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材料二:故宫的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乾隆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被杀,祸及友人。

    (1)、简要概述材料一中反映的官制变化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
  • 2、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多元共存】

    材料一:北宋只有300年的历史,这期间,中原北部地区混杂居住的许多民族又为中华民族增加了新的多元因素。也看到两个民族乃至更多民族趋向融合的迹象,少数民族的崛起往往得助于汉人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请举两例论证材料一中画线部分的观点。

    (2)、【时代潮流】

    材料二: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

    材料三:元朝形势图

    从疆域治理角度,写出元朝在材料三图中①地所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及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从中国历史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南方

    北方

    户数

    占全国户数比例

    户数

    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渭南文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到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由上述材料可知,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请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皇帝嗣位之始,专用文德,于时旧兵宿将,往往沦没,敌骑深入,直抵澶渊,河朔大骚,乘舆北幸。于是讲金帛啖之之术,以结欢好。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

    材料三: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辽之间“以结欢好”签订了什么盟约;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辽宋夏时期民族文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 5、唐朝疆域空前辽阔、声誉远播,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开创,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材料二:两幅图片

       

    图1                   图2

    材料三:唐朝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诗圣”,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材料四:唐朝攻灭东突厥汗国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各族共同君主)。又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通过派遣使臣、子弟入唐,学习唐的文化与制度。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唐太宗、唐玄宗时期的两个盛世局面的名称。
    (2)、材料二中图1生产工具的名称是什么?图2是一件陶瓷工艺珍品,它体现了唐朝的哪一行业达到很高水平?
    (3)、材料三中“诗仙”是哪位大诗人?“诗圣”又是哪位大诗人?
    (4)、写出材料四中横线上尊号的具体名称。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学习的使节被称为什么?
  • 6、有学者认为,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是指黄宗羲(   )
    A、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 B、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C、认为社会是发展、进化的 D、开始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 7、下列作品,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 8、《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写道: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对外商的活动和进出口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限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自守 B、开放海禁 C、轻徭薄赋 D、重农抑商
  • 9、下列图片呈现的是宋元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步 B、B.促进了宋代外贸的繁荣 C、加速了元朝统一的进程 D、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 10、具备时空观念是学习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辖,与以下示意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雅克萨之战 C、设驻藏办事大臣 D、设置台湾府
  • 11、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主题是(   )

    ①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②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 12、“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地……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的是(   )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文字狱 D、八股取士
  • 13、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之内,收到各部门奏折1660件,每天要处理的政务超过411件。朱元璋的忙碌和下列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中书省 C、设立行省 D、设立军机处
  • 14、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城市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②出现纸币"交子"

    ③出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
    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5、宋朝因其短暂的太平盛世,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都得浸入宴乐的风气中,婉约词形成;而宋朝边患与内弊又使宋人积极关注时事,有着忧患意识,豪放词也应运而生。由此可知,影响词风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政策 B、科举考试 C、商品经济 D、社会环境
  • 16、“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在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消除了民族间的经济差距
  • 17、由下表可以看出宋代和汉代对外贸易最大的不同是(   )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船队)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A、出口货物的种类 B、对外贸易的路线 C、政府对外贸易的政策 D、出口货物的多少
  • 18、下表中元朝与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确立(   )

    宋朝

    元朝

    路(府)州县制

    省路府州县制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 19、有学者认为:“宋代正是因为实行方针,才没有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覆辙。”该句中横线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
    A、减免赋税 B、发展经济 C、加强君权 D、崇文抑武
  • 20、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上一页 166 167 168 169 1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