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过去,天台县后岸村以卖石材为生,村民普遍患上“石肺病”。如今,它依托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寒明岩景区,走上了依靠发展旅游业致富的道路。后岸村靠旅游业致富之路体现了(    )

    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②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③践行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④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某校在世界环境日当天展出了两张宣传卡片。阅读卡片,回答问题。

    卡片一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全球的问题。

    卡片二

    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共同奉献其智慧。联合国将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1)、列举一例证明卡片一所表达的观点。
    (2)、结合卡片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利因素。
  • 3、下图反映了当今地球正面临的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酸雨蔓延 C、资源短缺 D、工业发展过快
  • 4、有人说:“当物种灭绝摧毁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之后,人类的灭绝也就为时不远了。”这告诉我们( )

    ①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③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④物种的灭绝是自然现象,与人类无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下列属于进入工业社会后新增加的环境问题的有( )

    ①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

    ③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和破坏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6、非洲、南美洲、亚洲的一些国家近年来洪灾频发。与以往发生洪灾的原因不同,当今社会洪灾的发生,有许多人为的原因。下列人类活动可能会加剧洪灾发生的有( )

    ①围湖造田
    ②毁林开荒
    ③过度砍伐森林
    ④封山育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7、40多年来,中国先后出台了60余部有关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坚决向污染宣战。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这一系列做法体现了( )

    ①我国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发展首位

    ②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③我国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④我国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的轨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当前环境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共同特点表现为( )
    A、某些国家的问题 B、发达国家的问题 C、全球性问题 D、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 9、下列关于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说法,有误的是( )
    A、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B、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无关 C、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D、人类依赖和作用于自然环境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格所示为近年来某段时期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的排名。

    自然资源

    总量位次

    人均占有量位次

    耕地面积

    4

    118

    森林面积

    5

    119

    淡水资源

    6

    88

    材料二:如图。

    (1)、结合材料一中表格,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的做法,分别为我国应对资源危机提供了哪些经验?
  • 11、陆域狭小、资源短缺的舟山,海岛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的蕴藏量却均居全国前列。开发利用海洋能源有利于舟山( )

    ①因地制宜,海陆互补

    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③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④增加资源总量,扩大海域面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2、读我国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 13、有数据显示,我国煤炭的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的1/2,石油是1/10,天然气仅为3%多一点,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这表明我国在能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

    ①人均占有量少
    ②利用率不高

    ③开发范围狭窄
    ④分布不均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4、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这表明我国在解决资源问题上( )

    ①坚持依法治国

    ②大力推进废弃物资源化

    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④积极实施“开源”举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统计:辽与宋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与夏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夏与金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若元,并西域,辖琉球……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一改编自《元史》

    材料四: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没有边疆何以中国?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1)、读图16,写出建立政权①的民族和政权②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简述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如何“并西域,辖琉球”。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们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 16、两宋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表1宋代980年、1102年人口统计表

    年份

    980

    1102

    总人口

    约3700万

    约1.1亿

    南北方人口比例

    南方占56.9%,北方占43.1%

    南方占64.1%,北方占35.9%

    资料: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的占城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

    当时宋代南方种植的水稻分为“早禾”和“晚禾”……当时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整理改编自《宋史》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藩镇之弊”源于哪一历史事件?请写出材料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做法。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请仿照示例,在展品②③中任选一例,为其写解说词。

    示例:展品①:我是北宋泥活字板,从中国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 17、“和合”思想是中国对外交往中始终奉行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如图14)

    材料二:15世纪初,他七次远洋航海,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千古佳话……之所以名垂青史,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改编自央视新闻

    材料三:太祖洪武二年夏四月,时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

    一《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四: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1)、根据材料一,从①②③中任选两个国家,列举唐朝与其友好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远洋航行最远到达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正反论证)
  • 18、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历朝的科举制度》

    朝代

    主要措施

    隋朝

    隋炀帝时_①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②,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宋朝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明朝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③__,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问题格式采用_④__.

    (1)、请指出图12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并根据三张图片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阅读图13,请写出以上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并说明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共同作用。
    (3)、请将材料三中①②③④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制变化的影响。
  • 19、中国与非洲建设者共同建造的铁路已经超过1万公里,这是一条由钢铁铸就的道路,更是一条用心灵连接、用梦想照亮的道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之一的起点是南非的开普敦,终点是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列车运行的最东段是我国1970年援建的坦赞铁路,共有320座桥梁,22 条隧道。

    2017年1月中国宣布将再次参与该铁路的改造升级,实现铁路与港口的有效衔接,打造铁路沿线产业经济带。

    材料二: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一,写出“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的大致走向。
    (2)、根据材料二,分析开普敦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坦赞铁路施工的自然原因;并简述该铁路改造升级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 20、我们获取的历史信息,会有“事实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属于“事实陈述”的是( )
    A、宋代在主要港口建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 B、李白诗歌充满想象,飘逸洒脱,被誉为“诗仙” C、《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D、《西游记》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