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突变性状是由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并记录子代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子代雄株全为突变性状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子代雌、雄株全为野生性状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雌、雄株各有一半野生性状
  • 2、 如图所示为四个遗传系谱图,则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肯定不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B、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基因携带者 C、四图都可能表示隐性遗传的家系 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1/4
  • 3、 摩尔根研究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等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假说—演绎”法,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 B、摩尔根所作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C、摩尔根发现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 X 和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无法得出图示杂交实验结果
  • 4、 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 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 5、 假说—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方法,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演绎过程是 (  )
    A、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中出现了“3∶1”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
  • 6、 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或名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B、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之间的杂交后代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 C、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纯合子是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
  • 7、 根据遗传学研究已知家兔的毛色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决定黑色素的形成;基因B决定黑色素在毛皮内的分散(黑色素的分散决定了灰色性状的出现,没有黑色素的存在,就谈不上黑色素的分散);育种工作者选用纯合的家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请分析上述杂交实验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由杂交实验可知,控制毛色的基因遵循定律,F1灰色家兔的基因型为
    (2)、F2中白色家兔的基因型最多有种,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
    (3)、为测定F2中一只黑色公家兔的基因型,可选择多只基因型为的白色雌家兔测交,根据子代表型及其比例判断:

    ①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则待测黑色家兔的基因型为

    ②若子代表型全为。则待测黑色家兔的亲本基因型为

    (4)、育种时,常选用某些纯合的黑色家兔与纯合白色家兔进行杂交,其后代全部表现为灰色兔,请试用遗传图解表示此过程
  • 8、 图甲表示某高等动物(二倍体)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图乙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有(填字母) , 染色体与DNA的比例是1:2的图有(填字母)
    (2)、图甲中B处于期,C细胞分裂后得到的子细胞为
    (3)、图甲中B细胞对应图乙中的区间是
    (4)、图乙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 , 图乙中8处染色体与DNA数量加倍的原因是(填生理过程)。
    (5)、若某种哺乳动物(基因型AaBb)进行如图甲中C细胞的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型为AB,则由同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的另外三个细胞的基因型为
  • 9、 科研人员将生理状态良好的M植株(C植物)在27℃及其他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暗处理1h,然后在27℃,2.8klx光照强度(白光)及其他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再处理1h。按照上述处理思路,又做了28℃、29℃、30℃的情况。分别测量三组实验暗处理后有机物减少量和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上,主要吸收光(填颜色)。在提取光合色素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 , 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是
    (2)、M植株在27℃,M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为 mg/h,在28℃时的总光合速率为mg/h,30℃时M植株有机物变化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3)、分析柱状图可知,在进行温室种植M植株时,为提高其产量(植物生长量)的操作是
  • 10、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相关 B、细胞中不是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C、非等位基因可以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 D、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 11、 如图为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果蝇的生殖器官为睾丸 B、该果蝇基因型书写为AaXWY C、此果蝇的一个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 D、该果蝇个体生殖细胞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自由组合
  • 12、 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色盲的孩子,下列对患病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父方进行减数分裂Ⅰ时,X和Y染色体未分离,产生含“X+Y”染色体的精子 B、父方进行减数分裂Ⅱ时,X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产生含“X+X”染色体的精子 C、母方进行减数分裂Ⅰ时,X和X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产生含“X+X”染色体的卵细胞 D、母方进行减数分裂Ⅱ时,X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产生含“X+X”染色体的卵细胞
  • 13、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减数分裂I末期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Ⅱ后期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除孤雌(雄)生殖外,一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能产生4个子细胞

    ③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4、 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相应片段分别发生在(  )
    A、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B、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D、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 15、 动物的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是(  )

    ①初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

    ②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分裂后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6、 下列有关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每个四分体包括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个染色单体 B、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 C、一个四分体包括两个着丝点 D、一个具有2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23个四分体
  • 17、 下列各项采取的实验方法分别是(  )

    ①鉴别一只兔子是否为纯合子

    ②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

    A、杂交、测交、自交 B、杂交、自交、测交 C、自交、测交、杂交 D、测交、杂交、自交
  • 18、 下列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B、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C、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不为9:3:3:1,两对基因仍可能自由组合 D、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3:1,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 19、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男的是致病因子的携带者,女方妹妹是白化病患者,但女方双亲表现型正常。这对夫妻生出不患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    )
    A、1/4 B、1/6 C、3/4 D、5/6
  • 20、 某种家鼠种群中,短尾基因D对长尾基因d为显性,黑毛基因H对灰毛基因h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为DdHh的雌雄鼠进行交配,子代表型比例为2:1,则可能的原因是(    )
    A、基因D或d在纯合时致死 B、基因d或h在纯合时致死 C、基因D或H在纯合时致死 D、基因D或h在纯合时致死
上一页 643 644 645 646 647 下一页 跳转