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在纯培养过程中,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接种环采用70%酒精灭菌 B、接种时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C、划线时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D、划线分离时,需要把接种环深入到培养基中进行接种
  • 2、 某种果酒的发酵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速率先逐渐加快,后逐渐减缓 B、集气管中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的pH会变大 D、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的原因是发酵瓶漏气
  • 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呈负相关
  • 4、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只能是绿色植物,蓝细菌、硫细菌等原核生物不能充当生产者 B、若食虫鸟被人类大量捕杀,短期内植物虫害将严重 C、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只有生产者 D、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 5、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格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生态系统的类型

    玉米田

    荒地

    A湖

    B湖

    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

    1.6%

    1.2%

    0.4%

    0.1%

    生产者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  , 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2)、如图1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根据第(2)小题的信息,在图2中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4)、由图可知,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的原因有:①一部分的能量被各营养级的生物通过 消耗;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个体 ;③还有部分能量能量被 利用。

  • 6、 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蝗灾爆发时,蝗虫聚集、迁飞、暴食等特征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少量蝗虫聚集后能释放信息素4VA,促使更多的蝗虫聚集,进而释放更多的信息素4VA。

    回答下列问题。

    (1)、信息素4VA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蝗虫通过释放信息素4VA聚集的过程属于(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2)、蝗灾爆发早期,其种群数量可呈现“J”形增长,其原因是。人们利用鸡、鸭捕食蝗虫能有效减轻蝗虫带来的危害,这种做法提高了蝗虫种群的从而控制其数量,这种防治方法属于
    (3)、羊草和针茅是两种常见的牧草。为了解草原植被类型与蝗虫爆发的关系,将相同数量的跳蝻(蝗虫幼虫)置于样地,统计跳蝻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发育历期指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更容易爆发蝗灾,判断依据是

    (4)、放牧强度也会影响蝗虫的生存情况。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的放牧强度与蝗虫生存情况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放牧强度为时最不容易爆发蝗灾,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推测另两种放牧强度下该草原易爆发蝗灾的原因是

    放牧强度

    无放牧

    轻度放牧

    重度放牧

    植物生物量(g/m2

    378.7

    98.7

    79.6

    植物种类数

    29

    30

    22

    蝗虫密度(头/m2

    1.33

    0.95

    1.89

    蝗虫种类数

    8

    7

    10

  • 7、 处于生态平衡的某海洋生物群落中的主要生物类群及其营养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海星主要捕食贻贝,球海胆和贻贝还可以从有机碎屑中获得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条食物链,球海胆和贻贝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是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并结合题意判断,该海洋生物群落的球海胆、贻贝和石鳖这三个物种中,个体数量多的是 , 依据是
    (3)、某种捕食者(物种)的消失,会改变群落中被捕食者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这种捕食者为关键捕食者。研究发现,大量捕杀海星后,贻贝很快成为优势种,最终石鳖和球海胆都从该海洋生物群落中消失,据题分析,该生物群落的关键捕食者是
    (4)、调查贻贝的数量采用样方法,推测贻贝的活动特点是
  • 8、 图1、图2分别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上某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示意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1森林中,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现象,有利于
    (2)、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至少写出2个)等特征以及等。
    (3)、分析图2,在1~5年间该种群数量。第10~2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填 “<”、“=”、“>”)死亡率。第20~30年,种群的年龄结构很可能是型。
    (4)、由于当地人的过度砍伐以及气候干旱,使得某地草原逐渐沙漠化,后通过当地人不断地种植耐旱、抗风沙能力强的沙棘等植物,当地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图3表示恢复过程中,该地群落类型的演替及其植物种类的变化情况。演替过程中,植物的丰富度不断增加。在这期间,该地区的演替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9、 设计制作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说法合理的是(  )
    A、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入氧气,从而保证生态缸中生物的呼吸 B、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C、应该向生态缸投放生命力很强的生物,而且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 D、生态缸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应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10、 加拿大一枝黄花(双子叶植物)现身南充嘉陵。其根状茎发达繁殖速度快,容易在入侵地形成单优势种群落(指只有一个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固有“生态杀手”的“美名”。下列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叙述正确的是(  )
    A、入侵地缺乏天敌、气候适宜,其种群数量始终呈现“J”型增长 B、利用吸取茎秆汁液的昆虫来抑制其蔓延,这体现了种间捕食关系 C、入侵后生物群落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趋于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其根部分泌的化学物质可抑制多种草本植物的生长,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 11、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虫除草可以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更有意义的部分 B、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C、农田生态系统的间作套种可增大流入该系统的总能量 D、若鹰迁入了蝉、螳螂、黄雀所在的树林,并捕食黄雀,则改变了能量流动的方向
  • 12、 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取食物的不同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的是(    )
    A、杜鹃在林冠层栖息,画眉在林下层生活 B、高海拔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C、为躲避狐狸,兔子选择与狐狸不同区域活动 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
  • 13、 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生态学家对其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惯知之甚少。研究者在本年度洞庭湖湿地公园观鸟节中,对黑嘴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黑嘴鸥种群数量为42只,其中雄鸟6只,并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最佳方法 B、由上述调查数据可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会下降 C、为更好地保护黑嘴鸥,应当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殖 D、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 14、 某微型水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J/(m2·a) B、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时,传递效率为15.0%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J/(m2·a) D、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70.5×105J/(m2·a)
  • 15、 稻田养蟹模式因操作简单、经济效益显著,在农村大面积推广。稻田为河蟹提供遮蔽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天然饵料,河蟹为稻田中耕松土、除虫、除草,且它们在田间的活动能促进水稻充分吸收养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稻田中的河蟹和水稻是一种原始合作关系 B、稻田养蟹模式促进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循环利用 C、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 D、养蟹的数量不能超过稻田承载力的限度
  • 16、 云杉林砍伐后形成的空地上很快会长满喜光草本植物,当喜光阔叶树种在草本层以上形成郁闭树冠后,喜光草本植物便被耐阴草本植物取代。当云杉在群落上层形成郁闭树冠后,喜光阔叶树种便不能更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B、优势种的更替会使群落内光照和温度发生改变 C、草本植物、阔叶树种、云杉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当云杉林形成后,该地群落结构也可发生变化
  • 17、 近年来,佛山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很多湿地公园变得水清岸美,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长时间停栖,其中包括一些濒危鸟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湿地公园的建设提高了候鸟的环境容纳量 C、研究候鸟种群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D、应及时捕捉濒危鸟类并进行人工繁育以增加其种群数量
  • 18、 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有5条食物链 B、a、b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C、处在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c、d、f D、c、f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 19、 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时,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时,美丽的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B、戴胜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C、布谷鸟的鸣叫声会提高被天敌捕食的机率,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 D、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 20、 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统计土壤小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B、可通过构建概念模型研究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组土壤应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 D、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避光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
上一页 782 783 784 785 7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