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代尺

    材料二: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____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

    (1)、观察年代尺,写出A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C。
    (2)、B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前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联系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要实现这一梦想必须走什么道路?
  • 2、歌曲往往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央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20世纪50年代流行歌曲《社会主义好》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了....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曲《社会主义好》流行的历史背景。
    (2)、《我的一九七八》中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这次会议使“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3)、《春天的故事》中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对改革开放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 3、历史图片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生动叙述着一段历史。某校同学以“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为主题,搜集了以下图片和资料: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同学们在整理图片时,将图片顺序搞乱了,请你帮助他们按历史的发展脉络排列四幅图片的顺序。
    (2)、联系文字材料,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
    (3)、纵观不同阶段我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和农业发展状况,请你总结两点成功的经验。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除军阀”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相当强大的力量,如果只靠少数人孤军奋战,或者各自为战,难以把它打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人民军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四:(解放)战争的第一年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变化。...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2)、人民军队“从无到有”源于哪一事件?写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探索形成的“中国道路”。
    (3)、根据材料三,概述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关系。
    (4)、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四中的划线句加以解释。
  • 5、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大会是(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 6、我国下列重大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 7、如图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过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期中70年代的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D、中美关系改善
  • 8、下图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两种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②都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③都从中国国情出发、有中国特色

    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9、下列成就出现在“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
    ②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

    ③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
    ④神舟飞天星际间,水利工程葛洲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时说:“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毛泽东这样说是因为(   )

    ①该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时宪法
    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③该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1、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丙到丁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调整国民经济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2、“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二十一世纪初,我国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D、开展全方位外交
  • 13、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魏巍撰写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立即在神州大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当时,“最可爱的人”指的是(   )
    A、红军战士 B、八路军战士 C、新四军战士 D、志愿军战士
  • 14、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要素进行关联分析。下列史实之间不具备因果关系的是(   )
    A、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 C、开国大典——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十二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5、下列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直接相关的是(   )
    A、洋务运动的持续开展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
  • 16、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飘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原因之一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持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 17、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6日《大公报》称:“全国民众听到这个喜讯,都欢喜得几乎要发疯了。昨天晚间,全国自都市至城关,自成人至儿童,都热烈庆祝,欢声彻夜。这种情形,真是揭开了历史的新页。”这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A、符合当时中华民族的利益 B、标志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标志着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D、反映了国共建立联合政府的意愿
  • 18、下图是1931年刊发于《互助周刊》的漫画《看呀!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标志着日本开始局部侵略中国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19、“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____爆发前,北平当时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形势。(   )
    A、九一八事变 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一二八事变 D、一二九运动
  • 20、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长征会师,伟大胜利 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