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我国古代文学、史学科技等著作众多,下列作者与著作对应正确的是( )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

    ②施耐庵一《三国演义》

    ③徐光启-《农政全书》

    ④宋应星一《天工开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杰出人物及其主要事迹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

    A、阿骨打、阿保机、成吉思汗、明成祖 B、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朱元璋 C、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明太祖 D、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明成祖
  • 3、《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外国使节增多 B、造船技术发达 C、文化生活丰富 D、海外贸易繁荣
  • 4、品诗词之美,忆家国故事。以下诗词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 5、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中外文化的交流
  • 6、现有一画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于北宋时创作,体现了北宋都城繁华的商业景象。该画卷最有可能是( )
    A、李嵩《货郎图》 B、徐扬《盛世滋生图》 C、杨威《耕获图》 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 7、北宋初年,宋太祖屡幸国子监祭拜孔子,重视名儒的社会影响,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更是“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宋初统治者( )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D、开创尊崇儒术局面
  • 8、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 9、某同学准备在学校公众号中推送一篇关于“游历大唐”的文章,下列内容可以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有( )

    ①玄奘携带佛经回到长安

    ②妇女参加骑马、打球等活动

    ③百姓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④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有学者认为:“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上述材料表明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强化专制 B、整顿史治,裁减冗员 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 11、下图6是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12、“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此可知,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国家统治 C、加强边疆治理 D、加强中央集权
  • 13、“他是将分裂了两百八十余年的中华世界重新统一的功臣,他二十四年节俭勤政,推动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一手造就了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伟大王朝,为唐代盛世奠定基础。”以上材料是对哪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
    A、隋炀帝 B、唐高祖 C、隋文帝 D、忽必烈
  • 14、法国和西班牙都是欧洲地区重要的国家。读图5,回答下题。

    (1)、根据图示,可知两国相似的自然环境特点有( )

    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

    ②海运交通便利

    ③都以白色人种为主

    ④是东半球国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巴黎位于马德里的(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 15、图3为世界某区域降水量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读图,回答下题。

    (1)、影响图中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气候
    (2)、读下图4的气温降水图,其中比较符合墨尔本气候特点的是( )
    A、 B、 C、 D、
  • 16、图1为“巴西地形图”,图2为南美洲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读图,回答下题。

    (1)、沿着亚马孙河航行,可能看到( )
    A、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B、气势磅礴的动物迁徙 C、专载游客的贡多拉木船 D、高大茂密的原始丛林
    (2)、下列有关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B、地势南高北低 C、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种类丰富 D、官方语言是英语
  • 17、溯古通今,“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在中华大地有根、有源、有生命力。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一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第二次演说》

    【求同存异·休戚与共】邓小平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

    -李英梅《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

    -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

    (1)、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理

    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求同存异”原则创新应用的成功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3)、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求同存异”在处理民族关

    系方面有什么创新应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求同存异原则的认识。
  • 18、风雨历百年,问道铸丹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主题: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史实: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通过土地革命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战争时期,又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通过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结论: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1)、 ⑤⑥⑦哪一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请填写史实及历史意义。
    (2)、把1978至今这段历史若分为两个阶段,你会以哪一年为界?划分依据是什么?
    (3)、请根据上述示例,以“理论创新”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的奋斗历程。(温馨提示: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仿照示例,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中国起死回生。

    材料二:1976年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

    -欧阳淞《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1)、1949年我国完成了什么历史任务?如何理解该历史任务的实现“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2)、面对材料二所述的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我国领导人作出了怎样的正确抉择?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年的中国开始“走进万象更新的春”。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探索中国特色建设道路有何启示。
  • 20、《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1978年以后,《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起初的审视充满着质疑和忧虑,但现在这种情绪被一种肯定代替。

    材料二:

    (1)、联系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分析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
    (2)、请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1978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中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上一页 113 114 115 116 1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