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左下方的漫画表明我国( )

    A、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B、严守资源消耗下限和环境质量底线 C、坚持民主立法,为生态文明护航 D、促进经济由高质量发展向高速发展转变
  • 2、碳中和要求人们通过种植树木、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为此,武汉市政府将嵩阳山、将军山列入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据测算,这两片碳中和林,未来30年可吸收约3万吨的碳排放量,这体现了( )

    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②走绿色发展之路,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③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就是改善生态环境
    ④建设生态文明,应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我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此,必须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每位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 )

    ①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②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③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
    ④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从点燃低碳环保的“微火”,到所有场馆全程绿电供应;从为保护一棵无法移植的古树而改变施工计划,到新建场馆完全可以重复利用……一个个细节的变化,为“绿色亚运”写下生动注脚。这表明我国( )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坚持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5、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智慧。下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智慧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现代智慧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建设政治文明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建设生态文明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建设生态文明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建设精神文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在中国,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是因为( )

    ①我国人口众多,粮食资源消耗量大
    ②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与人民幸福
    ③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转向高速增长阶段
    ④粮食问题已成为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7、阅读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走势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①2012年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②2020年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呈急速上升趋势

    ③图中现象的出现与我国人民生态环保意识提高息息相关

    ④图中现象的出现与国家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一亩树林每天能释放49千克氧气,足够65个人呼吸之用。如果世界上没有森林,地球上7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强60%至80%。”以上数据告诉我们( )

    ①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
    ②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森林
    ③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

    ④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茶叶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葡萄牙人将中国的茶叶从海上带往葡萄牙。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将茶叶带到英国。18世纪末,英国贫困百姓家每天也喝得起茶。

    1851年,福建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被秘密海运到印度加尔各答。茶苗茶种先后在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引种成功。

    ——整理自《一杯红茶的世界史》

    材料二:英国将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化生产推广到茶叶生产中,茶叶的成本迅速下降,产量增大。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等地广设茶叶工厂。后来的发展中,部分具有国际视野的茶企,其生产、销售逐渐遍及全球,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的跨国企业,饮茶习俗进一步风行世界。

    材料三:英国、斯里兰卡等国的知名茶企都有自己的成功秘诀:有的拥有传承百年的调茶工具和调茶师队伍;有的根据顾客需要,创新调配出口味独特的红茶;有的长期与国外茶企保持交流,设计符合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茶叶产品。

    (1)、根据材料一,在图中完成茶叶贸易和茶树移植的路线绘制。(温馨提示:先在图例空白处设计两条线路的不同图例,再在图中标注线路)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分析茶叶日渐风行世界的原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材料三中茶企的成功秘诀对我们更好地弘扬中国茶文化有何启示?
  • 10、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一款人工智能(即AI)机器人,ChatGPT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写文章,甚至能通情达理地给出情感建议。有网友调侃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ChatGPT办不成的。”在享受AI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不免担忧:未来,AI会和人类抢“饭碗”吗?

    知识链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引起传统职业的变革和新兴职业的兴起。

    未来,AI会和人类抢“饭碗”吗?结合相关史实,从创新角度发表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表述简洁)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卡片一:

    匈奴“乐关市,嗜汉财物”,往往“驱牛马万余

    (1)、长城是一条农牧文化分界线。根据上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长城以北地区大多不适宜农耕的自然原因。
    (2)、长城是一条军事防卫线。请列举两例相关史实加以佐证。
    (3)、长城更是一条线,综合资料
  • 12、阅读马戛尔尼使华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戛尔尼使华航行路线示意图和旅途见闻。

    1793年7月,正值夏季。我们从六横岛上岸。岸边小平原上种着水稻,耕作得很精细。附近村庄的房子用木头建造,房顶上用稻草搭盖着,房子四周种的是竹子。

    ——整理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材料二:英使团进呈的礼物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战舰模型、连珠枪、榴弹炮、钢铁制品等,代表着欧洲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却被清政府视为“奇巧”之物,不受重视。

    ——整理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写出图中D处所临的大洋和所在的大洲。材料一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A、B、C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么?
    (2)、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500年以来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
    (3)、中英这段交往历史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有何启示?
  • 13、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历史名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畅游西安感受历史]

    五一假期,西安是最具热度的城市之一。西安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雁塔、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

     [回望西安友谊长存]

    2000多年前,汉代张骞手持旌节,从长安出发,开启了“凿空之旅”。今天,“一带一路”建设让这里再次汇聚全球目光,站在了开放的最前沿。

     [大美西安喜迎盛会]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我国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国一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峰会总结建交31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中国在与中亚国家的交往中自始至终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中国还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亚国家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文明互鉴,加强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1)、请你选择一个景点,为它做一个简单的推介。
    (2)、有人说,历史上从长安出发,以政治目的开启的河西通道,却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而闻名于世。请用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解释。
    (3)、根据材料,说说中国一中亚峰会举办的现实意义。
  • 14、某校以“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为对象,探究时代与个人的关系。

    荣毅仁生平事迹(部分)

    (1)、20世纪30—40年代,荣毅仁事业遭受重创与哪一史实有关?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全“时局下的对话”。(要求: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说服力强)
    (3)、综合上述材料,以“时代与个人”为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联系史实简要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自洽)
  • 15、某校学生以“绍兴交通”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各小组收集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交通·地理

    浙东唐诗之路是绍兴交通史上的华彩篇章。学者一般认为,西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反映了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的主线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唐】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注释】①镜湖:古代对鉴湖的别称。②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面。③青云梯:指天姥山高峻的山路。

    第二组:交通·历史
    萧甬线(萧山至宁波)是通过绍兴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37年初步建成,同年12月,为堵阻日军南侵,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1953年7月,铁道部开始重建萧甬线,1957年萧甬线全线贯通。

    ——整理自《绍兴市志》

    第三组:交通·发展

    2024年4月29日,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通车满两周年。1号线将绍兴、杭州两地的商圈、景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地人们跨市地铁换乘,可享受“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站换乘、一票通行”的便利,西湖边瞻仰岳飞,鉴湖畔怀念陆游……共享文化之旅。

    (1)、根据上图描述绍兴地区的地势特点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结合图文信息,在答题卷对应的图中画出浙东唐诗之路的主线路。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萧甬线“拆除”和“重建”的历史背景,并用一句话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3)、根据材料,分析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16、七年级同学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单元进行了知识梳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孟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边疆地区管辖的年代尺(如图)。

    材料二:小王制作了如下表格。

    人物

    观点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台湾者,中国之士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三:如图所示为小郑绘制的清朝前期的疆域示意图。

    (1)、请填写材料一年代尺中空缺的内容。
    (2)、写出材料二中对应的人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位人物进行评价。(提示:可以从史实和影响角度回答)
    (3)、补充材料三中③和④的内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清时期为安定边疆所做的努力对今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启示。
  • 17、乌克兰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素有“欧洲粮仓“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

    注:流经首都基辅的第聂伯河是乌克兰最大的河流,该河径流量61%集中在春季,此外,夏秋季占24%,冬季占15%。乌克兰地广人稀,拥有世界最大的黑土分布区,黑土土质疏松,肥力高,小麦、玉米、大麦等产量位列世界前十。然而,乌克兰大平原流域黑土地易受风的侵蚀,以及人们的过度开荒、破坏植被、工业污染等因素,导致黑土层毁坏严重。

    (1)、根据图文材料,推断第聂伯河的水量补给来源有哪些。
    (2)、综合图文材料,分析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的原因。
    (3)、根据材料,分析乌克兰应如何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
  • 18、《资治通鉴》中用“才胜于德,谓之小人”来形容隋炀帝,这样评价的原因是他( )

    ①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②徭役繁重,不恤民力

    ③好战喜功,激化矛盾

    ④任人唯亲,听信宦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下表是中国古代为管理边疆某一地区所采取的措施,该地区是( )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清朝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西藏 B、台湾 C、新疆 D、云南
  • 20、某同学收集、整理了如下表所示的清朝重大事件,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主题____

    清军组织雅克萨之战

    清军打败噶尔丹叛军

    清朝设置了驻藏大臣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民族管理 C、抵御殖民入侵 D、取得外交成就
上一页 98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