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关于下列大洲叙述不正确的是()A、非洲——热带大陆 B、南极洲——冰雪大陆 C、拉丁美洲——人种的大熔炉 D、欧洲——人口增长较快
-
2、下图中赤道穿过大陆中部的大洲是()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大洋洲
-
3、读如图,完成问题.(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A、亚洲、大西洋 B、非洲、太平洋 C、非洲、大西洋 D、亚洲、太平洋(2)、下列各大洲中,不濒临太平洋的是()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A、台湾岛 B、海南岛 C、格陵兰岛 D、加里曼丹岛(4)、七大洲中纬度最高的大洲是()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5)、被北美洲、亚洲、欧洲包围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
4、读亚洲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A高原名称是()A、帕米尔高原 B、德干高原 C、青藏高原 D、伊朗高原(2)、图中B河流名称是()A、恒河 B、长江 C、叶尼塞河 D、黄河(3)、由图可知,亚洲地势特点是()A、中间高、四周低 B、四周高、中间低 C、东南低、西北高 D、西北低、东南高
-
5、北冰洋和南极洲相同点是()A、地势都高 B、跨经度广 C、跨纬度广 D、都有企鹅
-
6、人类开发海洋资源最重要的地带是()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D、大洋中脊
-
7、苏伊士运河沟通了()A、地中海和大西洋 B、地中海和黑海 C、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D、红海和地中海
-
8、“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上述歌曲所描写的大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A、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 C、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D、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
9、关于四大洋叙述正确的是()A、太平洋和欧洲相邻 B、印度洋的平面轮廓呈S形 C、太平洋底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D、北冰洋是唯一有冰山的洋
-
10、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实行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由图可见,西班牙位于的大洲①是()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北美洲(2)、在这次环球航行中,麦哲伦的船队没有经过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此次环球航行中,麦哲伦的船队从出发点依次过的大洋是()A、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4)、由图可见,船队绕过好望角时,船员们看到的大洲②是()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北美洲
-
11、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说法,正确的是()A、面积最大的海洋是大西洋 B、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C、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 D、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
12、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依靠人民谱写了不懈探索与奋斗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筹建新中国】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到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毛泽东在一届政协会上的讲话
【建立新政权】
材料二:中华人民人共和国的成立,将数千年来的封建压迫,100 年来的帝国主义侵略,22 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齐被中国人民葬入坟墓,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从此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巩固新政权】
材料三: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用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脚下。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向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毛泽东
材料四:
材料五:1950 年,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硬是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第二年种上花生和棉花,喜获丰收。梅家村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000 多万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材料一中的这次会议上通过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文件是什么?这次会议确立了哪一政治制度?(2)、依据材料二与所学,指出“民族复兴新时代”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原因是什么?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该文件的颁布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回答,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
13、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依靠人民谱写了不懈探索与奋斗历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三:1953 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 年元旦评论
材料四:1952-1956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公私经济所占份额变化表
年份/比重
公有经济
私有经济
1952年
23.5%
76.5%
1956年
1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革命“第一步”和“第二步”各自胜利的标志。(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一“最高利益”进行了“一五计划”并大幅度超额完成,请在交通、工业领域各举一例。(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
14、2022 年,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依托长江经济带实现东西联动,启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22 年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东西联动,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东数西算”是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等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这项工程的启动,一是需要廉价的算力成本,比如土地、电力和清洁能源成本;二是需要雄厚的通信基础设施布局,以及雄厚的数字经济产业经济群。
(1)、据图 7,完成下表。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行政区划
上海、江苏、浙江
重庆、_ (填省级行政区名称)
区位优势
位于长江下游,航运条件好
位于长江上游,_▲
(2)、综合上述材料,从区域发展原则的角度,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东西联动,启动“东数西算”工程的合理性。 -
15、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宁夏是枸杞原产地,栽培枸杞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获得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近年来,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卫县和中宁县把植绿增绿和枸杞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新植枸杞 8720 万亩,切切实实增加村民的收入,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1)、据图 6,概况宁夏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2)、宁夏平原枸杞品质优良,据材料一,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卫和中宁县大力推进枸杞种植的必要性。 -
16、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已经过去 66 周年。下表是“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情况,其中认识正确的是( )
行业比重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A、农业增长缓慢,说明国家对农业发展没有政策支持 B、轻工业发展平稳,成为发展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 C、重工业发展快速,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D、从农、轻、重各方面的发展来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化强国 -
17、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曲线图,其中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发展状况( )A、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18、历史图片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见证了伟大的历史。如果为下面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 )
标题,最恰当的是
A、走向社会主义 B、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9、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地主不再拥有土地 D、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
20、2023 年 3 月 5 日是第 60 个学雷锋纪念日。1963 年毛泽东曾经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个号召当时适应了(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需要 D、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