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玉米为雌雄异花的植物,豌豆是雌雄同花的植物,若将高茎(Dd)和矮茎(dd)按1:1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间行种植,不考虑变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矮茎玉米上所结的种子即F1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B、矮茎豌豆上所结的种子即F1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C、理论上高茎玉米上所结种子即F1中高茎:矮茎为5:3 D、理论上高茎豌豆上所结种子即F1中高茎:矮茎为3:1
  • 2、 孟德尔曾用山柳菊做遗传实验,关于山柳菊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山柳菊的所有性状的遗传均不遵守孟德尔遗传规律 B、山柳菊的花和豌豆的花一样便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C、山柳菊存在相对性状 D、可以用孟德尔遗传规律研究山柳菊无性生殖中相对性状的遗传
  • 3、 某植物的红花与蓝花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300对亲本分为2组,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杂交方案

    杂交结果

    蓝花×蓝花

    全为蓝花

    红花×蓝花

    红花∶蓝花=5∶1

    A、该植物的花色中红花对蓝花为显性 B、第二组红花亲本中杂合个体所占比例为1/3 C、若第二组中红花亲本个体全部自交,则子代中蓝花个体所占比例为1/16 D、第二组红花亲本中杂合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 4、 某养兔场有黑色兔和白色兔,假如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要想鉴定一头黑色公兔是杂种还是纯种,最合理的方法是(    )
    A、让该公兔充分生长,以观察其肤色是否会发生改变 B、从该黑色公兔的表现型即可分辨 C、让该黑色公兔与多只白色母兔(bb)交配 D、让该黑色公兔与黑色母兔(BB或Bb)交配
  • 5、 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实验过程中,“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属于假说内容 B、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型,且比例接近1:1 C、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否定了融合遗传,也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D、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的
  • 6、 下列关于遗传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分离和交配说法正确的是(    )
    A、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体现了性状分离现象 B、通过具有相对性状的植物先杂交再自交,能够判断亲本的显隐性 C、正交和反交实验也可以用来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D、测交可用于判断动物某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 7、 下列选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猪的黑毛和狗的白毛 B、人的双眼皮和能卷舌 C、棉花的白色和青椒的绿色 D、人有耳垂和无耳垂
  • 8、 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是(  )

    ①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杂种

    ②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

    ③豌豆有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④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经济价值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
  • 9、 下列关于“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来自同一亲本的不同染色体 B、需将颜色不同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中部用一根铁丝扎起来 C、要充分演示减数分裂过程,最少需要不同颜色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各两条 D、模拟过程中应该让长度不同,颜色相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使着丝粒靠近
  • 10、 下列关于二倍体生物受精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受精卵中细胞核有两个,一个来自精子,另一个来自卵细胞

    ②受精完成后,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③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要先相互识别,再进行融合

    ④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合在一起,共4n条染色体

    ⑤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 豌豆某细胞在形成花粉时,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有染色体7或14条,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四分体(  )
    A、7个 B、14个 C、28个 D、0个
  • 12、 如图是一个含有三对等位基因(用Aa、Bb、Cc表示,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简图。如果细胞Ⅱ的基因型为abc,那么细胞Ⅰ的基因组成为(  )

    A、Aabbcc B、abc C、AaBbCc D、AABBCC
  • 13、 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比例为1∶2 B、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一般情况下,正在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的是细胞① D、④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1
  • 14、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时来自父方或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B、分别来自父方或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C、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D、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 15、 不经意间观察到一些自然现象,细究之下,其实有内在的逻辑。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可以用来解释;草原群落的演替结果在几年内并不容易观察到,其原因是:植物每年的生长季短,且常遭食草动物啃食,导致不易。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从狼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角度分析,他无法在牧区立足的原因有。为了畜牧业的兴旺,牧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项干预措施的意义有
    (2)、学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些现象,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木本植物,多数体表颜色较深,如叶为墨绿色,茎或枝条为黑褐色;而生活在炎热地带的木本植物,往往体表颜色较浅,如叶为浅绿色,茎或枝条为浅绿色。有些学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在寒冷环境下,深色体表的植物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酶的活性。

    Ⅰ.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以验证学者们的解释是否正确。在①②④各环节的选项中,分别选择1-2项,填入方案中的空格,完善一套实验方案,使之简单,可行。

    ①实验材料或器材的选择预处理:

    A.两组等容量的烧杯,烧杯内盛满水

    B.两种生长状态类似且体表颜色深浅有明显差异的灌木

    C.一组烧杯的外壁均涂上油漆,另一组不涂

    D.所有植物根植于相同条件的土壤中

    ②选定正确的监测指标:

    A.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值 B.温度

    C.植物根长的增加值 D.植物高度的增加值

    ③实验处理和过程:仿照寒冷地带的自然光照条件,将两组材料置于低温条件下(4℃),每次光照5小时。记录处理前后指标的量值。实验重复3次。

    ④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若 , 则学者们的说法成立;否则无法成立。

    A.深色组水体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B.深色组植物体表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C.深色组植物高度的增加值大于浅色组

    D.深色组与浅色组测得的指标差异显著

    Ⅱ.上述实验环节中,选定此监测指标的理由是:ⅰ , ⅱ监测便捷。

    Ⅲ.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植物吸收的太阳能既能用于 , 又能用于

  • 16、 小鼠毛囊中表达F蛋白。为研究F蛋白在毛发生长中的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F基因敲除的突变型纯合体小鼠,简称f小鼠,突变基因用f表示。f小鼠皮毛比野生型小鼠长50%,表现出毛绒绒的样子,其它表型正常。(注:野生型基因用++表示;f杂合子基因型用+f表示)

    回答下列问题:

    (1)、F基因敲除方案如图甲。在F基因的编码区插入了一个DNA片段P,引起F基因产生 , 导致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使得合成的蛋白质因为缺失了而丧失活性。要达到此目的,还可以对该基因的特定碱基进行

    (2)、从野生型、f杂合子和f小鼠组织中分别提取DNA,用限制酶HindⅢ酶切,进行琼脂糖电泳,用DNA探针检测。探针的结合位置如图甲,检测结果如图乙,则f小鼠和f杂合子对应的DNA片段分别位于第泳道和第泳道。

    (3)、g小鼠是长毛隐性突变体(gg),表型与f小鼠相同。f基因和g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f杂合子小鼠与g小鼠杂交,若杂交结果是 , 则g和f是非等位基因;若杂交结果是 , 则g和f是等位基因。(注:不考虑交叉互换;野生型基因用++表示;g杂合子基因型用+g表示)
    (4)、确定g和f为等位基因后,为进一步鉴定g基因,分别提取野生型(++)、g杂合子(+g)和g小鼠(gg)的mRNA,反转录为cDNA后用(2)小题同样的DNA探针和方法检测,结果如图丙。g小鼠泳道没有条带的原因是。组织学检查发现野生型和g杂合子表达F蛋白,g小鼠不表达F蛋白,因此推测F蛋白具有的作用

  • 17、 锌转运蛋白在某种植物根部细胞特异性表达并定位于细胞质膜,具有吸收和转运环境中Zn2+的功能。为研究该植物2种锌转运蛋白M和N与吸收Zn2+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在克隆M、N基因基础上,转化锌吸收缺陷型酵母,并进行细胞学鉴定。回答下列问题:
    (1)、锌转运蛋白基因M、N克隆。以该植物为材料提取并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cDNA。根据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PCR每个循环第一步是进行热变性处理,该处理的效果类似于生物体内的作用效果。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时,DNA分子因为含而带负电荷,凝胶点样孔端应靠近电泳槽负极接口;当2个PCR产物分子量接近时,若延长电泳时间,凝胶中这2个条带之间的距离会。回收DNA片段,连接至克隆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测序验证。
    (2)、重组表达载体构建。分别将含M、N基因的重组质粒和酵母表达载体同时进行双酶切处理,然后利用连接,将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用PCR快速验证重组转化是否成功。此反应可以用大肠杆菌悬液当模板的原因是
    (3)、酵母菌转化。取冻存的锌吸收缺陷型酵母菌株,直接在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活化后接种至液体培养基,采用以扩大菌体数量,用重组表达载体转化酵母菌。检测M、N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
    (4)、转基因酵母功能鉴定。分别将转化了M、N基因的酵母菌株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OD600为0.6。将菌液用法逐级稀释至OD600为0.06、0.006和0.0006,然后各取10μL菌液用涂布器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天,菌落生长如图。该实验中阴性对照为。由实验结果可初步推测:转运蛋白M和N中,转运Zn2+能力更强的是 , 依据是

    注:OD600为波长600nm下的吸光值,该值越大,菌液浓度越高;空载体为未插入M或N基因的表达载体。

  • 18、 长江流域的油菜生产易受渍害。渍害是因洪、涝积水或地下水位过度升高,导致作物根系长期缺氧,对植株造成的胁迫及伤害。

    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渍害时,油菜地上部分以有氧(需氧)呼吸为主,有氧呼吸释放能量最多的是第阶段。地下部分细胞利用丙酮酸进行乙醇发酵。这一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 此代谢过程中需要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促进氢接受体(NAD+)再生,从而使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渍害条件下乙醇脱氢酶活性越高的品种越(耐渍害/不耐渍害)。
    (2)、以不同渍害能力的油菜品种为材料,经不同时长的渍害处理,测定相关生理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下表。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CO2浓度

    叶绿素含量

    光合速率

    1

    蒸腾速率

    0.95

    1

    气孔导度

    0.99

    0.94

    1

    胞间CO2浓度

    -0.99

    -0.98

    -0.99

    1

    叶绿素含量

    0.86

    0.90

    0.90

    -093

    1

    注:表中数值为相关系数(r),代表两个指标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当|r|接近1时,相关越密切,越接近0时相关越不密切。

    据表分析,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的指标是。已知渍害条件下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则蒸腾速率呈趋势。综合分析表内各指标的相关性,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气孔限制因素/非气孔限制因素)导致的,理由是

    (3)、植物通过形成系列适应机制响应渍害。受渍害时,植物体内(激素)大量积累,诱导气孔关闭,调整相关反应,防止有毒物质积累,提高植物对渍害的耐受力;渍害发生后,有些植物根系细胞通过 , 将自身某些薄壁组织转化腔隙,形成通气组织,促进氧气运输到根部,缓解渍害。
  • 19、 某精原细胞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倒位,如图甲。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倒位,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会形成倒位环,此时经常伴随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如图乙。完成分裂后,若配子中出现染色体片段缺失,染色体上增加某个相同片段,则不能存活,而出现倒位的配子能存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发生了①至③区段的倒位 B、图乙细胞中II和III发生交叉互换 C、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有片段缺失 D、该精原细胞共产生了3种类型的可育雄配子
  • 20、 坐骨神经可以支配包括腓肠肌在内的多块骨骼肌。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电位表)的两个电极置于坐骨神经表面II、III两处,如图甲。在坐骨神经I处,给一个适当强度的电刺激,指针偏转情况如图乙,其中h1>h2 , t1<t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1和h2反映II处和III处含有的神经纤维数量 B、Ⅱ处的神经纤维数量比Ⅲ处的多可导致h1>h2 C、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不同可导致t1<t3 D、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越远t2的时间越长
上一页 655 656 657 658 6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