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在六七世纪的亚洲大陆上,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根据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两国对比】

    材料一:六七世纪时,日本处在奴隶社会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畅,造成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探究二日本改革】

    材料三:(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探究三阿拉伯文化】材料四:830年,阿拉伯帝国的元首——哈里发设立了一个综合学术机构,延揽人才,翻译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阿拉伯人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1)、依据表中的材料,概括7世纪时阿拉伯半岛面临怎样的危机。为了应对危机阿拉伯解决的途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名称和显著特点。
    (3)、材料四中的“一个综合学术机构”指的是什么?请例举一个阿拉伯人创造的文明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7世纪时的“日本和阿拉伯翻开了它们历史的新一页”的理解。
  • 2、某校九年级同学开展了一次主题探究,以下是他们收集的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12世纪,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中世纪大学问世。大学创办之初,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自我管理的权限。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为师生创造了自由探索与广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材料三: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2重大角色……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亚洲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中世纪大学的“美好”之处?据图指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分布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实现由“依附于国家权力”到“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转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并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本次探究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 3、小明同学想进一步了解希腊某城邦的民主制度,收集了以下学习资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材料一: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主义立法能扩大政治参与,把体制外的反对要素纳入体制内,消弭抵触心理。轮番任期原则通过立法尽力防患权力腐变,对那些“损公自肥”的官员进行严惩,对为政清廉者都进行立法嘉奖,体现了用良法对权力进行法律监督和制约的民权思想。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民权思想对政府公信力建设之启示》

    (1)、根据材料可知,小明探究的是哪一城邦?依据材料一,归纳所阐述的民主政治的特点。
    (2)、请写出材料二漫画“通途”中交通禁行标志的具体含义。
    (3)、亚里士多德主张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伯里克利是如何通过改革实现这一主张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于我们当今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有何启示。
  • 4、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根据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文字】

    【法律】

    法律A:一块石柱上面镌刻了古巴比伦一部法典的法典条文,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法律B:公元前450-449年,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奴隶主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传承】拜占庭帝国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古代希腊。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文化的再现,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

    ——《自然辩证法》

    (1)、【文字】是承载文明的载体。上面图一、图二分别属于哪一国家(地区)的文明成就。
    (2)、【法律】是文明成果的结品。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AB两部法律文献的不同之处。
    (3)、【传承】是文明发展的途径。“中世纪的幽灵”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拜占庭帝国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 5、在欧洲早期殖民掠夺中,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国家曾经(   )
    A、在殖民争霸中被英国打败 B、拥有强大的“无敌舰队” C、是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 D、是租地农场出现最早的国家
  • 6、“热词"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15至16世纪,人类历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世界由孤立走向联系,由分散走向整体。以下与这一历史时期特征最吻合的一组词汇是(   )
    A、维生素、棉布、橡胺 B、大学、法律、自治 C、新大陆、黄金、香料 D、内燃机、石油、电话
  • 7、14世纪前后,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C、享乐主义比较流行 D、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 8、“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您。”伯爵手持权杖,给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最早可能出现在(   )
    A、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 B、对外扩张中的英国 C、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D、封建社会日本
  • 9、14世纪前后,在意大利许多自治城市里,商人投资开办作坊,雇佣一些行会手工业者和零散工人工作。出现了工人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社会阶级的对立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思想观念的解放 D、生产资本主义化
  • 10、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因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
    A、三角贸易的出现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奴隶制度的消亡 D、殖民争霸的加剧
  • 11、16世纪,西欧出版的《世界地图集》最初有69幅地图,之后的十几年间又增加了82幅,很多是之前尚未涉及的地区,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手工工场出现 B、资本主义萌芽 C、新航路的开辟 D、进化论的提出
  • 12、下列名言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是(   )
    A、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B、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属于人的光荣对我就够了,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13、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表述符合该时期日本史实的是(   )
    A、武士集团对天皇绝对效忠 B、以庄园制度为经济基础 C、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 D、建筑技术开始传入日本
  • 14、《兴盛与阴谋:拜占庭帝国》一书的叙述让人深切感受到那遥远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在该书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有(   )

    ①亚历山大征服该帝国
    ②《查士丁尼法典》受到欢迎

    ③拜占庭帝国文化灿烂
    ④拜占庭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5、亨利·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中说“商业促进了中世纪城市的兴起,而地中海商业贸易的起伏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城市的兴衰。”据此可知,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得益于(   )
    A、民主政治的兴盛 B、资产阶级的形成 C、雇佣关系的产生 D、社会经济的繁荣
  • 16、《罗马民法大全》规定“释放奴隶也列入列国通法”“被释放,便是从管辖下得到释放”说明拜占庭帝国(   )
    A、关注奴隶处境 B、追求民主自由 C、强化奴隶制度 D、废除贵族特权
  • 17、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C、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 18、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说:“将帝国摧毁的最后一个因素是蛮族入侵。所谓的'蛮族’主要是指日耳受人。”这里的“帝国”是指(   )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拜占庭帝国
  • 19、庄园法庭裁决惯用的权威性语言通常是:“全体佃户一致同意命令……"或“自由的或不自由的全体佃户命令”或“领主和佃户命令”等。据此可知,庄园法庭的裁决(   )
    A、凸显了程序的合法 B、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C、保护了佃户的权益 D、代表庄园集体意志
  • 20、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载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
    A、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B、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C、权力斗争使万民法广泛普及 D、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上一页 599 600 601 602 6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