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地图上可以用来判断方向的要素是(    )  
    A、等高线 B、指向标 C、图例 D、比例尺
  • 2、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通常指向什么方向(    )
    A、 B、 C、西 D、
  • 3、在画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 4、面对地图,通常是(    )
    A、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C、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D、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 5、丹麦王国是生态建设的模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据图1,描述丹麦的地理位置。
    (2)、资源对丹麦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根据图1,分析丹麦的主要产业及资源优势。
    (3)、结合图文材料,从分别从自然与人文的角度分析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成为“自行车之城”的原因。
  • 6、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藩镇的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后期形成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宋太祖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的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为“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西藏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 7、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的唐朝--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材料二: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明的特点。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这一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他的壮举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请说明理由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三中“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恶果?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临安城)自大街(有三个商业区的御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珠宝)市,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其余坊巷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南宋临安工商业》

    材料三:无主荒芜土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凡地方官招徕的各处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永远归自己所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垦荒令》

    (1)、材料一中这一谚语的流行可以佐证我国农业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宋临安城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取得较大发展的原因。
  • 9、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但人们都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场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

    ①湄公河平原的高脚屋悬空架设,以木,竹为主要建材

    ②日本“男孩节”的鲤鱼旗表达了渔民对海洋恩赐的感谢

    ③牛是马赛人的主要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住所

    ④“典型的山地之国,旅游业发达,耕地资源丰富”是对瑞士的真实写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0、湄公河平原与美国中部平原自然条件的相同点有()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全年高温    ④降水丰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11、“明修长城清修庙”反映的是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的政策。下列历史事件中能体现清朝这一政策特点的有()

    ①康熙率军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册封达赖和班禅

    ③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④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2、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反映了()
    A、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的措施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 13、在非洲东部的曼布鲁伊村遗址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永乐官窑青花瓷和明早期龙泉窑御用官器瓷片。这两种官窑瓷器的年代与郑和航海年代吻合,很可能是郑和船队从官窑定制的礼物。据材料可知()
    A、宋朝制瓷业非常发达 B、永乐是明太祖的年号 C、郑和的船队规模大远航次数多 D、郑和到访非洲的史实基本确定
  • 14、下面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 15、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李时珍、金圣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创立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 16、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一生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也有人认为乾隆之罪尤甚秦始皇,你认为下列哪一点可作为论据()
    A、乾隆实行暴政 B、乾隆大兴土木,修建浩大工程 C、乾隆大兴文字狱,禁书毁书活动持续近20年 D、乾隆时期官场腐败之风盛行
  • 1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 18、1271年元朝建立,国号取自《周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下列关于元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吉思汗率军灭金后,建立元朝 B、在元朝军队的进攻下,西夏灭亡 C、元朝的建立者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的各种制度和文化 D、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置驿站,掌管西藏的军民各种事务
  • 19、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币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由此可见,中国的印刷术()
    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B、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C、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 D、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
  • 20、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上一页 384 385 386 387 3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