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下列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一组是( )
①安史之乱 ②陈桥兵变 ③黄巢起义 ④王安石变法 ⑤靖康之耻 ⑥澶渊之盟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⑤⑥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①④②⑥⑤ -
2、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归类,有助于加强知识间联系。某同学在学习古代史时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归为同一类,其主要依据是( )A、都是古代民族交融 B、都侧重在经济交流 C、都属于古代中外交流 D、都加强东西方的联系
-
3、观察下列一段中国历史纪年表,属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的是( )
图 部分中国历史纪念表
A、秦、西晋、隋、元 B、西汉、隋、唐、元 C、秦、西晋、唐、元 D、西汉、西晋、隋、元 -
4、七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图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
图1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图2 唐三彩 图3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A、社会风气开放 B、海外贸易发达 C、社会经济繁荣 D、民族文化交融 -
5、以下是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平民出身的人入仕为官的比例。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
时期
东晋
隋朝
唐朝前期
北宋
北宋后期
比例
10%
17%
26%
46%
58%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文学形式的不断丰富
-
6、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
7、现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炀帝虽暴,其规摹之弘远,亦不可诬也。”他这样评价,是因为隋炀帝时期( )
①开创科举制
②完成国家统一③营建东都洛阳
④开凿大运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8、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是人口总量从增加(减少)到减少(增加)的转折点。读图,完成问题。(1)、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当一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②→③这种变化时,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是( )A、劳动力过剩 B、教育资源紧缺 C、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D、环境污染加剧
-
9、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水槛遗心二首·其一》中有一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场景。读古代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图,完成问题。(1)、有关诗中“此地”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图1古代城市景观图 图2古代乡村景观图
A、乡村,房屋密集 B、城镇,房屋高 C、乡村,房屋矮 D、城镇,房屋数量少(2)、若该地聚落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景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有( )A、鱼塘遍布 B、农田增多 C、商户林立 D、道路稀疏 -
10、北宋时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这一做法有利于控制了军队,但也削弱军队战斗力,完全不可取。
-
11、杜甫的诗作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
-
12、隋朝大运河的贯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
13、人类可以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
14、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8月最高,2月最低。
-
15、为了增强法治观念,理解权利义务,某校八年级(2)班的师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权利义务我知晓】幸福的一家人。
小彤是某中学一名八年级学生,她按时到校学习,因学习成绩优秀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她的哥哥在今年春季征兵中应征入伍;爸爸靠跑出租车为生,及时缴纳个人所得税;妈妈被推选为镇人大代表。
【权利义务我分析】在学习“理解权利和义务”时,同学们收集了以下两幅漫画。
【权利义务我践行】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1)、根据材料,指出小彤一家人享有了哪些基本权利,履行了哪些基本义务。(2)、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漫画中小王和小林的做法错在哪里。(3)、请从“依法行使权利”或“法定义务需履行”角度,结合上述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给小王或小林提个建议。 -
16、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某班开展“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请你一起参与。(1)、【学宪法 知内容】
知识知多少
知识我来答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①
宪法的核心价值
②
请你完成上面表格中的内容。
(2)、【析宪法卡 明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一条 为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六十一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请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分析两部法律的内容有何区别,并谈谈对画线部分的理解。
-
17、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家做主】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成为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摘编自《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工业起步】
1951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一五”计划的各项工作。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材料中这一崭新的国家名称源自哪次会议?会上通过了哪一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2)、依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以“探索与创新”为主题,论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8、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民稳则社会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贯穿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天地·建国初的农村变革】
【曲折路·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创新篇·新时期的农民创举】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之后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1)、图1、图2分别对应建国初期哪一农村重大历史事件?对比两次事件,说明土地性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图中1957~1960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政策因素。(3)、新时期农民的创举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19、“青电人豫”工程被称为东西部协同发展的“绿色纽带”,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项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绿电出高原】
青海省2024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2%,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全国第一。
青海省、河南省位置示意图【绿电惠民生】
2024年4月,“青电入豫”工程骨干电源点玛尔挡水电站开始发电。该工程会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众多产业发展,中长期经济效益高,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约148亿元,直接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超过2000亿元。该工程增加就业岗位7000多个,对稳就业、惠民生发挥着重要拉动作用。
(1)、青海省与河南省分别位于和(填地形区),上述两个地形区的主要生产特色是和。
(2)、联系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青海省可着重发展的清洁能源。简述玛尔挡水电站建在此处的自然因素。(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青电人豫”工程对青海省的现实意义。 -
20、下图所示的漫画警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A、法无授权不可为 B、法无禁止皆可为 C、法定职责必须为 D、行使权力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