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桥”指的是钱塘江大桥。
-
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
-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
4、为实现草原生态保护,西藏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草牧业。
-
5、我国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较远,河流多为外流河。
-
6、高频词汇可以反映一个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下列各组高频词汇,属于2012年后的是( )A、公私合营、当家做主 B、上山下乡、“两弹一星” C、南方谈话、市场经济 D、“四个全面”、一带一路
-
7、1972年,大熊猫玲玲和兴兴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促使大熊猫玲玲、兴兴访美的直接原因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8、歌曲凝练时代记忆。某校举办文艺汇演,某一篇章的曲目如下:《七子之歌·澳门》《东方之珠》。由此判断,该篇章的主题是( )A、民族平等与区域自治 B、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C、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D、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
-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逐渐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图中①②所代表的理论成果分别是( )
A、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B、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0、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下列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B
中国梦宏伟蓝图的提出
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
A、A B、B C、C D、D -
11、下图是《改革开放简史》目录节选。下列史实最适合人选第一章第一节的是( )
第一章 改革开放拉开大幕
第一节 解放思想成为改革开放先导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第三节 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A、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平反“文化大革命”冤假错案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2、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去往杭州的途中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结合所学,推断毛泽东此次杭州之行的目的是( )A、参与和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与代表们一起筹备新中国成立问题 C、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13、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
14、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
1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我国已经完成全国统一。
-
16、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平均分配任务才能解决。
-
17、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
18、吐鲁番的坎儿井被称为“地下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
-
19、“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习近平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家,人均GDP只有几十美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从深层次看,支撑这两大奇迹的正是我国国家制度。
材料二:在浙江,民营经济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力量。目前,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册总量350.5万家,占全省企业主体总量的92.1%,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超过70%的税收收入,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目录(部分)
(1)、结合材料一,分析“支撑这两大奇迹的正是我国国家制度”指的是哪些制度?(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阐述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助力延续“两大奇迹”?(可以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阐述) -
20、在“坚持宪法至上”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邀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课堂片段·……
议题三: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1)、结合议题,根据三幅图片信息,提炼一个共同主题:(2)、在生活中,若有违规违法行为,同学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参与监督?(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分析国家机关的举措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哪些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