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读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关于澳大利亚煤、铁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比较均匀 B、煤炭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 C、煤、铁分布在沿海地区,有利于出口 D、铁矿集中分布的地区,气候湿润
    (2)、关于澳大利亚气候和农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重要的畜产品出口国
    ②混合经营带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湿热气候区

    ③地广人稀,劳动力充足 
    ④以热带草原为主,气候干热,是放羊、牛的理想场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 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 

    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③羊驼毛质地轻柔,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图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度的差异 B、海陆位置 C、地势的高低 D、纬度差异
  • 4、 下列关于不同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①湄公河平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

    ②安第斯山区的美利奴羊被称为“纤维上帝”

    ③西亚地区号称“三洲五海之地” 

    ④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豫直流”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是“西电东送”重点项目,是世界首个以服务光伏发电为主、全清洁能源打捆外送的特高压工程。

    材料二:“青豫直流”工程区域图(如图)。

    (1)、“青豫直流”工程的起点位于哪一地理分区?线路自西向东依次穿越哪些省级行政单位(写简称)?
    (2)、“青豫直流”工程的实施从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存在哪一问题?这一工程的建设体现了解决我国这一资源问题什么重大举措?
    (3)、“青豫直流”工程的输出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主要是将什么资源转化为电能,并分析当地该资源丰富的原因。
    (4)、该工程是践行党中央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该工程对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自然环境独特,发展花草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各地通过改良土壤、安装节水设备等措施,使许多“荒山”变成“花海”,并立足花卉资源优势发展“花经济”。

    材料二:近日,新疆“海鲜”火了,南美白对虾、冷水三文鱼、大螃蟹……新疆“海鲜”迎来大丰收,销往全国市场以及俄罗斯、东南亚各国。新疆的盐碱地资源丰富,经科学家们不懈努力,已经成功在盐碱地上进行了海鲜养殖。盐碱土地常年缺水,土层中的含盐量极高,而这种含盐环境恰好适合养殖多种海产品。新疆伊犁的尼勒克县是冷水鱼养殖的优势地。这里基本没有酷暑,来自高山山脉的冰川雪融水水质纯净冷凉,富含溶解氧,为三文鱼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自然条件。在尼勒克县三文鱼基地,一尾新鲜出水的三文鱼24小时内便可完成加工、包装、运输等全过程,并送达消费者餐桌。

    材料三:新疆简图

    (1)、读图,伊犁河谷地势表现为 , 请说出判断的依据是
    (2)、新疆的花海主要分布在(山脉)西部,试分析该地区适合发展“花经济”有利自然条件
    (3)、根据材料分析新疆能发展海鲜养殖的原因。
  • 7、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企业、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推动绿色的生产、生活,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有(  )

    ①能源消费以化石燃料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②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技术有待提高

    ③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准备时间较长        ④人口众多,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正确做法是(  )

    ①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力度,保障供给 ②限制进口,实现自给自足

    ③开发可再生能源,丰富能源类型 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以前,我国一直以“地大物博”而自豪;现在,却有“地大物薄”之说。由“地大物博”变为“地大物薄”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不足 B、资源的需求量减少 C、资源种类较少,利用率非常低 D、人口总量增长,破坏浪费严重
  • 10、2021年5月31日,我国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实施“三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有(  )

    ①迅速提高人口素质 ②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③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④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1、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是人口总量从增加到减少的转折点。如图示意某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②~③这种变化时,该国家将会产生的问题是(  )

    A、劳动力过剩 B、国防兵源不足 C、教育资源紧缺 D、加剧环境污染
  • 12、游客在青藏高原旅行途中,可能的旅游经历是(  )
    A、见到当地特有动物树袋熊 B、观看到当地藏族节庆活动那达慕节 C、遇到身着藏袍的当地居民 D、购买到当地的特色食材莲藕和竹笋
  • 13、藏羚羊被称为“雪域精灵”,藏羚羊体质充分适应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下列体质特征适应自然环境,匹配不合理的是(  )

    A、羊毛白天温度高时隔热,夜间温度低时挡风寒——气温日较差大 B、血液中红细胞含量高运氧能力强——空气稀薄 C、绒毛厚实保暖——高寒 D、常隐藏在岩穴或者匿伏在小浅坑,只露出头部——多大风、寒冷
  • 1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位于45°N~50°N的优质奶源带,被誉为“乳都核心区”。读图,“乳都核心区”地处(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 15、新疆有一怪“干旱盼太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天气干旱,河流断流,吸引游人观光 B、气温高,有利于牧草生长 C、气温越高,冰雪融水越多,灌溉水源越充足 D、天气越早,太阳能越丰富
  • 16、关于西北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特色民居是窑洞 B、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的绿洲上,呈环状分布 C、西北地区依靠河水、地下水发展了灌溉农业 D、西北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小
  • 17、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制度”正式创立于何时,该制度在唐朝有新发展,列举一例史实说明之。
    (2)、材料二:唐宋两朝科举考试对比表

    朝代

    录取人数

    进士待遇

    唐代

    共268榜,每榜录取76人

    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要做官,还须吏部铨选

    宋代

    共130榜,每榜录取840人

    只要进士及第,立即授官。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新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与宋代的哪一政策有关。

    (3)、材料三: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 18、学会认识区域,感受区域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南非分布着品种繁多的野生动物,有大象、狮子、犀牛、羚羊、长颈鹿等。南非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黄金、锰、铬、萤石等储量居世界前列。

    (1)、根据图一描述南非的地理位置特征。 
    (2)、根据图二描述南非地形特点。 
    (3)、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南非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 19、“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A、辽河流域 B、太湖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 20、某同学在对北宋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杯酒释兵权”、 “重文轻武”、 “转运使”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对外文化的交流 C、选官制度的创新 D、民族政策的演变
上一页 124 125 126 127 1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