO 中 2 表示的意义
    (2)、 氯化钠
    (3)、 氩气
  • 6、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 7、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 8、宋代诗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噌吆如钟鼓不绝”,下列对“钟鼓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游人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 B、“钟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C、“钟鼓不绝”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钟声是由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
  • 9、每年5-6月,某地“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 10、如图,铅笔斜插在水中,看见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解释这一现象的光路是( )

    A、 B、 C、 D、
  • 11、某品牌的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SL(升)”字样。若这瓶油用去四分之一,剩下的油与原来的油相比( )
    A、质量和密度均减小 B、质量和密度均增大 C、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 12、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 13、2024年开年伊始,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 14、《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新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  其中C的化合价为 (   )
    A、+4价 B、- 4价 C、+2价 D、- 2价
  • 15、人生如三道茶,先苦后甜,最后回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胶杯中冰变味无穷。下列关于人体的感觉描述,错误的是 ( )
    A、人有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辣 B、人在感冒时,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会降低 C、痛觉的产生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从而产生味觉
  • 16、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H2SO4和CuSO4两种污染物。为测定废水中两种污染物的含量,给该化工厂提供污水处理的参考,某化学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取该废水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NaOH 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写出计算过程):

    (1)、 100g废水中含CuSO4的质量为多少?
    (2)、废水中 H2SO4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 17、在研究“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过程中,向装有200克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49克20%稀硫酸,边滴边搅拌,二者刚好完全反应。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
    (2)、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3)、查阅资料:已知酚酞溶液的变红色范围是pH在8.2~10.0之间。

    若硫酸滴到溶液颜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请在丙图画出此时烧杯中的相关离子的数量柱状图(乙图是反应前烧杯中的离子分布情况)。

  • 18、为了检测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这几位同学在烧杯中用浓度相同的盐酸与样品充分反应来进行实验测定,(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测定数据如下:

    实验

    甲同学

    乙同学

    丙同学

    丁同学

    戊同学

    取石灰石样品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加入盐酸的质量(g)

    10.0

    20.0

    30.0

    40.0

    50.0

    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g)

    19.0

    28.0

    37.0

    46.7

    56.7

    试回答: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里面,同学的石灰石样品完全反应。
    (2)、 10.0g石灰石样品最多产生克CO2
    (3)、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19、科学兴趣小组欲分离NaCl和 BaCl2混合溶液。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1)、加入过量Na2CO3溶液,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方程式是
    (2)、滤液A含有的阴离子是
    (3)、沉淀B表面残留少量滤液,需用蒸馏水多次洗涤,为了检验沉淀B是否洗涤干净,可向步骤②的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入的试剂是
  • 20、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制碱方法,被誉为“侯氏制碱法”,其反应原理为:

     NH3+H2O+CO2=NH4HCO3     NH4HCO3+NaCl=NH4Cl+NaHCO3

     2NaHCO3=Na2CO3+CO2+H2O

    (1)、下列是某同学对“侯氏制碱法”有关化学反应的一些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
    A、上述反应中,共有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B、“侯氏制碱法”制的不是碱而是盐 C、反应②析出 NaHCO3固体后, 溶液溶质只有 NH4Cl
    (2)、侯氏制碱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写出步骤Ⅲ的名称:;为了提升制“碱”的效率,步骤I和Ⅱ的气体分别是(填“A为NH3 , B为CO2”或“A为CO2 ,  B为NH3”)。

上一页 208 209 210 211 2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