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神舟十四号,15号,16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邀游苍穹。这说明( )A、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B、我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C、我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突破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 D、教育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
2、202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湖南调研并主持召开先进制造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根本靠创新。企业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打造更多有话语权的产品和技术。企业之所以要重视创新,是因为( )
①创新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企业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③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市场制胜之道
④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2023年,我国多地发布养老金上调通知,各地多措并举保障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说明( )
①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同步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4、“想要住更好的房子;有更高的收入;有更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孩子享受更好的。百姓的这些想法反映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教育……”( )A、实现共同富裕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B、经济发展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5、小岗破冰,深圳探路,浦东闯关,海南弄潮……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之路。对
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②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③改革创新需要勤于探索、自我革新
④我国坚持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第一个英译本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此外还有法文、波兰文、俄文、丹麦文译本相继出版。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B、《共产党宣言》成为世界革命的理论指导 C、《共产党宣言》倾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心血 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
7、“到了产业革命时期,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工匠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角,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尊敬……吸引了各阶层大批有才智的青年人投入到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队伍里。这段材料可以用来( )A、阐述工业革命的过程 B、解释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C、说明工业革命的性质 D、论证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
8、下面两幅图反映了19世纪初欧洲交通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电的应用 C、内燃机的发明 D、珍妮机的发明
-
9、《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该法的实质是( )A、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B、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C、维护统治者的专制统治 D、完善帝国的法制体系
-
10、通过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与“金钱赎买、举行起义、处死贪婪主教,发特许状”等关键词有关的是( )A、大学的兴起 B、庄园的兴盛 C、城市的自治 D、基督教的统治
-
11、根据以下图片可知学习的单元标题是(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
12、某历史公众号推出了一篇主题为“古代罗马政治体制”的文章,该文章应该重点介绍的( )
①元首制
②共和制
③城邦民主制
④君主立宪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伯里克利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的“人民”应该指雅典的( )A、外邦人 B、妇女 C、奴隶 D、成年男性公民
-
14、读《佛教传播路线示意图》,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 B、佛教随帝国的扩张传到欧洲 C、唐朝时佛教传到中国 D、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
15、胡夫金字塔,原塔高约146.5米,用石200多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石块之间严丝合缝,连刀片都插不进去。胡夫金字塔是10万多个工匠用时约20年才完成的人类奇迹。由此可见( )A、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宫殿 B、金字塔是国王权力尊严的象征 C、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 D、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
16、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天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 世纪 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 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11 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 年
护国运动开始,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开启中国近代化的事件。(2)、请选择表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 -
17、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的革命先行者,他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找寻伟人足迹】
材料一:
孙中山早年活动大事年表
时间
主要事迹
……
……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带行医
1894年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 年
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
……
【解读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
不断催生着-个崭新的中国。
材料三: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清朝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样的,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感受革命精神】
材料四: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生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得以困难而缩步,精种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1892年至1905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尝试改变清代中国的“方法”是什么?这个方法带来最大的功绩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4)、作为当代青少年,你觉得孙中山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
18、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深厚、现代设施完善的城市。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题目。(1)、结合图1,从气候角度分析亚运会举办时间安排在9月至10月举行的原因。(2)、杭州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这里被称为是鱼米之乡,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发展淡水鱼的有利条件是 , 图中铁路线A是线(填铁路线名称),它连接了杭州和我国最大的城市。(3)、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杭州举办亚运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
19、网络诈骗需警惕,反诈求助有方法。
材料一:与法同行
案情通报被告人L在网络游戏中以“赠送游戏皮肤”“低价购买账号”等名义,对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先后骗取5名未成年人的钱财共计6万余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本院以被告人L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A市A区人民法院
2023年X月x日材料二:遇事依法
某班对“如果我被诈骗了,我会怎么办?”进行了一次模拟情境微调查,结果如下:
① 21.7% 不好意思,怕丢面子,自认倒霉,默默承受。 ② 14.6% 上网搜索:被骗了,怎么办?自己找办法解决。 ③ 7.2% 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④ 56.5% 立即拨打110或告诉家长、老师。 (1)、被告人L的行为属于何种性质的违法行为?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2)、请你任选调查反馈中的一种反应(用序号表示),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赞同的,结合材料说明赞同理由;不赞同的,说明理由并提出建议)(3)、为构建“全民反诈”的校园环境,请从网络或法律角度写出倡议书第二点内容。倡议书同学们:
为共创“无诈校园”,远离骗局,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①要合理利用网络,学会明辨是非,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
②
……八x班全体同学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崇法尚德,共护网络生活。2023年3月16日,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撑起了“保护伞”
(1)、结合漫画一、二,说明网络的影响。(2)、结合漫画三,说说开展清朗行动的必要性。(3)、漫画四的“倡议”对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