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日本许多渔民改变了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的主要原因是( )
    A、捕捞技术高度发达 B、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C、渔业资源比较丰富 D、远洋捕捞受到限制
  • 2、小明在学习了《与山为邻》一课后,他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 0.6℃

    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④安第斯山区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3、有一位美国农民,他种的田地比我们这里一千多人种的田地面积还要大,一天,他来中国旅游,中国老农好奇地问:“你一个人种那么多的田地,还有时间出来玩? 又没有看见你手上有茧子,你不像一个农民。”下面是美国农民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我雇了大量外籍劳工 B、我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 C、我的耕牛多 D、我们的自然条件好,种子播下去,不需要人来管
  • 4、下图为“美国沿 40°N的地形剖面图”,美国著名的农业区大平原位于下图的( )

    A、A B、B C、C D、D
  • 5、中南半岛的平原地区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包括( )

    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②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③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④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6、湄公河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后,注入( )
    A、南海 B、阿拉伯海 C、泰国湾 D、北部湾
  • 7、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新加坡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观察图1,描述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新加坡是由一个本岛和60余个小岛组成,它的气温变化不大,降雨量充足,所以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城市岛国”。新加坡气候对应的是上图中的哪一个?简述理由。 
    (3)、新加坡人均水资源只有211立方米,居世界倒数第二,主要原因可能会有哪些? 要解决缺水问题,你认为它可以借鉴以色列的哪些做法? 
  • 8、近年来,资源大国南非力求突破对资源过度依赖的困境,致力于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 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读上图,写出临近两大洋交汇点的岬角 A 地名称,并判断南非以哪一地形为主。 
    (2)、分析上图中南非制造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请为南非“绿色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智利南北长4 352千米,安第斯山脉贯穿全境,垂直高度上水热组合差异显著。 智利是南半球反季节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智利车厘子成熟于11月到次年2月,其中91%出口到中国市场。 中国的车厘子主要产区在山东、辽宁、山西,一般5~7月上市。

    材料二:南美洲局部地区图、智利车厘子产区和圣地亚哥气候图。

    (1)、写出材料二图中山脉A的名称及大致走向。结合圣地亚哥的气候类型图,描述该地的气候特点。 
    (2)、根据材料二,写出车厘子产区的分布特点,并结合材料,概括智利水果品种丰富的自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从气候角度简要分析智利车厘子在我国受欢迎的原因。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拉斯加地形图。


    材料二:阿拉斯加在渔业资源管理的预防措施方面建立了世界领先的金牌标准,和世界其他渔业不同,阿拉斯加所有海产都是野生并且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了高品质的阿拉斯加海产。 其中阿拉斯加帝王蟹属于深海蟹类,每年的十月份和十一月份是政府允许的捕捞时间,由于肉质鲜美,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高档美食。

    (1)、分析阿拉斯加的半球位置和地势特征。
    (2)、分析阿拉斯加帝王蟹成为高档美食的原因。 
    (3)、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阿拉斯加适合发展的产业。 (至少写出两个产业)
  • 11、结合下图图示区域,回答问题。
    (1)、关于甲国和乙国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两国都属于季风气候

    ②乙国气候比甲国更加温暖

    ③两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少

    ④两国三面环海,渔业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乙国发展汽车工业的主要人文优势在于( )

    ①丰富的水资源 ②交通便利

    ③优越的政策条件 ④高素质的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通过对巴黎、班加罗尔、巴西利亚、莫斯科四座城市的学习,可以概括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 )
    A、人口密度大 B、工业十分发达 C、都属于政治中心 D、地处高原
  • 12、结合下图图示区域,回答问题。

    (1)、按照亚洲的地理分区划分,该区域属于( )
    A、东亚 B、南亚 C、东南亚 D、西亚
    (2)、该区域的地势特征是( )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3)、该区域种植水稻的突出特征是( )
    A、以家庭农场为主 B、精耕细作人工劳作 C、用机械化种庄稼 D、实现高度的一体化
  • 13、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10月举行的迪拜世博会推迟至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 日举行。 下图为迪拜位置示意图和气候资料图。 据此回答问题。

    (1)、迪拜世博会选择在10 月 1日至次年 3月 31日举行的主要原因是这段时期( )
    A、中西方假日多,方便出行 B、温度适宜,气候凉爽 C、白昼时间较长,利于观光 D、温和多雨,空气湿润
    (2)、迪拜举办世博会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处“五海三洲之地” B、阿联酋的首都,重要的政治中心 C、临近河流,水运便利 D、沙漠广布,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
  • 14、利比亚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北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但是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地下砂岩中,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读下面的利比亚地图,回答问题。

    (1)、以下关于利比亚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 B、全境均为热带沙漠气候, C、城市主要集中在北部地中海沿岸 D、利比亚的西部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2)、对利比亚调水工程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调水方向应该由北向南 B、调水水源为淡化的海水 C、调水量最大的季节在冬季 D、调水需避免裸露防止蒸发
  • 15、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3/4的绵羊品种是美利奴羊。读图,据此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指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①太平洋 
    ②北回归线 
    ③墨累河 
    ④大分水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据说美利奴羊在“英国老家”的时候容易得烂脚病,因为英国多雨潮湿,属于(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3)、美利奴羊来到澳大利亚就像“到了天堂”,在这里,美利奴羊“享受”到了( )

    ①丰富的含有多种矿物质的地下水

    ②几千公顷面积上种植的牧草

    ③高效安全的全自动剪羊毛机

    ④以赤道为界南北往返的迁徙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和食”即日本料理,其原料以海藻类植物和鱼虾为主,是日本民众十分喜爱的传统美食。“和食”能够反映出日本国土 (   )
    A、深居内陆 B、濒临海洋 C、多火山地震 D、人口众多
  • 17、如下图是M国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M国的地理位置是( )
    A、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B、东临印度洋 C、位于南美洲大陆东部 D、西边与肯尼亚相邻
    (2)、下列对M国的人文特色说法正确的是( )
    A、逐水草而居 B、现代化的牧场 C、发达的渔业 D、世界石油宝库
  • 18、印度位于南亚,是一个古老又神秘的国度。读下图,回答问题。

    (1)、关于印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印度位于中南半岛 B、绝大部分的国土位于低纬度 C、印度的地形为山地和高原 D、恒河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
    (2)、水稻喜温、喜湿、地势低平。据图可知,印度水稻集中分布区最有可能的是(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③区域 D、④区域
  • 19、下列选项中,城市与城市特征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城市

    城市特征

    A

    伦敦

    位于欧洲大陆西部,有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

    B

    莫斯科

    文化艺术之都,西岱岛是莫斯科发祥地

    C

    威尼斯

    水上都市,贡多拉是特色水上交通工具

    D

    巴西利亚

    城市规划的典范,被誉为“亚洲的硅谷”

    A、A B、B C、C D、D
  • 20、文本整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整理正确的是( )
    A、阿尔卑斯山区——旅游内容丰富、设备先进,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者的天堂 B、湄公河平原的高脚屋——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与当地昼夜温差大相适应 C、南非的生产特色——大力发展采矿业,因为矿产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马赛人——每年5到6月,马赛人从基塔莱向南迁往多多马,逐水草而居
上一页 163 164 165 166 1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